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实效性研究
——以“概论”课为例
2021-12-23胡凌艳
胡凌艳
(黎明职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理论最有效的办法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强读强记,常学常新,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1]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原文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逻辑性、思辨性,蕴含着体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对于那些希望真正理解它(引者按,指马克思的发现)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却正好是原著本身”[2],大学生只有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原文,才能真切了解经典作家对于具体理论问题的原汁原味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悟懂原理。也就是说,在高校思政课中引导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原文,不是为了单纯重现场景或“照搬照抄”,而是使其领悟和学会运用经典作家研究分析问题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读原著、学原文和悟原理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学习过程。坚持在高校思政课中读原著、学原文,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悟原理,即促进大学生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懂、学透、学深。
一、“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学习是政党巩固之基。无论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还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都应当重视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入领会科学理论的精神内核。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责任重大,而思政课又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因此在思政课中引导大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深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原文与高校思政课教材是“源”与“流”的关系——教材在阐释具体理论时,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原文作为理论依据和来源,因而对原著原文作了大量引用。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围绕一定的中心内容,引导大学生对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原文认真学习,能更好地达到促进大学生悟原理的目的,使大学生对原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三者的内在逻辑。我们党和国家历代领导人所写的著述都是为了回答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具有阐释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释疑解惑的功能,原原本本读这些著述,有助于增进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进程的了解。譬如,习近平总书记的许多重要著述就是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和主轴展开论述的,思政课教师在进行2018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简称《概论》)的第8~14章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模块教学的时候,就要将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著述引入教学,引导大学生通过逐字逐句读原著学原文,而深刻理解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和核心要义,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具有理论认同。如此,“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简称“概论”课)才能增强信服力,提升深刻性和感染力。
(二)有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就是引导大学生接触和学习来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第一手资料,跨越时空限制去与经典作家“面对面”“心交心”,在追本溯源过程中完整地、全面地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就是为了让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艰辛历程能够在大学生心中还原,让他们领悟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懂得“老祖宗不能丢”和“讲出新话”的辩证统一关系,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探求我们民族和国家是如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3]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著述,特别是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著述,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如何充满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如何充满着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如何坚守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从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自觉为崇高理想信念而矢志奋斗。
二、思政课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原文的选取
高校思政课所学习的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原文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撰写或阐述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权威性、典范性著作。它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列主义创始人所撰写的一系列经典著作,也涵盖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习近平同志等历代中央领导人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写下的光辉著作和篇章。高校思政课现行的教材《概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集中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但它本身并非原著原文,而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高度凝练和抽象概括,虽然这有利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进行整体的把握,但要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科学内涵和生动发展历程,还是要回归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原文。正如恩格斯所强调的,“我请您根据原著来研究这个理论,而不要根据第二手的材料来进行研究——这的确要容易得多”[4],大学生还是要在最本原的语境和背景下去悟原理。当然,在读原著学原文的过程中,大学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这就需要有选择性地学习。思政课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原文选取的标准主要体现以下三方面。
(一)内容契合
在国际工人运动史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史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下的著述卷帙浩繁,思政课教师要侧重选取与教材内容相关度密切的文献进行“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就“概论”课而言,就应该着重选取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经典著述。众所周知,从1938年毛泽东同志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要命题开始,历代中央领导人为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不懈的探索,在丰富的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留下了大量经典著作和重要篇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精髓和要义就蕴含于习近平总书记所著的一系列重要著作和篇章中。比如,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论述,《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一书所摘引涉及的文章就多达34篇。笔者在教学《概论》第10章第5节“建设美丽中国”时,选取与教材内容契合度最高的2篇文献,即关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答问的报道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引导大学生研读这2篇文献的关键部分,准确理解绿色发展本质上是通过处理好经济社会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数量适度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原文的学习是一个需要极大精神投入的艰辛过程,受课时和精力等因素的制约,思政课教师选取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原文时不宜过多,否则一方面会给大学生带来太大的负担,容易打击其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易导致大学生囫囵吞枣,未能对原著原文深耕细读和充分领会其内涵。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5]从《概论》来看,该教材为各章内容所列相关经典文献共有56篇,这么多的文献对于大学生而言是难以一一深入学习的,思政课教师就需要在充分熟悉教材内容的前提下,精挑细选,掌握好引导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原文的数量。根据长期教学的经验,笔者认为每学期“概论”课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原文6~7篇较为合适。当然,对于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原文方面有兴趣的大学生(如参加读书社活动、参加选修课学习的学生),则可因材施教,适当增加阅读篇数和难度的要求。
(三)具有代表性
所谓代表性,就是指所学习的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原文对当代中国实际有着重大指导意义。比如,“概论”课中,在讲授“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时,笔者会要求学生研读体现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内容的《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引导学生从对“南方谈话”背景、具体内容等的学习和了解来深刻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如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问题。由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推进而不断深化的,仅仅靠学习《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来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还远远不够。为此,笔者还会引导学生研读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的论述、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论述、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的论述、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论述,引导学生理解并认同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最好回应,理解并认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庄严宣告。可以说,思政课所选取的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原文,应是既能体现教材中心思想又能集中反映新时代中国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成效地引导大学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认识。
三、由“读原著、学原文”向“悟原理”目标引导的基本原则
明确了思政课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原文侧重选取的标准,那么又该如何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中学透、悟懂原著原文所蕴含的特质和精髓呢?主要有以下3个基本原则。
(一)学史读传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原文的学习并非轻松,如果不了解具体的历史背景,那么对毛泽东同志等历代中央领导人关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的论述就会感到晦涩难懂,因此思政课教师在引导大学生读原著学原文过程中要注意史传结合、学史读传。
就“概论”课而言,所谓学史,就是学习中国近代史、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了解历代中央领导人生活的历史阶段,熟悉他们在论著所讨论问题的社会背景和时代主题,将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原文置于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条件中加以理解领会,防止由于脱离现实条件而造成的误读、错读;所谓读传,就是阅读毛泽东同志等历代中央领导人的个人传记,了解他们的生平故事和奋斗轨迹,这不仅会让学习变得有味,更重要的是还能让人了解领导人的思想变化历程,辅助理解领导人提出的理论。例如,为了悟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需要深入了解习近平同志在地方主政的经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深入人心,引领新时代“美丽中国”实践不断前行。事实上,习近平同志早在地方主政时就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1982—1985年担任河北省正定县委领导时期,习近平同志就明确提出“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的生态保护理念,他积极探索“半城郊型”经济之路,推动整治农村“连茅圈”现象、改善人居环境,等等;1985—2002年在福建省工作时期,习近平同志坚持大农业理念,振兴闽东林业,推动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农业发展相结合,提出“生态省”建设的战略构想,等等;2002—2007年在浙江省工作时期,习近平同志更是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强化顶层设计建设一系列生态工程,主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绿色浙江”建设,等等。思政课教师在引导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著述时,如果先为大学生介绍习近平同志主政地方期间在生态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和成绩,对大学生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会大有裨益,大学生学习起原著原文来也将事半功倍。
(二)情理相通
思政课教学要达到让大学生想读、爱读、会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原文的目的,还需要教师在导读过程中做到情理相通,让大学生“知情”“达理”,引起他们思想与情感的共鸣。
“知情”,就是引导大学生体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原著原文中展现出的精神状态、强烈情感以及文中蕴含的价值取向。譬如,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央领导人始终有着真挚的人民情怀,这种深挚的感情融在了他们著述的字里行间。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郑重宣告:“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6]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用平实的语言同样表达“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比如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宣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7]由这些饱含情感的话语,人们不难感受历代中央领导人具有的“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高尚情怀和价值取向。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大学生感受这些充满感情的话语,这不仅能让大学生走近伟人、走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能让大学生受到爱国爱民的情感熏陶。
“达理”,就是引导大学生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原文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时代价值,从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原文获得理论视野、思想资源和科学辩证论证方式等方面的启示。比如,“概论”课中,在讲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人民群众观的时代回应,笔者给学生导读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著《神圣家族》的部分章节。《神圣家族》一文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作出的“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8]的论述是从唯物主义立场强调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大学生认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反映“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是历史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这一重要唯物史观,悟懂新时代秉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是顺应时代发展规律。
(三)学以致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9]读原著学原文不是纯粹为了重温过去,更不是“文字考古”,归根到底是为了悟懂原理,沐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光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智慧和思辨方式。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许多重要思想和观点通常是在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批判与评论中表达出来,走进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原文,深耕文本,就能够考察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如何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政课教师引导大学生读原著学原文,就应该指导大学生从中理解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懂得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将原著原文的思想力量转化为自己强大的思想武器。比如,“概论”课中,在讲授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部分内容时,笔者通常要求学生阅读邓小平同志《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一文。这篇文献中,邓小平同志有关社会主义本质、经济手段、“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等的重要论述都是中国全面改革进程中一次巨大的思想解放和理论突破。在学生们认真研读这篇文献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的原则,并且这一思想方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认识到处在改革深水区的当代中国仍有很多问题和困难亟待解决,更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勇气和实际行动冲破陈旧观念的阻滞,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全面深化改革,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提升 “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实效性的路径
如前所述,“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对大学生而言可能存在理解难度大、学习周期长等困难,思政课教师还需要通过创新方式、评估激励等方面的努力,激发大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兴趣和动力。
(一)依托读书社等社团平台,构建多元化学习模式
首先,建立诸如马克思主义理论读书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社等社团,吸引大学生加入,定期组织开展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教师导读、师生间交流讨论等方式,帮助大学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原文的理解,增强学习效果。例如,笔者曾带领学校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社”的成员研读《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由于读书社成员多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成员有许多是有志于加入中国共产党,对《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的研读使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初心和使命有更清晰的理解,从内心深处更加坚定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其次,依托社团平台,组织开展读书演讲会、情景剧表演等活动,鼓励大学生自主探寻马克思主义经典中的世界,鼓励大学生将学习心得与感悟以剧本编排、舞台表演、演讲比赛、海报设计等多种方式加以表达和阐释,从而将学习认知成果进一步内化和巩固。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毛泽东同志《新民主主义论》时,会着重围绕这篇文献中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的内容,组织学生以“灿烂的五星红旗”为主题,用小品的方式重温和学习中国共产党如何团结带领各革命阶级共同推翻“三座大山”,建立起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历史,学生们通过自主编写剧本和倾情演绎,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动力的内涵和国旗上五颗星的寓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再次,邀请校外专家或组织本校思政课教师开设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原文的辅导讲座,为大学生系统深入地导读重要著述或其重要章节,这可以帮助大学生拓展学术视野,更好地领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精髓。
(二)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新媒体,推行线上阅读活动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以及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发展日新月异,其以覆盖范围广、受众人群多、传播速度快、形式生动活泼等特点深受广大青年喜爱。因此,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原文的活动也应拓展到网络空间。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借助“超星学习通”“腾讯会议”“易班”“云班课”等信息化教学平台和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QQ群、微信群等新媒体,营造“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浓厚氛围。相比传统课堂,网络空间能为大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提供更多便利。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新媒体,思政课教师可以为大学生推送丰富的与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原文有关的视频、图片、文字等资料或网页链接;可以开设线上讨论区或直播间,与大学生就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原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讨论;还可以因材施教,结合一些学生的专业特点,鼓励他们制作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原文学习体会的文艺作品,在网络平台上展示或参与评选。比如,笔者曾组织动漫设计专业的学生制作以“两个一百年”美好愿景为主题的动漫作品,组织影视制作专业的学生拍摄以“马克思主义能给予我们什么”为主题的微电影,学生们这些鲜活生动的作品被放在学校网站上进行宣传展示,不仅让更多的学生沐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光辉下,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原文的积极性。
(三)开展生动活泼的实践教学活动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原文所阐发的理论就是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丰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活动经验的总结、概括和提炼。因此,思政课教师引导大学生读原著学原文不能只停留在文本介绍、内容分析,更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带领大学生回归生活实际,使其在原生态的实践活动中悟原理,学会用原著原文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和思考现实问题。譬如,笔者在讲授《概论》第10章第5节“建设美丽中国”时,引导学生研读《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的部分章节。为了让学生们更深切理解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绿色低碳生活理念,组织学生们前往三明市大田县,考察大田县近年来贯彻绿色发展新理念,将老旧废弃的矿区改造成“五园”(家园、公园、田园、工业园、物流园),发展生态产业和生态旅游的实践做法。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学生们不仅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绿色发展理念有强烈的感性认知,更增强了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认同,纷纷表示要肩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与责任,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青春能量。
(四)建立多维一体的学习成效评估体系
众所周知,无论是传统课堂教学还是信息化教学,思政课教师引导大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过程绝不是单向输出,教学效果的提升有赖于良好的师生双向互动。因此,关注大学生的学习感受和获得,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成效评估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时长、参与讨论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报告质量、PPT汇报情况、读书笔记等都应该作为综合评估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原文成效的指标。思政课教师通过这一系列的评估,能够动态地、全程地跟踪大学生学习情况和质量,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式,使教学取得更好效果。
譬如,笔者在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选修课中,将期末成绩评定分为过程性考核与总结性考核两大部分。前者占60%的权重,包括“签到”“讨论”“课堂回答”“资料阅读”等考核项,各项分别占10%、20%、10%、20%的权重;后者占40%的权重,包括“学习报告”“PPT总结汇报”“学习笔记”等考核项,各项分别占10%、20%、10%的权重。过程性考核依托于“超星学习通”平台,对学生签到、讨论、阅读资料等情况通过查看后台数据而实时掌握,这就有利于教师根据大学生的学习表现、反应来调整教学的策略、方式和内容。实践证明,多维一体的学习成效评估体系是思政课推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入进行的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