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画深情
——论李荣光先生的中国画艺术

2021-12-23李彤彤

大众文艺 2021年23期
关键词:荣光中国画

李彤彤

(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辽宁沈阳 110000)

王向峰教授品李荣光先生的画,写下“心画诗书笔到成,丹青敷彩更深情”的诗句,这深情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情,正如汤显祖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李荣光先生,通史博闻,醉心于琴,能诗文,擅书画,研究金石考古,献身美术教育,性情自然,广结名士,容止出众,气概不凡。其作品文情并茂、言约旨远、刚健朗畅,既是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延续,又溢满新的时代风采。先生曾任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部、文化部特聘绘画专业评审委员。中国同泽书画研究院副院长、特邀顾问,辽宁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等职。是具有多方面修养的中国北派写意花鸟画代表性文人画家。

一、家学传承

李荣光先生,祖籍山东省莱州市,世传祖居小云南。曾祖父李凤祥。祖父李士鸿。

李荣光先生成长在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父李月秋先生(1897-1962),名清辉。生于丹东市,是丹东市文联委员、政协特邀委员。师晚清宫廷画师孙荩臣,注重写生,作品自成清雅酣畅隽永之格。先生才思广博,擅长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笙管笛箫、昆曲京剧。以塾师为业,后任安东市第二私立小学校长,50年代被聘为丹东市美协等单位国画研究班导师。著《花鸟简谱》。

民国时期,李荣光先生便随父习诗、书、印、画等中国传统文化,自幼言行有法,有欲观窍,探赜索隐。在存世的37封就读鲁迅美术学院期间收到的家书中,有11封重点论及琴、诗、书、画、印。例如记载月秋先生在丹东政协听周铁衡先生讲六法的意义和他一生对于国画的心得所论:“他是白石老人的弟子,所以注重遗貌取神,不重形似,但,这是指养到功深来说,起初也必由体验工细处着手,不然则必流入野狐禅一派,形似与神理全失矣”。由于父亲的居家身教,在外言传,累月经年,以至于先生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深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唯一,允执厥中。”

二、学院传承

新文化运动,使中国出现了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激起的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令文化艺术在激烈的不断斗争中,开始了艰苦地向现代演进的步伐。几经剧烈摧折的中国画艺术历久弥新,以独特的魅力,凸显其存在的价值和不可替代的文化发展的意义。先辈们以开放性和包容性坚持发展东方艺术和推动传统绘画走向现代。

李荣光先生1958年考入鲁美中国画系。是国画系第一届学生,学习期间,师资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一)鲁艺:如孙恩同、王绪阳、许勇、温读耕等(师从留日、曾任北平国立艺专教授、延安鲁艺的王曼硕、延安鲁艺的张仃、杨角、张晓非和夏风、留日的傅抱石、亚明、钱松岩等先生)。

另外,由东北局宣传部和文化部领导讲系统的社会发展史和大众哲学,由周立波、丁玲、郭沫若、田汉、曹禺等,以报告形式讲解文艺问题。陆续从全国请来了蒋兆和、叶浅予、傅抱石、关山月黎雄才等先生前来东北鲁艺给学生上专业课。对中国画系师生及之后入校的李荣光先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荣光先生继承延安鲁艺精神,有坚定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传承艺术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有艰苦奋斗、深入生活的创作观。在坚持以生活为基础的前提下,接受苏式教学和中国传统绘画教学相融合的教学体系的系统学习。

(二)留学归国:王盛烈先生(留日)。

接受王先生主题鲜明,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历史,坚持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手法。

(三)湖社:赵梦朱(师金城,曾任教北平国立艺专)、钟质夫、季观之、晏少翔(作品《梧桐仕女图》曾赠给胡适。师黄宾虹、张大千、赵万里、周作人、沈尹默。)、郭西河(师齐白石、张大千、王雪涛等先生。)把中国画学研究会和湖社的传统完整的从北京带到鲁美。

1919年,湖社画会着手创办,其前身是“中国画研究会”,总统徐世昌批准,北洋政府出资(庚子赔款),同济大学、清华大学、中法大学同期创办。首任会长金城先生(王世襄先生舅父)时任民国政府内务部监事、众议院议员。1926年,其子金开藩先生等成立“湖社画会”,会员有叶恭绰、陈半丁、溥儒、胡佩衡、王雪涛等。

1990年,辽宁湖社画会正式成立,晏少翔任会长,杨仁凯任顾问,应晏先生之邀加入“辽宁湖社画会”。并参加了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的《现代中国画展览会》。

1975年至1982年,旅顺博物馆时期的工作让李荣光先生能够直接研究鉴定馆藏朱耷、石涛、华嵒、郑燮、金农等古代绘画真迹。研究“大谷收集品”古丝绸之路文物与罗振玉旧藏甲骨等文物。1982年先生调回鲁美工作。辽博收藏溥仪带到东北的清宫书画旧藏也为研究传统笔墨提供了便利,使其不遗余力追抚千年传世佳构,吸取精华,丰富创作。

李荣光先生继承郭西河教授倡导的写生、写意、师古三者为一炉的创作原则。秉承湖社“精研古法,博采新知。”的宗旨。汲诸家之长,以为己用,尊承“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写意传统,作画形神兼备,情意相容。先生作画题材极为广泛,喜画鸥鹭鹰鹫、仙鹤、孔雀、雄鸡、鸳鸯等,花木鸟虫,人物走兽,皆能入画。其画多为写意手法,用笔纵横恣肆,沉着多变,细密而苍润,运墨淋漓酣畅,着色浓郁典雅,布局灵变、风格隽永劲峭、意境壮美、浑茫浩瀚,别开生面。不但广泛的审视传统绘画,道法自然,而且具备传统文人写意画的根底,进而又上溯魏晋唐宋绘画,气势开张。作品体势恢宏充盈,气韵清雅豪迈,形成画路宽博、法度严谨、注重抒发主体情怀的特色。进一步奠定了广博而坚实的传统绘画基础,是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画技艺传承、创新的中坚力量。

三、代表作品

(一)《血沃关东》

1991年,李荣光先生创作了代表作品《血沃关东》。先生出生于关东,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认为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最能拨动关东人的心弦,进而引发关东人对乡土无限的情思。题目《血沃关东》出自鲁迅先生的“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题目《血沃关东》象征九一八事变之后的关东沃土的血雨腥风,从而引发对抗日牺牲的志士仁人之无限怀念。先生在创作随想中写道:“借鉴传统寄形寓意、草木传情的手法:高粱穗,是果实,也像献给烈士的花束;在纷繁的叶片描绘中,画面最前面的两片下垂的高粱叶,是叶子也颇像垂悼烈士摇曳于微风中的挽带。低头弯腰的大豆形象,也是加强凭吊意味,……穿梭于高粱之间的麻雀,把对60年历史积淀的凭吊和关东人的现实生活重叠起来,扩展画面的时空范围,以增加内容的厚度。”作品以大豆、麻雀、高粱分为三个层次而又浑然一体,虚实掩映而疏密相间、灵动而不失沉稳、气象宏大间生机勃勃,弥漫着鲜活的浪漫主义的深情。

1985年,叶浅予先生曾来鲁迅美术学院讲学和举办画展,李荣光先生作为工艺系副主任陪同并就中国画创作与教学进行深入学习与交流。

1992年,叶浅予先生亲观此画,深为所动,在《文艺报》发表文章《创新论》,重点论及此画:

“走进中国画研究院展览馆……第二幅,大片高粱,塞满6尺宣纸……这满纸高粱曾把我带到抗日游击队赖以隐蔽的‘青纱帐’,现在又突然使我想起‘红高粱’……赤裸裸、莽荒荒的旷野境界出现在记忆中。然而这一片茂密的高粱地,却又明明白白显示现实的农业丰收景象,这景象的动人之处,是那几只飞翔在高粱秆之间的小麻雀,就这几只麻雀把我从历史的追忆中拉回到现实中来。……细细体会画家在构思过程中的思维活动,第一,他意识到自己生长在被日寇践踏过的土地,第二,高粱是他的祖祖辈辈赖以延续生命的恩物,第三,怎样把二者联系起来表现这片洒过鲜血的土地。……”。接下来,叶先生又从读者的角度返回画家的思考,分析进一步提高的可行性,可谓肺腑之言,恳切之至。

《辽宁当代美术史》:“这幅画突破了一般模式的局限,把高粱作为一种象征,暗含着画家对民族精神的理解,运用花鸟画形式表达了有如史诗般的深刻内涵。”

图1 《血沃关东》 作者:李荣光 180cm×140cm

(二)《青松梅鹤图》

张学良是民国时期收藏界最负盛名的“四公子”之一。其诗词造诣深厚,书法技艺精湛,擅长品鉴文物,曾藏有李唐、郭熙、王献之、李昭道、董源、宋徽宗、王翚、华喦等古代书画600余件。

张学良在北京期间,和当时的书画界名人及多家书画团体有着广泛的交往,与湖社画会往来颇多,经常到湖社画会赏画,参加画会的活动,并多次为湖社画会出资捐款。曾三次挥毫为《湖社月刊》题写刊名。将军的子女曾随湖社的李上达学习中国画,湖社画会会址上曾悬挂着张学良将军、齐白石先生题写的“湖社”金匾。

为继承鲁艺的文艺传统、弘扬张学良将军“爱国、统一、团结、奋斗”的同泽精神。1989年中国同泽书画研究院在沈阳创立,李荣光先生参与组建,曾任副院长、顾问。

1991年,寓居台湾的张学良将军题字“同泽书画研究院”。

1992年,王盛烈、孙恩同、赵华胜、李荣光合作国画 《青松梅鹤图》;作为邀请张学良将军担任同泽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的礼物,表达东北书画家对张学良将军夫妇的祝愿和怀念之情。画作和聘书通过池宫城晃转交给身在台北的张学良将军。张学良将军在会客室饶有兴致地仔细欣赏李荣光先生等所赠书画作品,甚是高兴,欣然受聘,同意出任名誉院长,且为研究院题字:“同泽研究院嘱·爱人如己·九二老人张学良敬书·十月廿日一九九二·于台北寓所”。

图2 《青松梅鹤图》 王盛烈、孙恩同、赵华胜、李荣光(张学良将军收藏)1992年

图3 张学良观看《青松梅鹤图》王盛烈、孙恩同、赵华胜、李荣光合作

四、画论专著

文化传统对中国画来说至关重要,此为中国人千百年来延承下来特有的面对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和思想体系,同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审美情趣,以及延续下来的传承模式所致。中国古代绘画的传统是一个文人传统,这种围绕文人生活,在漫长的生命时空里臻于圆熟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延续至今。

李荣光先生情系民族文化传统,学养深厚,胸有韬略,腹有诗书,著述植根传统,在传承中立新。

(一)画论

《旅顺博物馆馆藏绘画评析》《浅谈花鸟画的立意和构图规律》《白描述要》《民族风、现代感和地方特征的结合——〈血沃关东〉创作随想》《观孙恩同先生山水画随想》《读王盛烈山水花鸟画》《贾平西和他的花鸟画》《世纪星光-谈赵奇和他的国画艺术》《中国花鸟画索源探流》《猛禽艺术创作古今谈》。

(二)专著

《翎毛画谱》《中国画入门奥秘》(合著)《李荣光花鸟画选》《写意鹰技法》《写意牡丹技法》《写意荷花技法》《李荣光写意鹰技法》《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李荣光》《李荣光王敬致书画艺术》。

五、文人画家

文人画的历史,至迟肇始于隋唐,成熟于五代,当时有黄、徐两派之称,即对工笔和没骨而言。写意别于工笔,与没骨有一脉相承之处。开先河于宋代,奠起文人画的基石。文人画至元代大为发展,而元末四家更臻成熟;明代吴门四家、徐、陈以降,汇成主流。董其昌据此立“南北宗”之说,于是写意画成为文人画的同义语。文人画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集文学、绘画、书法、篆刻艺术为一体,是画家文化素养诸多方面的集中体现。主张以思、心、情、理、趣、意、文、诗、书入画。以形写神,以情造文,笔不妄下。近代陈寅恪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李荣光先生便具此四者,他有着对于客观环境的敏感的洞察力与个体情绪强烈的表现力。不仅立足于客观现实环境,而又善于从狭隘的客观环境中,借助国画的表现形式,拓展个体生命的长度与广度。

《辽宁当代美术史》中,程义伟先生认为李荣光先生在所有可能的称谓中最倾向于认同和接受的,是“文人画家”的称呼。李荣光擅长古琴和律诗,所以他的艺术修养融合在花鸟画中,令他的花鸟画总是能够和其内心相沟通契合,并且浸润滋养其心灵,因而,他的绘画形成浑然天成,绝无斧凿之痕的个人风格。“由注重笔墨转向注重晋人风度所表现出来的人格境界”“在中国画创作上更能寄寓民族的灵魂”“尤其注重以琴韵和心性情怀去体悟中国传统文化,使自己的艺术感受和心灵体验体现在艺术创作上。”“是中国文人画家典型的艺术发展轨迹。李荣光的艺术追求涌动着对晋人之美和对艺术自由超越的向往。”

猜你喜欢

荣光中国画
多彩链接(中国画)
关东风(中国画128cm×68cm 2022年)
你的荣光,我的美丽
丰谷秋歌(中国画45cm×33cm 2022年)
追寻“荣光”
百年荣光庆华诞
书画名人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