APP下载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栓塞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1-12-23徐琴娟

健康之家 2021年9期
关键词: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栓塞

徐琴娟

摘要: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栓塞形成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0年6~2021年2月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06例,按照患者动静脉内瘘栓塞情况分53例栓塞組和53例正常组,对两组患者的动静脉内瘘栓塞形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年龄、合并原发疾病、凝血状态及血浆清蛋白、透析后压迫时间、血流量大小及血肿形成压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年龄过大、合并糖尿病及高凝状态、血浆清蛋白较低、透析后压迫时间长、透析中低血流量及血肿压迫等都是影响患者的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栓塞

维持性血液透析主要是用于治疗终末期肾病的一种常用方法,以此来清除血液中的有害物质和水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其中动静脉内瘘,能够为患者的血液透析提供保障,是一条效果良好的血管通路,其使用时间长,且并发症较少,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栓塞,导致内瘘功能丧失,最终影响患者的透析效果基至威胁生命安全。因此,临床上要对影响患者动静脉内瘘栓塞形成的因素展开深入分析,以便做好及时、有效的预防,从而进一步提升血液透析的质量[1]。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栓塞形成影响因素。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6月~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06例,按照患者动静脉内瘘栓塞情况分为53例栓塞组和53例正常组。栓塞组男30例,女23例;年龄24~77岁,平均(50.09±13.68)岁。正常组男29例,女24例;年龄23~78岁,平均(51.22±12.88)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符合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治疗标准,并行动静脉内瘘术;患者及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全;精神障碍;沟通障碍。

1.2 方法

(1)血液透析方法:采用专门透析机对患者透析,其透析液为碳酸氢盐,流量为每分钟500 ml,血流量为每分钟250 ml,一周透析2~3次,每次透析4 h。(2)动静脉内瘘术:患者行前臂桡动脉-头静脉血管端侧吻合法[2]。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年龄、合并原发疾病病、凝血状态及血浆清蛋白、透析后压迫时间、血流量大小及血肿形成压迫等资料比较。其中栓塞判定标准为:泵速血流量每分钟<180 ml;动静脉内瘘震颤及搏动减弱或消失;超声多普勒检查,内瘘栓塞处血管增粗,有明显高密度影,无血流通过或仅有少量血流,探头压迫无管径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年龄、原发病、凝血状态及血浆清蛋白、透析后压迫时间、血流量大小及血肿形成压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动静脉内瘘是保证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顺利治疗的重要手段,但是在治疗过程中有诸多并发症,比如栓塞形成,从而影响血透治疗效果,造成不良结局。究其原因与医务人员操作不当、患者自身血管条件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必须要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做好动静脉内瘘的防护,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的操作能力与水平,从而有效预防并发症,为患者生命安全做出确切保障。

对影响患者栓塞形成的因素展开分析,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可以预防动静脉内瘘栓塞形成[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年龄≥60岁或者合并原发疾病以及处于高凝状态、其血浆清蛋白指标较低、透析后压迫时间超过30分钟、血流量大小及血肿形成压迫等因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患者合并糖尿病,血管自身受到严重损害,而糖基化终产物会导致血管的硬化,从而增加患者栓塞风险。而且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尤其是合并糖尿病,因为其血管内膜增生、血管弹性下降及钙磷代谢失调,导致血管内膜钙化明显,长期内瘘穿刺,容易造成患者血管内膜的损伤,而形成血栓。此外,当部分肿瘤患者或低蛋白血症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在透析中随着脱水量的增加,血液中水分减少,血流流速变慢而引起内瘘血栓形成。与此同时,内瘘穿刺规范的操作、透析后正确按压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血栓发生[4]。如若内瘘穿刺方法不当,或者穿刺点透析后压迫位置不当,以及穿刺点血管外渗等,会导致内瘘穿刺孔部位的血肿,进而压迫内瘘血管,造成其内瘘功能丧失。由此可见,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动静脉内瘘栓塞因素较多,需要临床高度重视并妥善处理,来保障患者的透析质量。

为了使血液透析患者在生命周期内拥有最长、最理想的生命线,应创建一个贯穿前期宣教保护、建立、维护、治疗为一体的、系统化、全过程的医疗护理模式。在临床中,应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针对性的科学防护,系统性的监测与评估,强化健康教育,告知患者科学防护能够有效预防动静脉内瘘栓塞,降低其发生率,提高患者重视度。随着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老年患者、肥胖患者的不断增加及透析龄的延长,导致已存在的血管病变难以建立理想的血管通路,静脉严重枯竭,因此,慢性肾病3期即开始进行上肢血管预留教育。在动静脉内瘘围术期,医护人员应完善术前评估及检查,告知患者术后相关注意事项,掌握内瘘自我管理方法,使患者能够密切配合,正确进行内瘘功能锻炼,正确进行内瘘的日常监测,如每日观察内瘘是否有红肿热痛等感染迹象,内瘘震颤及血管搏动是否正常,内瘘侧肢体或颜面部是否有肿胀等症状,告知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在行内瘘穿刺时应根据不同血管通路类型、特点,充分评估使用标准,制定个体化穿刺策略,遵循正确的穿刺方法,减少内瘘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正确的止血方法是维护内瘘功能重要环节,在有效止血且不出现渗血和血肿的前提下,必须保持内瘘的通畅,指导患者对穿刺点进行有效按压,压迫时间通常为10~20 min,可以每10分钟放松压迫止血带观察止血情况,避免压迫力度过大、时间过长发生内瘘皮下淤血,24 h禁止热敷,可局部冰敷。动静脉内瘘狭窄也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日常需对血管通路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估与监测是,物理检查可用来进行早期诊断和早期预警以阻止通路失功,物理检查方法主要包括视诊、触诊、听诊以及举臂试验和搏动增强试验。

综上所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诱发其发生动静脉内瘘栓塞的原因有很多,年龄、合并原发疾病、凝血状态及血浆清蛋白、透析后压迫时间、血流量大小及血肿形成压迫都是动静脉内瘘栓塞的影响因素。为了能够有效预防动静脉内瘘栓塞,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全方面、多方位的观察与护理,制定完善防护对策,从而有效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预防形成动静脉内瘘栓塞,使患者能够顺利完成血液透析治疗。

参考文献

[1]王汝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13):24-26.

[2]陈靖.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影响因素研究[J].健康大视野,2019(13):22.

[3]厉淑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延迟建立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20.

[4]刘星.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栓塞的预防护理[J].当代临床医刊,2021,34(2):70,24.

猜你喜欢

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栓塞
水蛭破血逐瘀,帮你清理血管栓塞
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透患者内瘘并发症的影响
协同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管理作用
辛伐他汀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hs-CRP、IL-6和ADPN水平的影响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围手术期护理要点
Fogarty导管在血透患者前臂动静脉内瘘失功再次手术中的应用
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头颈部富血供肿瘤的术前栓塞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