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维·布留尔文化人类学思想的理论旨趣与文化意义
2021-12-23李阳宋伟
李 阳 宋 伟
(1.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 110036;2.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3.东北大学艺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819)
20 世纪曾被称为“分析的时代”,与之相抗衡的是“原始文化”或“原始主义”研究的兴起,现代“文化人类学”由此诞生。众所周知,进入现代性历史进程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在改造社会和自然的过程中取得了接连的胜利,他们开始以理智的、分析的、逻辑的眼光看待整个人生和整个世界,从而忘却了曾经走过的神秘浑融世界。原始浑融文化中天人合一、神人交感、主客交融的无差别境界渐渐失去了神秘的光环,而代之以文化的分离——分解型文化成为现代性文化的总体特征。然而,理性的胜利、文化的分解、技术的统辖,是否能给人类的命运带来福音?知性化伦理是否可以成为人类本质的终极规定?被理性逻辑分解得如此清晰的文化技术终究会把人类带向何方?答案果真是乐观的吗?一些思想家对此持有保留和怀疑态度,他们甚至怀着对昔日浑融文化的深情眷恋,开始将目光投向人类曾经走过的原始文化或原始文明。
20世纪之初,诸多思想家、理论家和艺术家把目光投向原始文化,试图通过对原始文化的研究,发掘其中的文化意义价值,以修正和克服过于工具理性化的现代思维方式,倡导一种多元融通的人类文化形态。从文化理论的角度看,列维·布留尔创立了以文化人类学为主导的原始文化和原始艺术的研究范式;从艺术理论的角度看,列维·布留尔创立了以“原始性”或“原始主义”为风格特征的现代主义艺术。在原始文化和原始艺术研究中,列维·布留尔的互渗律理论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成为20世纪原始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论资源。互渗律理论揭示了原始思维模式独特的运行结构和原始社会图腾、语言、巫术等文化活动的根系源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人类学研究模式。列维·布留尔的这一理论对当代文化思想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对于纠正极端的或单一的现代化思维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
一、原始思维与互渗律理论
吕西安·列维·布留尔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化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他早年从事哲学研究,在分析道德观念的形成、发展和历史作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列维·布留尔于1903年发表的论文《道德与关于风俗的科学》标志着他的研究方向由哲学转向人类学。他在《原始思维》一书中归纳出原始思维方式的特点,提出了著名的“互渗律”理论,并以此理论闻名于世,影响深远。
作为法国社会学年鉴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列维·布留尔对原始思维的研究深受在当时极有影响力并同属一个学派的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影响。①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09页。涂尔干作为第二代实证主义——马赫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基本观点是“集体表象”,他通过对集体表象概念的分析,确立了原始人类的心理机制。涂尔干认为,人类有两种意识:一种是个体意识,它反映了原始社会中每个人都充满个性的意识形态;②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第97页。另一种是集体意识,它不会随着个人的意愿而发生任何改变或者消失。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涂尔干强调:“在低级社会,集体行为的一致性是由其思想的一致性造成的。”③〔法〕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页。列维·布留尔在研究“自然民族”思想时抽取涂尔干理论中的有效成分,将涂尔干的集体精神嫁接于原始文化背景之上,对原始思维中包含集体表象这一特质进行了论述。
此外,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认为,在对原始部落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越多地收集到关于它们的资料,就越会发现各个原始部落之间的相似程度有多大。不同部落之间的社会制度、宗教仪式、祭祀活动等肯定会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列维·布留尔在研读了泰勒的著作及其思想后,发现大量收集文献和材料的方法更有科学性和说服力。列维·布留尔将泰勒的方法应用于原始思维的研究中,指出:“实际上,泰勒所珍爱的这个观念,是在于万物有灵论愈是接近我们所能观察到的那个根源,亦即它的形式愈原始,则它愈是彻底的、以逻辑观点看来愈是令人满意的学说。”④〔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74页。“泰勒这样表述这个学说的原理,看来适合能够思维、但还处于文化水平低级发展阶段的人们。”⑤〔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第73页。列维·布留尔对爱德华·泰勒观点和研究方法的阐述都体现了其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是在泰勒的影响下进行的。并且在此基础上,列维·布留尔进一步提出原始人和现代人在智力水平上没有区别,但他们遵循一种与我们完全不同的逻辑思维方式,即原逻辑思维。⑥参见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94页。
所谓互渗律是指“支配表象之间的关联和前关联的原则”。⑦〔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第69页。原始人对事件之间正确的因果关系并不能进行有效合理的阐释,他们倾向于对表象进行简单的连接以解释其在意识之中的连贯性问题,但对这些连接得以建立的保证却缺乏深入的思考。当原始人面对一些时间上比较接近,但实际空间相距遥远的事件时,他们会诉诸事件之间连续的关联性,并将二者视为彼此相关的事件,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所谓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这正是原始人原逻辑思维互渗性的具体表现。原始人认为,发生和存在的一切都不是偶然的产物,他们不只是将事件之间的关系简化为事件的顺序,而是把它包含在他们所想象的,以及一旦想象到了就相信的前件与后件的关联中,即互渗律。⑧〔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第69页。借助这种原逻辑思维,原始人很容易地将前件与后件互渗,形成经验无法理解的关联,正如列维·布留尔所言,“前件拥有引起后件的出现和使之显而易见的能力”。⑨〔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第67页。在原始人看来,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在表象之间相互渗透。这种集体表象向神秘的渗透,正是原始人在对未知事物的理解中转向神秘的原因。互渗律是“原始人理解这些事实的共同原则”。①〔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第5页。原始思维中的集体表象及其彼此联系的互渗性,是一种主观的思考方式。正是这种思维方式的逻辑特征,使原始人在处理表象的关系和前关系时,有意识地寻找次要原因。②〔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第2页。在对互渗律影响下的原始思维加以阐述时我们不难发现,原始人常常把事物的原型和存在视为其他事物乃至他们自己。对于原始思维来说,原始人与自然界事物之间的相互渗透并不是对立的。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原始人虽然与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有很多的不一致,但他们始终认为自身与之保持着高度的相似性,而且对此毫不怀疑。
原始思维中的这种互渗关系以静态和动态两种模式存在,并对原始人的生活产生影响。其中,动态模式表现为知觉与情感、客观与主观、显性与隐性的集体表征。这些因素紧密结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自然界中的存在物可以迫使原始人发生某些行为,反过来,原始人可以借助某些神秘仪式使用它们。原始人希望在他们的想象中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例如,把风作为图腾的部落想象可以借助风的力量对暴风雪产生作用,而把水作为图腾的部落则想象着借助水产生神奇效果。原始人主动地将这种互渗发展为一种形式,他们以想象为基础构建自身与自然界的联系,在用于智力活动的材料上绘制不同的颜色,对除了互渗律以外的事物漠不关心。由此看来,互渗律成功地将原始人的思维方式从内到外整合起来:一方面,它占据原始人的内在,使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感知事物;另一方面,它无意识地影响着原始社会的外在形式,并通过一系列仪式、巫术等活动在原始文化中表现出来。正是在互渗律的作用下,原始人对他们眼中的各种奇怪现象做出了解释。原始人与自然界在不知不觉中融合成了一个整体,其中客体与主体、客体与客体、主体与主体之间都存在一种普遍联系的模式。在感知自然的过程中,原始人用互渗律来理解外部事物,用“神圣”的相互渗透来描述对象。他们将可感知、可触摸的存在与不可见、不可知的神秘结合起来。
二、互渗律的神秘性
原始人在对事物抽象认知的前提下,在头脑中形成了“前关联、前知觉和前假象”。③〔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第102页。这种抽象的逻辑思维模式使原始人始终处于一种神秘的状态,这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影响。原始人无法将自己与自然完全区分开来,在面对原始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和物质财富的极度匮乏、面对生活中存在的许多莫名其妙的自然现象时,转向神秘成为他们理解这些现象的唯一选择。
原始人在面对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现象时,会长期观察它们的属性,从反复的劳动实践中认识它们的本质、关系和过程;同时,原始人会把自己的想象、意志等主观情感寄托在与之发生互渗的现象中。“神秘性的逻辑结构,还为后来的原始宗教打下了思想基础”,④〔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第464页。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大量民族学和人类学资料的研究,列维·布留尔发现,原始人把原始逻辑的神秘性视为他们智力活动的指导和支配原则,“这些存在物和客体的神秘力量、神秘性才是它们最重要的属性”。⑤〔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第55页。原始人不仅对这种神秘性深信不疑,而且认为它是与神和无形力量交流的更完美和更重要的形式。从动、植物界分化出来不久的混沌初开的原始人,还不能正确地把自身和自然界区别开来。非常有限的认知能力使原始人在面对自然界中存在的诸多无法解释的现象时,只能依靠想象和猜测来对它们加以解释。他们一方面运用观察模仿的方式来把握思维客体的真实关系、性质和过程,另一方面运用投射变幻的方式,把思维主体的想象、情感、意志等主观因素投射到思维客体,这样就使自然界中的许多具体事物拥有了虚构的特性、神秘的关系和莫测的过程。原始人以这种方式获得的信息通常是无法验证的,而这种信息对于原始人来说则是仅凭主观信念就可以验证的知识。因为原始人掌握的可以验证的知识非常有限,为了满足答疑解惑的需要,他们常常用大量的、不可验证的知识去填补可以验证的知识的不足,他们将互渗律作为联结一端的自然与另一端的神秘之间的纽带。这些神秘观念在原始人生活经验日积月累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它是原始社会独特的思维方式,不仅影响和支配着原始人类的行为,而且在人类思维进化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由特殊情感带来的超经验体验渗透在原始人的日常生活中。
即使在科学技术取得巨大进步的现代社会,原始思维的遗痕仍然存在。有时,现代人仍然用神秘观念来解释一些未知的现象。由于这些不可验证的、神秘性极强的因素的存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原始人的原逻辑思维模式形成了主观与客观互渗的绝对信任。这种以神秘因素为主导的思维方式是原始思维与现代思维的区别,是原始社会表象下的产物。原始人在运用这种非理性的原逻辑思维时,往往会表现出思维上的自发性特征。在解释这种思维模式时,列维·布留尔强调,原始思维是一种前逻辑思维,而“所谓前逻辑,并不意味着原始人在处理日常活动时不遵循任何逻辑,而是他们遵循的是一种不同于现代文明社会理性逻辑的原逻辑”。①〔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第71页。
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中运用了大量的实证材料对这种神秘特征加以阐述,“阿劳堪人把他们看到的或者自己碰到的一切不寻常的事物都归因于恶灵或者超自然的因素的干预。不论是收成不好,家畜的瘟疫,还是从马背上摔下来,疾病,死亡……这一切永远是巫师干出来的。人的寿命,一生中遇到的一切灾难等等,都是由巫师决定的”。②〔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第379页。从大量的实证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列维·布留尔关于原始思维研究的真实有效性。但是,我们不能通过在一般意义上区分布留尔所提出的原始社会神秘主义和我们现代社会神秘主义,来概括对原逻辑思维结构的解释。在原始人眼中,他们没有把神秘性理解为非自然的存在。正如弗雷泽在《金枝》中所说,“对于我们来说,上帝是人类形态的想法似乎很奇怪,但对于原始人来说,这并不奇怪”,③〔英〕弗雷泽:《金枝》,汪培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157页。在潜移默化中,神秘性自然成为原始人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客观存在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社会,这种神秘的思维方式被科学的客观现实所取代,在对神秘性的划分中,我们将现实存在的自然环境与非现实存在的超自然环境进行对比后发现,后者是一个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无法验证的神秘领域。现代人用科学的、逻辑的视角看待原始思维的神秘性,认为现实的自然和非现实的超然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这与原始人认为的两个世界是一体的存在的观点不同。在原始人看来,生活的日常和仪式的神秘是不可分离的,他们不能接受现实与非现实两个世界同时存在的事实,更不用说解释它们之间的各种相互差异了。
实际上,列维·布留尔对原始思维的探究是心理分析的一种过程,他解释了原始人生活的自然环境呈现的状态与自然环境呈现给我们的状态之间的不同。原始社会的生存环境是一种神秘、互渗的自然显现,对自然万物崇拜的传统则体现了原始人对主体和客体的神秘认知。对于原始人来说,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和所谓的逻辑是带给他们神秘力量的工具。原始人对通过神秘力量表现出来的事件原因“漠不关心”,并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界事物的神秘互渗心态。整个原始部落的个人或群体都能很容易地感受到这种神秘的存在以及这种神秘对他们生活的影响。①〔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第53页。原始人会将一个在现代人看来很简单的生病事件归因于上述的神秘力量,他们坚信对其生活造成影响的病痛来自于敌对部落或者敌人的某种诅咒,此外,在他们看来,某种偶然的受伤也是不可能发生的,原逻辑思维让原始人无法相信并接受任何一个事件存在偶发性。我们在理解原逻辑时,不应该简单地把原始思维归结为人类早期思维水平的表现,而应该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对它进行解释。在原始人的认知中,一切事件的发生都是由神秘力量主导的,一切事件的存在都不容易被注意到,这是神秘互渗作用的结果。
三、互渗律与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在列维·布留尔看来,原始人的思维具有神秘性和互渗性特征,在互渗律的作用下,原始人实现对自身的内在控制。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原始社会,原始人的世界观具有艺术色彩。对于原始人来说,为了适应当时的生产、生活环境,他们所创造的物品及举行的仪式都具有真实性。原始人在接触新事物之前就已经知道了他需要知道的一切。“他在不平凡的事件中,立刻就看出了一种看不见的力量,他的集体表象经常具有很大的情感特质。”②〔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第376页。这种神秘力量使原始人对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产生了高度的敬畏之心,而这种敬畏之心是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的我们所不能理解和难以置信的。在原始社会,这种神秘力量通过原始人对待动植物的态度得以呈现,比如,原始人在狩猎前所举行的占卜、祭祀等具有仪式性的集体活动,为了保证土地丰收所举行的祈雨、跳舞等体现原始人对土地崇拜的仪式活动,等等。这些仪式活动为动植物增添了神秘色彩。除此以外,原始人身上的各种器官、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以及人们经常使用的日常用品等,都被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这些神秘力量的存在使得人们在日常活动中不得不谨小慎微。由此可见,在原始人眼中,原逻辑思维所涉及的客观存在物,都具有存在之外的神秘性,正是这种看不见的神秘力量才引发出原始人心目中深深的敬畏之情。原始人认为任何事物都既有有形的存在,也有无形的存在。③〔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第39页。对无形存在的恐惧成为原始人的共同感知。
其实,原逻辑思维是比喻式的思维方式所留下的一种结果,无论它是受某种图腾崇拜还是某种禁忌的影响。起初,原始人通过比喻的方式把自己的福祸与幻想的某种客体关联在一起。随着代代传承,后代人逐渐忘记了发生这种图腾和禁忌的具体原因。事实上,原始思维的这些特征并未从现代人的思维中彻底消失。正如泰勒所说的,“一个早在许多世纪之前就失去意义的观念,仅仅是因为它曾经存在过,也许就有可能继续存在下去”。④〔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7页。我们从一些贴近现实生活的事例来理解这种思维的遗存会更容易些。如中国神谕型禁忌主题的民间故事讲述的就是神灵通过种种方式向人类发出凶、吉征兆以及避开灾祸的禁忌,宋代洪迈《夷坚志》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梦见自己到了一个富丽堂皇的房间,屋外有一口井,井水清澈见底,在他刚要把手伸进去洗的时候,失足掉进井里,这个人在科举考试后不久就死了。当时的人们认为梦见落进井里是死亡的征兆。这则故事除了表达人们对井的禁忌观念,还表达了神灵是通过梦境向人类传递信息的,同时通过梦境完成对人类的惩罚。这正是列维·布留尔所说的,“原始人把梦看成是一种实在的知觉,它是如此确实可靠,竟与清醒时的知觉一样。……他们完全相信他们在梦里见到的那一切”。⑤〔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第39页。
现代人类思维虽受到情绪上的喜、怒、哀、乐等感性因素的影响,但知识、科学、经验等理性因素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与感性因素占主导地位的原始思维截然不同。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在于:一是原始人在集体表象的思维模式中,认为任何事物在客观环境中的具体形象与生命、情感、灵魂等因素交融在一起,所以产生了对客体事物的恐惧、感恩、追求等期待,非理性因素成为集体表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原始人在获得集体表象之初就投入了很深的情感;三是原始人的智力活动本身就是体验性、情感性很强的一种思维方式。原逻辑思维是原始人类头脑中特有的思维模式,反映了对于原始人类来说不可违背的世界观。
作为“原始意象”,原始思维隐藏在现代思维中。民间常说的“吃啥补啥”就是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原始思维的具体表现,比如根据形似,吃核桃可以补脑,伤筋动骨时要多喝大骨头汤等。这种思维认为,某些食物被食用后,其属性、功能会随之被转移到这个食用人的身上。这种思维方式正是列维·布留尔所表述的互渗,也是一种充满了艺术想象力的思维方式。
四、互渗律对现代社会文化秩序的重构
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迅猛发展,在原始社会中解释不了的事物和现象已经失去了它们的神秘面纱,人类对神秘性不再崇拜,也不再有敬畏之心。在拜金主义、拜物主义的强大吸引下,人类开始异化,成为金钱和商品的奴隶。这正如康德所说的,“人的内心对道德结构从来没有放弃过反抗,并不能从责任与欲望的博弈来解决,而是从思维从信念中将天平倾斜”。①〔德〕伊曼努尔·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页。现代社会文化秩序的“失常”导致了道德的外化。在现代社会中,代代传承下来的对人类行为进行内在软控制的道德约束被各种法律和法规所取代,道德于是外化,从一种本应该自律的行为变成了他律的行为。这不仅造成道德在人们精神领域里原有功能的弱化,甚至导致越来越多的道德绑架和束缚的出现,这种病态的社会现象与原始社会中不成文的道德意识形成鲜明的对比。道德行为更像是现代社会为其贴上的标签,人们小心谨慎地去遵从它,生怕有一丝闪失,这不禁让人想到康德所言:“一个人是否是道德的,不能只看这个人是否在行为上是道德的,而是这个人的出发点是否是道德的。”②〔德〕伊曼努尔·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第7页。
理性、技术、规则这些关键词遍布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吊诡的是,它们难以跟上现代社会文化秩序发展的节奏,无法与现代人的精神实现和谐共舞。人们被物质至上、功利主义、环境污染等问题所困扰,精神上无法得到疗治,于是将目光投向缥缈的远古时期,期望从中收获救治的良方。人类祖先往昔岁月的心灵模式或许是对抗现代社会信仰缺失、道德沉沦、精神匮乏的最后奇迹,而列维·布留尔以互渗律为主要内容的原始思维的思想则让这一奇迹的产生具有了可能性。
原始思维是一种前逻辑思维,在思维的形式与内容两个层面上迥异于现代思维。人们可以借鉴原始思维的思想来反观当代文化,并对现代道德进行重塑。鲍曼认为,人们只有把目的性和得失置于思考的次要地位时,才是道德的。这与原始人的行为模式不谋而合。原始人的行为模式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普遍意义在于:原始人对部落图腾禁忌的神秘性保持高度的敬畏之心,并内化为思想;他们往往从神秘互渗的集体表象出发构建思考的行为,利益、目的等外在的因素被置于次一级的地位。这进一步验证了原始思维与道德之间具有隐匿的联系,前者对于后者有着起源学上的重要意义。
五、结 语
成年人固然可以因自己的成熟而觉得骄傲,从而对儿童的稚拙感到可笑,但他又不能不对儿童那天真未凿的浑然自如状态歆羡不已。原始人正如天真未凿的儿童一样,尽享原始的、浑然的自由。马克思在谈到古希腊神话与艺术时说:“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变得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他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实再现出来吗?在每一个时代,它的固有的性格不是在儿童的天性中纯真地复活着吗?为什么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代,在它发展得最完美的地方,不该作为永不复返的阶段而显示出永久的魅力呢?”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14页。思想家和艺术家不断探寻原始文化的神秘魅力,试图从业已逝去的人类童年时代找到澄明之境,彰显出人类童年所享有的原始文化的永久魅力。
诚然,人类并不会停滞在原始的浑融状态而裹足不前,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留恋那种原始的丰富,是可笑的,相信必须停留在那种完全空虚之中,也是可笑的”。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09页。一味留恋那种原始的丰富、原始的自由、原始的浑一,显然是幼稚的。黑格尔曾为我们描述了艺术发展的同时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正、反、合的辩证过程:从原始浑一到对立冲突,最后达于更高一个阶段的和解。③参见〔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人类从原始浑一到与自然疏离,体现了历史的进步,然而,人类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异化的过程中,人类失去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宇宙本性,同时也破坏了自身的完整性,即原始自由。假如文化的发展果真要经历一个正、反、合的轨迹,这是否预示着从原始浑融文化开始,经过分解型文化的裂变,最终又要回归浑融文化的起点,世界需要返魅或复魅?文化发展的步履或许同样不能摆脱那个不可思议的怪圈——走着走着突然发现自己又回到了原来的起点,然而,这终究是在更高一个层次上的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