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海南州推进现代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2021-12-23李春桥

农业工程技术 2021年29期
关键词:农畜产品农牧业农牧民

李春桥

(青海省海南州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青海 海南 813099)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全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是海南州贯彻落实省委“五四”战略和“一优两高”战略部署的重要任务。面对新形势、新特点、新任务、新要求,海南州作为青海省农牧业大州,在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中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既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农牧业自身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实现农牧业生产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

海南州以实施乡村振兴为抓手,以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转变发展方式,强化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着力构建适应现代农牧业发展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拓展延伸农牧业产业链、供应链和服务链。

1、构建生产体系

围绕“种植围着养殖转”理念,集中连片建设一批“高效、集约、持续”的优质饲草生产基地、饲草料加工储备基地。加快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依托科技兴牧和网络强牧措施,制定出台海南州现代生态畜牧业生产经营体系“十配套”标准。以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扶持打造一批标准化牛羊养殖基地,培育一批现代农牧业产业园、示范园、联合体等,促进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化。依托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支撑,坚持有机低碳、循环发展路径,积极打造全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样板区。

2、构建组织体系

全面提升农牧业组织化程度,采取集约经营、联户经营、股份合作等形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牧业组织化程度,建立“合作社+家庭牧场+基地+农牧户”的组织模式,促进生产关系变革和生产方式转变。鼓励和支持农牧民新型经营主体筹办功能齐全、行为规范、服务有效的农牧民协会,建立“产业协会+龙头企业+农牧民协会+合作组织”运行机制,积极整合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制定协会成员利益分配制度,充分展现产业协会在组织管理、标准定制、规范生产、指导服务、市场对接、项目实施等方面的新优势,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经营。

3、构建经营体系

实施“畜牧强州”战略,支持和引导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牧户发展牛羊肉分割及有机肥等畜产品初加工,培育一批家庭工厂、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鼓励发展农畜产品加工合作社,引导合作社发展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全产业链,分享加工增值收益。实施全州高原“天路飘香”统一品牌战略,由农牧业产业协会主导,建立统一组织生产、加工包装、市场营销、宣传推介的市场化体系。利用对口援建平台,深度对接州企划,提升品牌对外宣传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打造成具有海南州特色的区域公用品牌“金名片”。

4、构建科技体系

海南州以提高农牧民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为重点,加快建立州为龙头、县为骨干的农牧民技术培训实训基地,开展定向、定岗、订单式转移就业免费培训。利用各类人才平台,引进一批现代畜牧业建设急需紧缺人才。深入开展“双创”行动,着力培养一批乡村工匠、“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

大力实施牦牛藏羊高效养殖技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示范项目,不断加快现代畜牧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步伐。健全农牧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培育多元化社会服务组织,创新社会化服务方式。加快信息进村入户整州推进工程,推进“互联网+”与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和创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以“线上畜牧业”带动“线下畜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二、构建城乡一体化,实现农牧业发展产业化、市场化、工业化

现代生态农牧业高质量发展需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农牧业全产业链,建立健全农牧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建设一批现代农牧业产业园、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产业化联合体、农牧区双创基地,促进生产要素集聚化、涉农企业集群化、优势产业集约化。

1、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

突出牦牛、藏羊、青稞、油菜等特色优势产业,以高原无污染、无公害、绿色有机为品牌,积极鼓励、引导和扶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畜产品加工产业,打造省内知名肉食品加工基地,不断完善从种畜繁育到规模化养殖、畜产品加工、物流配送的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体系。在此基础上,发展肉分割、粮变粉、奶变酪、果变汁等初级农畜加工产品,提升农产品品质,把就业岗位留在乡村,把产业链增值收益留给农牧民[1]。优化产能布局,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提升加工深度,推动加工企业由小变大,加工程度由初变深。加工产品由粗变精。

2、打造乡村特色产业

集中资源,集合力量,引导各地建设特色种植、养殖、渔业等种养基地,扩建标准化繁育种养殖基地、蔬果基地、水产基地,保证菜篮子供应。着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和产村产镇融合,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一县一业”发展格局[2]。

3、推进产业融和发展

坚定不移地走产业融合发展之路,着力破解一产不优、二产不活、三产不强问题。积极推进农牧业园区化、工业化发展,大力扶持肉业、青稞、乳业等农牧业龙头企业,加快推进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打造青稞、藏羊、牦牛产业园,培育新的产业支柱和经济增长点,加快构建现代农牧业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持续推进集体经济“破零”复壮工程,扶持休闲农牧业示范基地、休闲农牧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鼓励发展产业化联合体,搭建产业融合载体,继续建设一批农牧业产业强镇,培育乡村产业“增长极”。

4、健全农畜产品流通体系

依托现有农畜产品流通网络优势,狠抓农畜产品营销,强化农畜产品流通渠道,努力构建现代农畜产品流通体系[3]。创新产销对接模式,强化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与超市、餐饮企业、学校食堂、大中型连锁超市等产销合作关系。积极举办农畜产品展销会、观摩会、青洽会等产销对接活动,为产销双方搭建对接平台。大力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以农产品优势区为开端,实施农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加快农畜产品市场和牲畜交易市场建设的转型升级。

三、创新组织形式,实现农牧业现代化、专业化、社会化

在现代生态农牧业中,农牧户是主体,产业化经营离不开农牧民的参与和经营。以家庭农牧场为主要模式,兼顾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有效载体,大力推行集约经营、联户经营、抱团发展、股份合作,建立利益共同体组织,才能深入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提升农牧业现代化、专业化、社会化发展水平。

1、建立企业带动型组织

建立“企业+合作社”“企业+合作社+农牧户”“企业+合作社+基地+农牧户”的产销一体化经营组织,围绕龙头企业创办培育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把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组织起来,统一生产标准、质量要求,形成“小规模、大群体”生产基地;与龙头企业建立互利互惠的稳定供需关系,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

2、建立“三产”融合型组织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合作组织以市场化手段,采用延伸农畜产品生产链条、推动农畜产品加工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流通企业开展农畜产品生产业务等具体方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建立科技引领型组织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与涉农科研院所、农业院校等协作,开展农资供应、代耕代种、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社会化有偿服务,提高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普及率,加快农牧业新技术引进推广、科技培训、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

4、建立草畜联动型组织

围绕农业跟着畜牧业走的路子,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草产业园区、草产业龙头企业等为载体,采取“草(粮)-畜-肥-草”有序循环的生产模式,形成一批种养结合、草畜配套的家庭牧场、草牧业专业合作社。

四、结语

转变传统农牧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亟须推动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要构建产业融合的现代生态农牧业体系,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走质量兴农之路,推进农牧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实现“畜牧强州”的目标。

猜你喜欢

农畜产品农牧业农牧民
影响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及控制措施
基于多种模式的内蒙古农牧业特色化研究
“无人机放牛”让农牧业走在时尚前端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研讨
克什克腾旗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研究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浅谈农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广场落户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