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博物馆藏石柱础鉴赏
2021-12-23张晋锋
□张晋锋
晋城,古称泽州,位于山西东南部晋豫两省交界处,居太行之南端,扼三晋之门户,这里山川壮美,历史悠久。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置晋君于高都奉祀,迁晋静公于端氏(今晋城市沁水县),“晋城”由此得名。独特的地理环境,优越的气候条件,合适的人文氛围,使大量的古代建筑在这里得以留存。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晋城的古建筑文化,晋城博物馆(原晋城市古建筑艺术博物馆)自建馆之初即开始收集整理晋城地区的各类古建筑资料,同时对散落于民间乡村的各类古建筑构件进行收集,并加以收藏和保护。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古建筑构件,收藏的品类涵盖柱础、石柱、斗拱、瓦当瓦件、木雕、砖雕、琉璃脊饰等。其中,收藏石质柱础十余件。这些柱础在晋城博物馆改陈时,作为“晋城古代建筑艺术”陈列的文物类展品,展示在“走进古建筑”单元,现作简单介绍,供大家学习交流。
一、柱础的发展历史
“柱础”一词起源很早,宋人李诫在《营造法式》第一卷《总释》中就提到《淮南子》对柱础的记载:“山云蒸,柱础润。”并在《补遗》中对柱础的古今异名做了解释:“柱础,其名有六,一曰础,二曰櫍,三曰磶,四曰磌,五曰磩,六曰磉,今谓之石碇。”柱础的现在含义比较容易理解,即柱子的基础,也就是柱子下面的垫石,其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增大柱脚的承压面积,保持柱身的稳定;二是防止柱脚因湿气上升而受损。
谈柱础离不开柱,古人在建造房屋时都会用柱。最先为防止柱的歪斜而将柱“种”于地下,进而为防止柱的下沉,采取夯实柱下地基并放置石块的做法。例如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就发现柱下有坚硬的夯土层。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基址发现有排列整齐的柱子洞,在多数柱子洞下部发现柱础石,同时还发现有显露于基址表面的柱础石。由于地下湿气的侵蚀,柱脚经常受到腐蚀,为隔绝湿气,后来就发明了铜锧,置于柱和础石之间。例如在安阳小屯殷墟遗址中就发现了铜锧,并且带有漆画装饰,显然是露明使用的。在柱下安置铜锧的做法一直延续到战国后期,到汉时开始出现新做法。从东汉时期的孝堂山郭氏墓石祠的柱础石来看,已出现四面梯形造型,形如覆斗下带方座的柱础。六朝时佛教盛行,带来了许多外来的建筑形式,柱础也不例外,在大同云冈石窟出现了人物狮兽纹、须弥座、覆盆以及莲瓣等样式。这种形式一直沿用到唐代,如唐代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柱础采用宝装莲花,只是莲瓣比云冈石窟的肥矮些,“覆盆”高约为础石方的十分之一,与宋《营造法式》接近。到了宋代,除了实物外,李诫所著《营造法式》可见柱础的详细做法,文曰:“造柱础之制:其方倍柱之径。方一尺四寸以下者,每方一尺,厚八寸;方三尺以上者,厚减方之半;方四尺以上者,以厚三尺为率。若造覆盆,每方一尺,覆盆高一寸;每覆盆高一寸,盆唇厚一分。如仰覆莲华,其高加覆盆一倍。如素平及覆盆用减地平钑、压地隐起华、剔地起突;亦有施减地平钑及压地隐起于莲华瓣上者,谓之宝装莲华。”元代柱础沿用宋制,只是雕刻手法不同而已。明清以后,北京官式建筑多用古镜柱顶石,其他建筑的柱础则出现百花齐放的态势,形式多样,不同的地方还有很大的地区差异,代表着一方的风土人情。
二、晋城博物馆馆藏的石柱础
晋城博物馆馆藏石柱础12件,其中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件。
1.元代莲纹覆盆式石柱础
柱础为青石质地,边长53厘米,宽47厘米,总高23厘米,其中下部的方形础盘高16厘米,上部的覆盆高7厘米,顶面正中隐出圆形柱位,直径25厘米。(图1)此柱础下部的础盘不是普通的正方形,而是长方形,比较少见,但其平均长度(50厘米)符合《营造法式》“其方倍柱之径”的制式。上部的覆盆,立面浮雕单层12瓣覆莲纹,高崇古朴,其高度略大于《营造法式》中关于覆盆高度“每方一尺,覆盆高一寸”的规定。莲瓣纹是柱础常用的纹饰,特别是佛教盛行的六朝和唐宋时期。莲花在佛教中代表清净圣洁,是智慧的象征,是佛教圣物。莲瓣纹随佛教进入中国,并在中国继承发展,成为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代表性纹饰之一。
图1 元代莲纹覆盆式石柱础
2.明代狮穿几凳式石柱础
柱础为青石质地,平面呈圆形,底径55厘米,最大外形尺寸在中间的狮头部位,直径达85厘米,总高48厘米,几凳顶面正中凸起圆形的小台,高3厘米,直径34厘米,用以承柱,但无承插柱脚的榫眼。(图2)整个柱础雕刻纹饰为传统的狮穿几凳式。几凳面呈正六边形,立面造型呈弧形。6条凳腿的腿脚雕如意形,上方与凳面交接处圆雕兽面各一个,顶面雕长长的兽角和飞舞的鬃毛,立面雕兽头,怒目圆瞪,直视下方,獠牙锋利,神态狰狞,两前肢用力开张,极富动感,如饿虎扑食。凳腿间半镂雕狮头或狮尾,如幼狮在凳腿的空隙中嬉戏。6个凳腿露出3个狮头和3个狮尾,一凳腿间露出头部,另一凳腿间露出尾部,身子隐在中间,左出右入,俏皮可爱,与凳腿的狰狞兽面形成鲜明的对比。活泼灵动的幼狮造型,在凳腿间与伙伴追逐嬉戏的情景,以及其憨态可掬的神态,直观地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图2 明代狮穿几凳式石柱础
3.明代石鼓几凳组合式柱础
柱础为青石质地,由上下两个独立的部分组成,上部为石鼓,下部为几凳式柱础。(图3)石鼓直径36厘米、高14厘米,圆形石凳直径57厘米、高36厘米,整个组合柱础通高达50厘米。石鼓的鼓钉明显,鼓的侧面以“万”字雷纹打底,四面开光,在椭圆形的开光部位浅浮雕莲叶荷花图。下部的几凳式柱础为6腿几凳式,顶面近似为圆形,立面为弧形造型。几凳的腿脚雕如意头,上部与顶面交接处浅浮雕有如意云纹。凳腿间雕有“龛门”,龛内有高浮雕吉祥纹饰,如锦鸡牡丹纹、狮子、麒麟、奔马、犀牛望月等。石鼓可以单独作为柱础使用,此时应称为“鼓形础石”,鼓形础石在元代的建筑中有实例,最初为素面无装饰。到了明代,鼓形础石的雕饰手法增多,雕有鼓钉和皮愣线。在鼓形石下安放几凳式底座石,使柱础由原来的单层变成双层或三层,让整个柱础的造型更精美、富于变化。
图3 明代石鼓几凳组合式柱础
4.明代几凳仰莲组合纹石柱础
柱础为青石质地,由整石雕成。柱础底部直径60厘米,总高58厘米。(图4)下部雕成6脚承托纹饰,托脚浮雕如意云纹,脚间浅雕双龙戏珠纹。柱础的纹饰集中在中间部分,为6面几凳式,凳腿刻有连珠纹,腿脚部雕成如意头。凳腿间高浮雕杂宝和博古纹,雕刻内容依次为宝扇、茶壶、如意、笔筒香炉纹、火珠纹、香炉花觚图案纹等。几凳面的下垂部位,每面均浅雕有莲花图案,与几凳腿上部刻有的如意头纹饰相间,组成一个整体的连续的图案。几凳顶部突起有圆形的承柱面,承柱面直径32厘米,立面四周浮雕仰莲纹。正中有正方形的孔洞,方5厘米,深3厘米,为承插上部柱的榫眼构造。该柱础造型古朴、纹饰烦琐复杂、寓意吉祥。因柱础的尺寸较大,无法承重测量具体重量,经计算,约有450公斤。将雕刻如此精美、重量如此巨大的柱础置于柱下,不仅可以起到稳定柱基的作用,而且也是一件石雕艺术珍品,提升整个建筑的文化品位。
图4 明代几凳仰莲组合纹石柱础
5.清代方形几凳式石柱础
柱础为青石质地,平面造型呈方形,立面造型为几凳式。柱础底长51厘米,通高40.5厘米。立面造型从下到上分为3部分,最下面为素面基台,高8.5厘米;中间部分为主纹饰区域,雕方形四角几凳式,高29.5厘米;在几凳上部为双层方形小台,上层的小台雕出柱位,高2.5厘米,方27厘米,无榫眼,中间的小台边缘刻出弧形,与几凳的顶面相过渡。几凳的凳腿间浮雕有大致相同的图案,都为双龙捧镜图。只是圆镜雕刻的纹饰不同,前后相对的两面雕一盆栽荷花,四五株荷花盛开怒放。其余两面雕有诗文,一面雕“居家只有天伦乐”,另一面雕“小窗童挂护花铃”。(图5)前面一句中“天伦乐”,出自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后来“天伦之乐”家喻户晓。“护花铃”一词出自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天宝初,宁王日侍,好声乐……至春时,于后园中纫红丝为绳,密缀金铃,系于花梢之上,每有乌鹊翔集,则令园吏掣铃索以惊之,盖惜花之故也。”宋张炎《满庭芳·小春》词:“笑邻娃痴小,料理护花铃。”后逐渐延伸到挂于庙宇殿堂屋角的铃铛,也就是现在的风铃。从雕刻的小诗中可以想象其中的景象:老人或躺或坐于园中,两三小孩在窗上挂风铃,清风拂过,铃声叮当,一派老人安详、小孩活泼的悠闲之境。这件诗文柱础,表达了人们“享天伦之乐,无意争名夺利”的精神境界和追求平静安定生活的意愿。
图5 清代方形几凳式石柱础(圆镜内雕“居家只有天伦乐”诗句)
6.清代狮形石柱础
柱础为青石质地,整个造型为狮形,其中底座长49厘米,宽22厘米,高17厘米。(图6)柱础的承柱部位在狮背处,像狮子驮着一样。承柱面为圆形,直径18厘米,有直径4.5厘米、深5厘米的圆形榫眼。从底面算起,承柱面高67厘米,整个柱础的最高处在狮头处,高78厘米。狮子造型简洁匀称,四肢直立,狮头上扬,张口露齿,双耳平贴,头部有螺旋状的鬃毛,胸前挂有绣带,绣带系有铃铛。狮身部位在承柱处雕有鞍状的铺巾,铺巾自然下垂,狮身下有一短柱与底座连接,用以传递上部的压力。石狮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辟邪物品,也是古建筑中经常使用的装饰物,通常用于宫殿庙宇、衙门府邸、陵园、桥梁等场所,最早出现于汉代。历代造型均有差异,汉唐时期强悍威猛,宋元时瘦长有力,明清时则或威武或温顺。狮形石柱础打破了传统柱础的形式,将立狮造型融入柱础中,体现了石雕艺人的创新精神。
图6 清代狮形石柱础
三、结语
晋城博物馆收藏的这几件石柱础,时间跨越几百年,形式多样,有覆盆式、几凳式、立狮式、鼓式、方墩式,雕刻的纹饰有莲瓣纹、博古纹、杂宝纹、如意纹、龙纹、兽面纹等,雕刻内容丰富,有凤穿牡丹、犀牛望月、麒麟吐宝、狮穿几凳、表意诗文等。这些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石柱础,为研究晋城地区柱础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也是研究石雕艺术和古人精神追求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