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稷山县玉米双斑萤叶甲的发生、危害与防治方法
2021-12-23李云红
卫 莹,李云红
(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农业农村局,山西 稷山 043200)
稷山县位于山西省西南端,年均温度与降雨量分别在13℃与483 mm 左右,属大陆性季风气候,较适宜玉米作物生长。近年来,稷山县玉米种植面积显著扩大,双斑萤叶甲是典型害虫,成虫会对玉米果穗、花丝造成危害,导致授粉受到影响。同时,双斑萤叶甲还会取食叶肉,仅留下表皮、叶脉,导致玉米光合作用受损。抽雄之后,玉米小穗、嫩叶会受到双斑萤叶甲的取食危害,造成玉米产量严重降低。种植人员需了解双斑萤叶甲的危害特点,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技术。
一、玉米双斑萤叶甲的形态特征
双斑萤叶甲成虫长宽一般在3~4 mm 与2.0~2.5 mm,呈棕褐色长卵圆形。该害虫触角与头部分别为灰褐色与红褐色,触角能达到2/3 体长,前胸背板微微隆起,密集存在较多细小刻点。一般为三角形小盾片,有线状细刻点遍布在鞘翅部位,合并两翅后呈圆形。胸部与腹部的腹面分别为黑色和黄褐色,一般被灰白色体毛。
幼虫长度在5 mm 左右,一般白色、黄白色体征较多。胸足有3 对,体表存在成对不明显的毛瘤。双斑萤叶甲的蛹长宽分别在2.8~3.5 mm 与2 mm,主要呈白色。卵长在0.6 mm,呈棕黄色椭圆形[1]。
二、玉米双斑萤叶甲的发生规律与影响因素
1、发生规律
双斑萤叶甲的卵集中存在于土壤表土下,第2 年5 月开始逐渐孵化,幼虫期1 个月时主要啃食农作物的根部、杂草。1 个月后进入到化蛹期,通常需持续10 天左右。之后,成虫逐渐出现,最初集中在沟旁或地边活动,半个月后向玉米田内转移。
成虫集中在7 月出现,一般有3 个月左右的成虫期。成虫的群集性、趋嫩性等习性特点明显,集中于某株玉米上取食,光照过强时向花穗、叶背隐蔽。该害虫的跳跃、飞行能力较强,能够达到5 m 以上的飞行距离。温度低或出现大风、阴雨等恶劣天气时,一般在植物根部或枯叶下面隐藏,温度超过15℃后活动频繁。羽化20 天后成虫即可交尾,一般在上午10 时或下午5 时进行,持续0.5 h 左右。
2、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气候条件、耕作制度等诸多因素会影响双斑萤叶甲的发生。
(1)温度
外界温度在19~30℃之间时会加快双斑萤叶甲的发育速率。同时,温度还会影响成虫期长短,如果5 月温度较高,将提早进入双斑萤叶甲的发生期。
(2)湿度
外界环境温度保持在适宜状态,湿度会影响双斑萤叶甲的孵化率与成虫羽化,较干旱更容易出现严重虫害。如果年份温度较低且降水量较大,则不利于双斑萤叶甲的发生。
(3)土壤
相较于壤土地与沙土地,黏土地更容易出现双斑萤叶甲虫害,且危害程度较严重。
(4)田间管理
部分玉米地块存在较多杂草,种植人员采取粗放型管理模式,容易出现严重虫害;田间密度大、郁闭性较强,容易加重虫害;种植中没及时开展深翻处理也会导致虫害发生。此外,由于双斑萤叶甲群聚活动,玉米田间的虫害严重程度呈现较大差异,与玉米田中部相比,地边往往虫口数量更大。
三、玉米双斑萤叶甲的危害特点
调查稷山县2019 年玉米田间双斑萤叶甲的发生情况可知,部分田块平均百株虫量超过900头,被害叶率达到28%,危害严重。
玉米双斑萤叶甲成虫一般群集活动,主要危害玉米叶片,叶肉遭成虫取食后叶片上会残留不规则孔洞与白色网状斑,不利于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抽穗之后,雌穗花丝容易遭到害虫咬食,导致玉米难以正常授粉。灌浆期内,双斑萤叶甲会取食籽粒,导致发生穗腐问题。田间出现严重虫害可造成20%左右的减产,甚至出现绝收。玉米田内出现双斑萤叶甲后,初期主要以点片危害存在,之后逐步向相邻农田扩散和迁移[2]。
双斑萤叶甲对温度与光线较为敏感。中午害虫的飞行能力显著增强,活动频繁,大量取食;夜间或早上飞行能力显著减弱,一般栖息在叶片背面。
四、玉米双斑萤叶甲的防治方法
由于双斑萤叶甲具有较强的转移扩散能力,防治难度较大。需在做好农业防治的基础上精准施用化学药剂,保证防治效果。
1、农业防治
(1)秋翻整地
双斑萤叶甲的卵集中存在于表土下,科学开展秋翻整地可破坏双斑萤叶甲的越冬环境,严重损伤虫卵,降低第2 年孵化率。双斑萤叶甲成虫初期大量存在于田间禾本科杂草上,及时清除田边杂草可有效降低双斑萤叶甲的虫源基数。
(2)改良土壤
粘重土壤更容易诱发虫害,因此需科学开展秸秆还田工作,适当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理化条件,提高有机质含量,控制双斑萤叶甲害虫的发生。做好田间施肥管理工作,结合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及时追肥,增强玉米植株长势。
(3)控制田间密度
玉米田间种植密度大,缺乏良好通风透光条件,容易诱发双斑萤叶甲虫害。综合考虑玉米品种类型与地块土壤条件,严格控制玉米种植密度,提高田间通风透光度,可降低双斑萤叶甲发生率。此外,为避免害虫向其它地块迁飞和转移,可将捕虫网设置在点片发生地块的周围,通过人工捕杀降低虫口基数。
2、生物防治
瓢虫、蜘蛛等是双斑萤叶甲的天敌昆虫,可在害虫高发期间引入玉米田间,减少害虫数量。农药喷施时合理选择农药类型,避免对天敌昆虫造成危害。
3、化学防治
双斑萤叶甲越冬场所较为复杂,迁飞能力较强,需构建统防统治体系,保证防治效果。成虫防治先从田外开始,之后再治理田内害虫。虫害发生期要详细调查田间虫害发生情况,合理确定取样田块,每块玉米田随机设置5 个取样点,对虫口数量、危害程度等进行调查和记录。
玉米植株进入抽雄期后,百株虫口达到300 头左右即可开展防治工作。可田间施用4.5%高效氯氰菊酯EC1000 倍液或20%速灭杀丁EC2000 倍液,每亩施用50 L 以内,进行2 次防治,间隔保持在1 周,即可有效防治双斑萤叶甲害虫[3]。上述药物不会影响玉米品质,安全性较高。
双斑萤叶甲夜间活动能力弱,经常栖息在叶片背面,为保证防治效果,尽量在夜间喷药,第2 天上午9 点前完成。交替使用不同类型药剂,避免害虫产生耐药性。将雌穗周围作为喷药重点,全面喷施地边杂草,消灭害虫寄生源。积极推广应用新型喷药技术和设备,如无人机,可以显著提高防治效率,又可确保作业人员的安全性。
五、结语
双斑萤叶甲对玉米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会大大降低玉米的种植效益。相关部门需切实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使种植人员了解害虫的形态特征,掌握双斑萤叶甲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要点,规范开展虫害防治工作。同时,构建统防统治模式,保证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