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度执行力提升路径探析

2021-12-23于媛媛

辽宁丝绸 2021年1期
关键词:执行力监督制度

于媛媛

(辽东学院,辽宁 丹东118000)

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的重大命题。制度优势是党和国家最大的优势。制度优势通过强大的制度执行力体现出来。没有强大的执行力,再好的制度也很难发挥作用,治理效能也就无从谈起。习总书记指出:“诚然,我们的制度体系还要完善,但当前突出的问题在于很多制度没得到严格执行。”[1]因此,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必须破解制度执行不力的问题,在强化执行力上下足功夫。

一、制度执行不力的影响因素

制度执行是制度生命力的根本所在。“三分战略,七分执行”,“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等,都表明了制度执行的重要性。然而,治理实践中存在着“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等制度执行不力现象,阻碍着治理效能的形成和提升。制度执行不力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

(一)制度本身不够合理

制度是执行的依据。制度质量对执行力有着根本性影响。邓小平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2]因此,科学合理的制度是增强制度执行力的前提。制度本身存在的不足,制约着制度执行力。制度过于原则、抽象,导致可操作性不强;制度缺乏规范性、标准性,弹性过大,导致不能精准执行;制度间缺乏整体统筹,存在冲突、脱节问题,使得制度执行无所适从;制度滞后于实践,缺乏时代性,导致制度执行缺乏动力等等。

(二)制度执行主体素质不强

人是制度执行的主体。执行主体的制度意识、执行能力等均影响着制度执行力。在制度执行中,制度执行主体素质不强,就会使制度的落实大打折扣:如执行主体制度意识淡薄,对制度缺乏认同或者缺乏敬畏,就会把制度执行当成儿戏;执行主体存在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制度执行中就会搞选择性执行、变通性执行、打折扣执行等;执行主体执行本领欠缺,对制度精神实质、内容、目标等存在理解上的偏差,也难以将好制度精准落地实施,造成制度执行走样等等。

(三)制度执行氛围不浓厚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制度是在一定环境中运行的,制度执行环境对制度执行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中国在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形成的不良社会风气对制度执行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制约作用:如“官本位”思想和“人治大于法治”观念,导致执行主体制度意识淡薄,不按制度办事,而是按领导指示办事;以亲缘和地缘为中心的差序格局,导致中国社会人情观念大于法治观念,制度执行力受人情亲疏远近影响而变得有差异,从而弱化了制度执行力。

(四)制度执行监督问责不到位

制度执行力不仅取决于内在自觉,还要靠外在强制力量。监督和问责是制度执行力的外在保障。然而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监督考核和追责问责机制不健全,不能及时发现纠正、有力地查处违反制度的行为,导致一些人在违反制度方面存在侥幸心理,甚至产生“奉公守法者吃亏”的不良倾向,使得制度执行缺乏威慑力,严重影响制度执行力。

二、提升制度执行力的路径

问题是实践的起点。面对制度执行不力的困境,要从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多管齐下推进制度执行力提升。

(一)完善发展制度,夯实执行之基

完善发展制度、补齐制度短板是提高制度执行力的必要前提。首先,要增强制度针对性。制度完善要以问题为导向,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凝聚制度共识,使制度充分反映民意、民愿,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其次,增强制度系统性。注重制度体系之间的有机衔接和协调匹配,防止出现“制度打架”现象,增强制度合力。再次,注重制度的实效性。制度不在多而在科学管用,科学管用就要符合实际、便于操作,因此,在具体的制度构建中,制度内容要具体化、要求规范化、语言明确化,堵塞制度盲点和漏洞,使执行主体精准执行,使制度良性运转;要根据现实变化,与时俱进地对制度进行立改废释,弥补制度的漏洞和短板,使制度符合实际。

(二)加强制度教育,筑牢思想根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在内心树牢制度意识,才能外化为有力的制度执行。因此,强化制度执行力要通过常态化制度教育,增进制度认知,提升制度认同,坚定制度自信。首先,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开展制度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对制度内容、优势、价值等的认知;加强理论阐释,用通俗的语言科学阐释制度,增强广大群众对制度的理性认同;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增强按制度办事的规矩意识,形成人人认同制度、敬畏制度、遵守制度、捍卫制度的浓厚氛围。其次,要加强青少年制度教育。“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青少年的制度意识关系到是祖国的未来,因此,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制度教育,依据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用平等的交流、鲜活的语言、丰富的载体、时尚的元素、典型的案例等开展制度教育,把制度自信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培养青少年的制度意识,提升制度自觉,坚定制度自信。

(三)抓好“关键少数”,发挥表率作用

毛泽东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3]党员干部是制度执行主体的“关键少数”,增强制度执行力要抓好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发挥“其身正,不令则行”的上行下效作用。首先,要深入开展教育培训,树牢制度意识。在党员干部中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四史”教育,补足精神之“钙”,在学懂弄通中提升制度认同,坚定制度自信,筑牢信仰之基,自觉做尊崇制度、执行制度的表率。其次,选拔培养制度执行力强的干部。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严把干部队伍入口关,把制度执行能力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要有规划地培养和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提高干部队伍的制度执行素质,避免“本领恐慌”和能力不足,使其在制度轨道上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和开展工作。

(四)强化监督问责,发挥震慑威力

监督和问责是提高制度执行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强化监督问责力度,形成有力震慑,倒逼制度执行力的提升。首先,建立常态化的制度执行监督机制。开展随机抽查、定期检查、巡视巡查,在常态化的日常监督中,及时发现纠正制度执行不力问题。建立制度执行公开机制,提高制度执行公开的质量,深化对制度执行监督。建立科学的制度执行考核评价体系,把制度执行情况与干部选拔任用相联系,用考核推动干部严格按照制度履职尽责。其次,完善全覆盖的制度执行监督机制。拓宽畅通监督渠道,既要发挥人大、党内、政协、群众、舆论的监督作用,又要创新监督方式,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监督作用,强化监督合力,把制度执行置于监督之下。再次,健全问责机制。严肃查处违反制度行为,坚持有责必问、问责必严,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确保制度时时、处处生威。

(五)培育执行文化,发挥文化支撑作用

优良的制度文化对制度执行力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要通过培育良好的制度执行文化,塑造制度执行行为,强化制度执行力。首先,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4]积极培育和践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成为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更好地规范制度执行行为。其次,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大力开展全民性普法活动,增强公民法治观念;积极开展面向执法人员的专门性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坚决同破坏法治的行为作斗争,营造风清气正的制度执行生态,形成全民自觉守法、遇到事情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崇尚法治的社会氛围。再次,要加强党内文化建设。通过加强党内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规矩意识和自律精神,破除官本位思想,避免以言代法陋习,严格依法依制办事,在制度执行中发挥表率作用。

猜你喜欢

执行力监督制度
做到三个“必须坚持” 提高地方人大执行力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论提高制度执行力
执行力是『干』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