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懋元先生的民办高等教育思想研究
2021-12-23李建清
李建清,汪 阳
(厦门南洋职业学院 经管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4)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所在,一个国家要取得长足的发展,根本在于持续性地发展教育。潘懋元先生对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潘懋元高等教育思想”是一个完善的思想体系,其中民办高等教育思想又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1]。研究“潘懋元高等教育思想”,不仅能感受其思想的博大精深,也有助于从更深层次看待民办高等教育,对其作出一个客观的评价。
纵观现有的文献,关于潘懋元先生思想的研究成果丰硕,大多侧重于高等教育领域,这与潘懋元先生是国内著名的高等教育家,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创始人和开拓者有关。其高等教育思想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两大类:一类基于潘懋元高等教育思想理论体系的研究;另一类基于潘懋元高等教育思想践行的研究。学者们分别从潘懋元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和地方高校发展、教学管理、教学改革与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这给本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理论与实践支撑。但从潘懋元先生民办教育思想的角度探讨民办高等教育思想的时代意义、教学思想和改革发展的论述较少,为此,本文尝试进行有益的探讨。
一、潘懋元民办高等教育思想的时代意义
“潘懋元高等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不仅为理论工作者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向,而且对促进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其时代意义体现在:
(一)民办高校的发展迎来了崭新的局面
从民办高校发展历史看,捐资助校、投资助学在办学中出现很多的问题,比如投资方因为收益以及产权归属等纠纷而撤出投资,最终导致学校难以为继。诸如此类,很多问题非常棘手,对于学校的继续运行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2]。对此,潘先生提出了第三条道路,那就是开展深入的校企合作,利用企业强大的财力基础,延请其参与到学校管理和决策之中,但不参与实际的运作。这突破了原有民办高校体制机制的局限,为民办高校和企业之间进行合作指明方向,极大地拓展了民办高校的发展空间,为未来更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丰富了民办高校筹资的理论体系
首先,潘先生在其著作中提出“以学养学”并不能维持民办高校长期发展,这不是长久之计[3]。当下,绝大多数民办高校的高昂学费仍旧超过了一般家庭的承受能力。根据发达国家民办高校的办学经验看,民办高校依赖民营资本的大力支持,这是未来民办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从我国的现状看,国家重视打通民办高校和企业合作之间的通道,这为民办高校发展提供了好的发展环境。从理论上看,“潘懋元民办高等教育思想”突破原有民办高校产生限制的理念,认为只有通过收取相应的合理回报,才能真正吸引更多的行业企业和财团参与投资民办教育,这实际上体现了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尊重。此外,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了教育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从这个意义而言,民办高校具有着公立高校所不具备的灵活性、优越性和独特性。
(三)促进民办高校摆脱当前困境
从外部环境分析,民办高校的办学困难集中在招生、师生待遇以及行政管理等几个方面。长期以来,民办高校和公立高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地位悬殊,导致民办高校的招生受限,并且生源的质量远远不如公立高校,这是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对于民办高校根深蒂固的认识所决定的[4]。再者,由于国家对民办高校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民办高校的师生待遇不如公立高校。而企业可以为民办高校提供资金来源,从经济上保障民办高校各项教学活动得以顺利的实施。也只有在办学经费充裕的前提下,民办高校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风格。同时,当行业企业参与到民办高校的办学决策过程中,能进一步激活民办高校的办学活力,形成独特的发展优势,将劣势转换成为特色,为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从民办高校自身成长的角度看,就业、师资力量、办学理念以及学校的管理等问题最为突出,成为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根本因素。因此,民办高校必须以市场需求作为出发点,将人才培养的标准与市场的人才标准相互统一,提升教学质量,获得良好的就业率。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民办高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摆脱被歧视的状态。
二、“潘懋元民办高等教育思想”的评析
(一)高校课程与教学论思想
人才培养是民办高校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职能,课程和教学又是实现人才培养的两个最为关键的因素,这是民办高校教育教学中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发展领域。这也是潘先生为什么在探索教育的过程中,紧紧围绕高等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而展开研究的根本原因[5]。从思想源头看,其对于高校课程的研究以及学论思想的研究,即具备明显的原创性。潘先生非常注重科学性,并从民办高等教育的本质出发,理性认识民办高等教育的特点以及当下存在的问题,合理地运用教育规律,提出根本性的解决方案。早在1956年,他总结民办高等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本质差别,提出大学生和其他学生的差异化管理。他指出,高等学校的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具体而言:
一是教学目标具有特殊性。民办高等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它是一种建立在一般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具有明显的专业方向性。二是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民办高等教育的教学对象是青年,因而应充分发挥青年们创造性的最大潜力[6]。三是教学过程的特殊性。高校的教学过程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其中包含了人类一般认识的过程以及特殊认识的过程,两者是相互结合、相互统一的过程,在民办高等教育中应引入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两方面的内容。
潘先生从本质上提出了民办高等教育和一般教育之间的差异以及内在的规律性,为更好地发展高校的课程教学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基本的发展思路。
(二)高校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思想
无论是民办高校还是公立高校,教师都是教育中的发展主体,是高校所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因此,教师的自身素质水平将对教学成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潘先生十分重视教师的发展水平对于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针对高校师资建设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例如,1986年潘先生组织编写了《高等学校教育学讲义》,对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的重要性、地位以及任务等内容进行了深入而具体的探讨。[7]纵观潘先生对于民办高校教师教育以及教师发展的思想历程,可从三方面体现:
第一,从宏观层面明确了教师教育以及教师发展的基本关系。相对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在专业化教师的培养上比较弱化,教师的能力难以满足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在潘先生的教育论著中,主要围绕教师职业化发展而展开论述,先生认为职业化是随着私立教育的产生而出现,掌握知识技能的人以知识为生,以教师为职业,以传道授业解惑为目的,成为专业教育工作者的高尚职业,进而拓展到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即教师通过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并开展终身学习,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基本素质。这体现潘先生对于教师职业化的重视程度。第二,从中观层面看,潘先生在其论著中明确了教师发展的基本特征,以及具体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模式。在教师发展基本特征上,潘先生特别重视“教师道德”的塑造与培养,认为教师在自我约束性和管理性差的境况下,容易发生师德的下滑与沦丧,因而教师行业比社会上其他行业要具备更高、更严格、更特殊的道德品质、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其主要模式表现在专业培训、互助发展、继续教育等各具特色的终身学习培养上,这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的技能。潘先生基于现代和未来民办高等教育对于教师的需求,直观指出了传统的师范教育以及教师培养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因而强调在培养中应最大限度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同时构建一个具有开放性的发展体系[8]。第三,从微观层面看,潘先生在著作中还明确了教师发展的具体路径以及实现教师发展的最主要方式。教师通过规范的大学本位教育(含师范教育)、系统化技术培训、在职培训(校内外培养)、自我建构(研究性学习)、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等多种具体路径提升自我、发展自我,为教师教育和教师发展提供了具体的方式方法,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为持续提升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三、潘懋元民办高等教育思想深度思考
(一)政府为民办高校创建良好的政策环境
对于民办高校而言,政府需要通过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和公共财政经费支持,通过政府行政力量的介入引导民办高校的发展方向。自《教育规划纲要》发布以来,政府专门针对民办高校作出了扶持政策规定,如针对民办教育提出“22条意见”,明确提出从税收、土地等多方面支持民办教育发展。[9]从长远看,扶持政策的出台对促进民办高校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推进作用。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有的政策只有面上的规定,却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且相关法律法规也没有出台,正是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很多民间资本投资难以进入到民办教育领域。为此,政府可以制定针对投资民办高校企业的税收减免政策,并且给与相应的财政奖励,以此激励更多的民营企业投资到民办教育领域,加快推进我国民办教育水平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二)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
民办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作为自身办学和发展最根本的价值。因此,民办高校必须立足市场、立足区域、立足产业,适时进行专业设置的调整和优化。一是对自身的定位要明确认识和划分,民办高校中的专科专业最根本的目标在于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要注重提升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针对本科层次的培养而言,应更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将基础的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不断地在实践过程中实现理论的突破和创新,最终形成应用型的高级技术人才。二是民办高校必须解放思想,厘清办学理念。我国公立高校已经具备了非常成熟的办学体系,而民办学校长期受经费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制约,无法复制公立高校的办学模式,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准适合自身发展的理念和方法。三是民办高校本质上是学校,办的是非营利的教育,因此,不能一味追求办学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只考虑当前社会急需、火热的时髦专业,而应注重实效和长远,将发展重点放到提升自身教学质量上,处理好规模、质量和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才能持续推动民办学校的健康发展。
(三)打造良好的捐赠文化
受限于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营造良好的教育捐赠文化氛围必须要从文化管理理念的角度加以解决。首先,针对富有阶层而言,政府应鼓励其将资产用在教育等社会公益事业上;针对国家层面而言,向欧美等发达国家学习,制定一系列的法律制度,鼓励高校设立专门的教育基金会,健全教育资金捐赠的管理、审核以及监督等一系列措施,健全我国的教育捐赠制度,保证基金会的所有资金在教育使用中做到透明化和规范化。其次,持续做好民办校友和社会各界的服务工作,民办学校在鼓励校友捐赠中,要将获得的每一笔捐赠都落实好,珍惜所获得的每一分钱,落实在每一个好的教育项目上。在使用过程中,要明确使用的具体内容和用途,定期公开社会监督。第三,民办高校通过成立教育基金会,有效强化捐款监管,使其持续保值和增值。此外,除了从外部获得捐赠之外,学校内部也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最大限度鼓励各个层级的校友进行捐赠,形成一个良性动态的捐赠文化,为民办学校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资金运作基础。
四、结束语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时间不长,“潘懋元高等教育思想”中关于民办高校的论述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贵的借鉴意见。作为政府、民办高校、企业等等主体而言,应该重视潘懋元民办高等教育思想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充分贯彻这些教育思想,持续提升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积极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