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哮喘雾化吸入实施全程护理干预的效果
2021-12-23刘婷李嘉颖
刘婷 李嘉颖
摘要:目的:探讨在小儿哮喘雾化吸入治疗中予以全程护理干预的效果以及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1月儿科收治的86例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全程护理干预,对比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依从率较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干预后,观察组FVC、PEF以及MVV等肺功能指标水平均较对照组更优(P<0.05)。结论:在小儿哮喘雾化吸入治疗中予以全程护理干预效果显著。
关键词:小儿哮喘;雾化吸入;全程护理;肺功能
小儿哮喘是临床儿科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该病具有病情发展较快、容易反复发作、难以治愈等特点,如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可引起气道痉挛,进而导致窒息死亡[1]。雾化吸入是治疗小儿哮喘的常用手段,治疗效果确切,但受使用方法、药物、患儿依从性以及家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促使治疗效果不佳。本研究将我院86例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在小儿哮喘雾化吸入治疗中予以全程护理干预的效果以及对肺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我院儿科收治的86例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观察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1~11岁,平均年龄(5.67±2.12)岁。对照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1~11岁,平均年龄(5.64±2.2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患儿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协助患儿实施各项常规检查,并予以日常生活管理。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实施全程护理干预。(1)健康宣教。向患儿及家属讲解哮喘相关知识,包括哮喘发作时的临床表现、疾病引发原因、临床治疗方式以及治疗效果等,加强患儿及家属对哮喘的自我监测,指导患儿家属用药治疗期间的相关注意事项和用药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指导患儿及家属掌握雾化吸入装置的正确使用方法,并告知雾化吸入对于治疗小儿哮喘的重要性。(2)心理护理。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时容易出现窒息,使患儿产生极大的恐惧感,针对患儿的心理状态应加强与患儿的沟通交流,根据实际状态予以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让患儿了解哮喘发作时的主要症状、不良反应以及防治措施等,有效缓解其因疾病产生的恐惧感,以此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3)雾化设备选择。对于<4岁的患儿需以面罩式雾化吸入设备,>4岁的患儿则以喷嘴雾化吸入设备。(4)雾化吸入干预。在实施雾化吸入治疗前,对设备加以检查,查看是否正确连接,并将氧气流量和温度调整到适合的范围,雾化吸入治疗所需的药物需现配,药物配置完成后协助患儿取治疗体位。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依从性,并检测干预前后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呼气峰流速(PEF)以及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等肺功能指标水平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统计软件SPSS23.0处理,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计数资料,分别使用t检验、χ2检验,P<0.05说明差异显著。
2结果
2.1 两组治疗依从情况对比
护理后,对比两组治疗依从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护理前后肺功能指标对比
护理后,观察组FVC、PEF、MVV分别为(2.51±0.59) L、(213.12±11.12) L/min、(62.78±10.56) L/min,对照组分别为(1.61±0.43) L、(169.37±10.12) L/min、(51.66±14.78) L/min,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近年来,小儿哮喘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其作为一种慢性疾病,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治疗和护理才能得到良好控制。由于患儿年龄较小,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受疾病折磨会产生烦躁不安、恐惧等负面情绪。有研究证明在患儿雾化治疗过程中予以全程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患儿情绪,提高雾化吸入治疗效果。
全程護理可强化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及护理意识,护理人员在积极与患儿及其家属沟通中培养和谐的护患关系,提升患儿及其家属对疾病的认知,从而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并加强家长遵医嘱的观念,协助监测患儿的病情变化。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治疗依从率较对照组更高(P<0.05),提示全程护理干预有效性较高;另外,观察组干预后FVC、PEF以及MVV等肺功能指标水平均较对照组更优(P<0.05),提示全程护理干预可强化雾化吸入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小儿哮喘雾化吸入治疗中予以全程护理干预效果显著,不仅利于改善患儿的通气功能,缓解其哮喘症状,还能提高治疗依从性,从而促进病情尽早康复。
参考文献
[1]杨丽.全程护理干预在小儿哮喘雾化治疗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3):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