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农机精准作业开启 “蝶变”之旅

2021-12-23

农机质量与监督 2021年10期
关键词:蝶变北斗农机

由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组织的“2021全国基于北斗的农机精准作业技术应用场景演示活动”10月13日在湖北荆州成功举办,这是继2020年黑龙江建三江以后第二次举办同一主题演示活动。两场活动均人气爆棚,覆盖了农作物生产全流程,演示规模之大、作业环节之多、企业参与度之广,在全国树立了标杆,吸引了农机行业专家、制造企业和合作社前来打卡。

演示活动结束了,但围绕农机精准作业话题的讨论还在继续。农机精准作业时代来了吗?从演示活动看,快速发展之势超乎想象。那么,其中的推动力来自哪里?一是终端的力量,二是农机装备技术进步和北斗导航技术落地。但归根结蒂,离不开推广示范的努力和相关配套政策的跟进。

首先,终端力量从示范项目建设开始。

在黑龙江农垦某农场,一边的情景是,秋粮收获、秋整地、筑埂取直等作业环节一气呵成,昼收夜翻连续作业,作业精度和作业效率大幅提高;另一边是,一台CT300土壤采集机正在自动采集土壤样品,通过土壤数据分析可为来年制定科学施肥方案提供精准数据。

在河北赵县光辉农机合作社的麦田中,小麦收获机驶过后,玉米播种机紧随其后,接着是绞盘式淋灌机登场,从小麦收获,到玉米播种施肥,再到玉米灌溉,实现了工厂化“流水线”式作业,这完全颠覆了传统“三夏”作业模式。

然而,以上仅是全国农机精准作业示范场景的一朵朵浪花。近年来在精准农业项目示范带动下,全国安装农机自动驾驶系统超过10万台,是2018年的15倍多。全国安装农机定位、作业监测等远程运维终端超过45万台套,是2018年的3倍。将北斗终端作为标准配置的农机企业也越来越多。

农机精准作业的确越来越近,看得见也摸得着了。“十三五”以来,在北斗卫星定位技术赋能下,农机精准作业技术路线和作业模式基本形成,耕种管收全部生产环节全覆盖,机库田间转移作业全自动,无人机自动避障仿地飞行,作物生产过程实时全监控。全国从南到北,农机精准作业示范项目快速推进,作业环节由最初的深松整地向全程全面铺开。

其次,借助北斗技术不断成熟落地,有力地推动了农机装备智能化研发。

在精准农业项目示范带动下,基于北斗系统的农机智能化研发、农机远程运维、作业监测等技术应用获得快速发展,广泛应用于耕整地、作物栽植、田间管理、联合收获、秸秆处理和粮食烘干等生产环节。据了解,全国接入国家精准农业综合数据服务平台的农机装备达到25.8万台,实现了跨企业农机作业数据整合,实现了水稻、小麦、玉米等主粮作物收获和拖拉机作业24小时动态监测。

随着基于北斗技术的智能农机不断加快示范应用,对终端态度产生强大影响力。在传统农机时代,要让拖拉机、收割机沿着直线跑,就只能靠机手的硬功夫,而且受风沙、扬尘、环境等因素影响大。在精准作业时代,搭载了北斗无人驾驶系统的智能农机具标配作业模式在线标定功能,融合了北斗定位、惯性导航、自动控制、毫米波雷达定位、远程控制等技术,系统支持直线、曲线等多种作业模式,让机手在驾驶室可实时接收地块作业处方图,实现作业“一键化”操作,不管是秸秆埋茬还是栽插秧苗,深度和精准度均可在电脑终端上显示出来。

农机装备技术进步最终决定了终端的态度,为农机精准作业示范推广创造了条件,提高作业质量,实现增产增收,深受终端农民的欢迎。于是,示范推广走向前台,一头连接着农机科研开发和生产制造,一头直通终端,在农机精准作业落地中发挥着“超链”作用,为农机精准作业走向终端应用铺平了道路。

无人驾驶在节约要素资源投入和作业效率方面无疑是巨大的进步。过去一台水稻插秧机需要两人操作,一人驾驶一人放秧。现在加装了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实现了无人驾驶后,只需要一个人管理秧苗,而且极大地提高了作业效率,降低了劳动力成本。尤其在农忙时节,可以人歇机不停。石首市一农机合作社有2600多亩土地,以前,每逢春耕春管季节,需要雇用六七十人进行播种、浇水、施肥作业;如今,有了智能农机精准作业,同样2600多亩地,只用10个劳动力,人力、水肥等投入大大减少。

黑龙江也好,湖北也罢,都是努力把农机精准作业事情办好的缩影。可以预见,伴随着“十四五”农机化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全国农机精准作业将开启一场“蝶变”之旅。

猜你喜欢

蝶变北斗农机
皖美出行“蝶变”
沃得农机
北斗时钟盘
勇攀高峰,从“0到1”的蝶变
春来好时节 农机备耕忙
CHAME 丞华农机展
“北斗”离我们有多远
中国制造“蝶变”40年
“蝶变”之城
首个北斗全球“厘米级”定位系统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