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岱岳区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与治理措施
2021-12-23梁建波
梁建波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农业农村局,山东 泰安 271000)
山东岱岳区处于齐鲁腹地,总面积为917 hm2左右,呈现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地势特点,主要为山地、丘陵和平原地形。境内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十分适宜农作物生长。玉米是岱岳区的主要农作物,全年种植面积在27.5 万亩左右。近年来,玉米病虫害发生严重,岱岳区高度重视玉米病虫害防控工作,采取了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一、岱岳区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
1、玉米锈病
玉米锈病主要对玉米叶片、叶鞘、茎秆等造成危害,会造成10%~30%左右的减产。发病初期内,叶片两面出现淡黄白色小斑,之后转化为黄褐色、红褐色突起疱斑,形成圆形、长圆形的夏孢子堆。若病害较严重,锈褐色病斑将会布满玉米叶片,导致叶片枯黄、脱落。玉米柄锈菌是玉米锈病的主要病原菌,在田间病株残余组织中越冬,春天在气流作用下向寄主作物传播。通常田间环境较温暖潮湿易出现玉米锈病,不具备良好排水条件、种植密度较高等都会显著提高玉米锈病的发生率[1]。
2、玉米叶斑病
玉米叶斑病主要对玉米叶片和苞叶造成危害,产生不规则、透光病斑。若病害较严重还会危害玉米果穗,降低玉米整体产量。病害初期,一般为水浸色病斑,之后逐步向青灰色、黑色霉状物转化。单个病斑长度可超过30 cm,甚至连接相邻的数个病斑,导致玉米叶片枯死。叶斑病病菌具有较强的存活能力,一般在田间残余玉米秸秆中越冬,第2 年气候条件适宜后侵染玉米植株。
3、玉米穗腐病
多雨潮湿环境中玉米穗腐病发生率较高,主要对玉米果穗、籽粒等造成危害。病害侵染后,果穗顶部或中部出现灰黑色、蓝绿色霉层,占1/3 或1/2 左右的雌穗面积。若雨水较大,田间湿度过大,霉层将会向雌穗整部扩展。病粒光泽、饱满度不足,充塞大量菌丝。而且,菌丝也会贯穿果穗病部苞叶,难以顺畅剥离。玉米穗腐病病菌在病残体或田间土壤中越冬,第2 年侵染玉米植株。温度15~28℃、75%以上相对湿度环境中,该病害容易侵染和流行。若玉米灌浆期内有连续阴雨天气出现,将会加重病情。
4、玉米螟
玉米螟容易发生在玉米心叶期与抽穗期,取食玉米叶肉与未展开心叶,玉米穗粒也可遭到害虫蛀蚀,降低玉米产量。抽穗期内,玉米螟对玉米茎秆进行钻蛀,阻碍雌穗发育,遇强风天气玉米茎秆很容易折断。通常玉米螟能够造成20%~30%左右减产,需切实做好防治工作[2]。
5、玉米粘虫
玉米粘虫食量较大,会极大程度危害玉米产量,甚至造成绝收。玉米粘虫的幼虫主要食用玉米叶片,可在短期内吃光叶片。粘虫成虫具有较强的飞翔能力,容易出现大面积流行问题,雨水较多的季节容易发生。
二、岱岳区玉米病虫害治理措施
1、农业防控
(1)田间管理
综合考虑地区环境条件与病虫害发生类型,合理选择玉米品种,要求抗病虫性较强。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开展深耕灭茬工作,减少田间的致病原。大力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避免过量施用氮肥。结合玉米品种调整田间栽植密度,优化水肥管理模式,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增强植株长势,有助于提升玉米植株的抗病力。及时清理田间地头的杂草,减少致病原栖息场所与寄主作物。收获后集中离田处理秸秆;若采取还田模式,要保证秸秆充分腐熟。
(2)贯彻轮作倒茬制度
尽量避免将单一玉米品种大面积种植于同一区域,要搭配种植不同的玉米品种,通过保持生态多样性降低病虫害发生几率。同时,要科学轮作其他非寄主作物,减少病害发生。
(3)严格管控播种环节
推行机播模式,将玉米品种特性、气候条件等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合理确定播种日期和播种量,均匀下种,避免漏播、重播等问题。结合地区常见虫害的发生规律,可适当早播或迟播,错开病虫害发生高峰期。
2、物理防控
充分利用害虫趋光、趋色等习性特征,害虫高发期在田间设置黑光灯、色板、性诱剂等,对害虫进行诱杀。
(1)杀虫灯
在玉米田间设置杀虫灯能诱杀多种害虫成虫。目前,市场中主要有频振式杀虫灯与太阳能杀虫灯2 种类型,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与应用。田间害虫数量达到一定标准后,按照0.5 盏/hm2标准在田间设置杀虫灯,开灯时间保持在晚8 点至早8 点,可以诱杀玉米螟、粘虫等。
(2)性诱剂
针对玉米螟等钻蛀性害虫,可采取性诱剂诱杀技术。越冬代成虫始见期前一周左右,按照15~20 个/hm2标准将性诱剂诱捕器悬挂在玉米田间,性诱剂诱捕器与玉米植株顶端距离保持在20 cm 左右[3]。定期清理和更换诱捕器、诱芯,通常诱捕器清理周期在5 天左右,诱芯更换周期在1 个月左右。结合田间害虫情况,尽量对不同类型的性诱剂诱捕器组合悬挂。
(3)色板
结合害虫的趋色性特征,在田间设置适当数量的色板也可高效诱杀害虫。通常每亩设置15~30 块色板即可,按照15~20 cm标准控制色板与植株顶端距离。
3、生物防控
(1)天敌防治
工作人员可将玉米害虫天敌引入,可高效控制和杀灭害虫。针对常见的玉米螟害虫,可向田间释放适当数量的寄生卵赤眼蜂等,或引入瓢虫、步行虫等捕食性天敌。赤眼蜂一般在玉米螟产卵初期、盛期引入,按照15万~30万/hm2标准控制单次放蜂数量。
(2)真菌防治
利用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等真菌进行防治。玉米心叶期内,向心叶丛中撒入白僵菌拌炉渣颗粒,每株2 g 左右即可;或利用BT 菌粉稀释2000 倍液进行灌心处理。若玉米螟害虫在穗期内出现,可利用BT200~300 倍液滴灌处理。
4、化学防治
与其他防治技术相比,化学防治见效较快,能在较短时间内遏制病虫害。但化学药物容易造成环境污染,过量施用还会影响玉米的质量安全。可运用一系列新型高效植保器械,包括无人机等,保证施药的安全性与精准性。结合病虫害类型,选择有针对性的低毒、低残留化学药剂。落实安全间隔期制度,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化学药剂,以保证化学防治效果。
玉米锈病可在发病初期向田间喷施2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1500 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800 倍液或43%戊唑醇悬浮剂3000 倍液等,持续喷施2 次,喷施间隔保持在7~10 天左右。玉米叶斑病可在发病早期向田间喷施50%复方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500 倍液等药物,持续喷施2 次,间隔保持在10 天左右。玉米穗腐病可向田间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等药物。玉米粘虫虫害可向田间喷施50%辛硫磷乳油兑水药液、40%乐斯本乳油兑水药液等。
三、结语
病虫害防治是玉米种植管理的关键内容,防治成效直接影响玉米种植效益。要全面总结地区玉米生长中容易出现的病虫害类型,综合采用生物、物理、农业、化学等多种治理技术,克服单一化学防治的弊端,改善病虫害防治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