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场的意义
——刘小东艺术创作的在场性研究

2021-12-23韩青渝

大众文艺 2021年23期
关键词:艺术创作艺术家绘画

韩青渝

(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市 401331)

一、学院教育的经历与影响

刘小东出生于辽宁省锦州市金城镇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980年通过央美附中的招生考试来到北京,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从央美附中到中央美院的学习经历,刘小东接受了良好的学院教育,这使得他一直浸润在美院的精英教育中,体验了青春与生命的存在,塑造出他对于现实主义创作题材的敏感体察。他因此遮蔽了外界的艺术江湖的刺激,真诚地表达与个人相关的人与物,保持了自己的艺术在场。

在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上,展出了刘小东的作品《吸烟者》(图1)、《休息》,这两件作品被认为是“新生代”绘画中最早的两件,他早期的作品中叙述的更多是自己的私人信息,与世界无关,它们出现在89艺术大展上,实际上预示了一个新的艺术阶段的来临。“新生代”也被称为“近距离艺术”,因为它拉近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观念三者的精神距离,注重作品的制作方法,纯化了个人符号与艺术语言,宣称自己是艺术家而非哲学家,他对于文学叙事性的摒弃进而造成某种悬浮与荒诞的感觉,是区别于其他写实画家的原因。因此,刘小东的作品《吸烟者》就是生活中的一个平常镜头,但却将人物在画面中的忧郁状态表现的极富魅力。刘小东的作品属于现实主义风格,他为现实主义注入了新题材与新思路,他实际上为美术创作展现了一个新的世界。

图1 《休息》 刘小东 1988

二、艺术创作中的在场体验与绘画表达

艺术家作为艺术创作主体在这个特定的物理空间的情境中,与其身边的一切事物构建了特定空间中的环境与事件,同时,形成一个相互交织缠绕的状态,在这个空间中也包括另外的人与物,相对于这个特定的空间之中来说,艺术家是直接的亲历者。因此,同一空间状态下的人与物之间的在场与不在场是能够相互转换的,它能够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绝对的在场与绝对的不在场都是不存在的。

当艺术家准备进行艺术创作时,不仅存在着艺术家身体的“在场”,描绘的对象以及艺术家的精神世界都会围绕艺术创作存在着,对于“存在”的意义问题,它与任何其他概念一样也是一个概念,唯一特别之处在于它是所有概念之中最具有普遍性的概念。存在本身并非一个存在者,并非一种我们在世界的紧密联系中感受到的特殊现象,而是通过我们和具体存在者的遭遇中逐步地做抽象活动去达到我们的存在概念。所谓绘画中的在场性就是让艺术家的现场感知得到一种有效的发挥,它不是简单的还原一个现场,而是承载着画者的精神态度,这才是写实绘画的魅力所在。因此在艺术创作中去体悟现场对象的时候,应从形色关系与笔触构成上来体现,使绘画中的书写性用笔与形色融合进而交织成颇有意味的关系网,创作过程的形色判断与时间性形成叠加,呈现出绘画中的在场性语境。

1.身体的在场

刘小东作为艺术创作的执行者,他的身体是支撑艺术作品得以创作的载体,身体的存在是一切视觉审美的基础存在。刘小东的艺术实践中,很多是在户外写生进行的,直面自然环境中的人与物,身体与外部环境之间会产生一种联系,环境会刺激身体做出对于描绘物象的迅速反应,从而激发出他的创作欲望,将灵活松动的笔触书写在画布之上。在场写生的鲜活感受是其他创作方式无法代替的,因为它是身体经验的无遮蔽状态,只有直接与澄明才使得“在场性”本身的在场成为可能。同时,艺术创作也需要精神态度的存在,需要带有对于创作内容的目的性,让现场感知得到有效的发挥,才得以将精神内涵注入作品之中。

2.创作对象的在场

物象之所以作为物象,对于它的存在并非通过人的所作所为而生成的,它是客观存在的。如何让存在的客观事物有意义,需要人的关注。在刘小东作品《少女闲读》中,少女作为客观物象而在场,创作者与模特之间保持着创作的同步在场,通过与模特之间的交流,以及近距离的观察,来达到创作者所预想达到的画面的最佳状态。出色的写生作品一定需要描绘对象的良好配合,才能够捕捉到人物最生动鲜活的形象,那些转瞬即逝的初次印象与第一感受可遇不可求。

3.精神的在场

在场性艺术创作不是单纯的现场描摹,倘若绘画过程中简单去描绘对象表层,这时画面容易变成放置图像的空壳,使得艺术家的在场毫无意义。艺术家在面对创作对象时,应该深入挖掘物象与身体之间的现场关系,去找到物象精神层面的位置,让自己的感受力附着于画面。艺术创作需要精神态度的存在,需要带有对于创作内容的目的性,让现场感知得到有效的发挥,才得以将精神内涵注入作品之中。当观众观看并试图解读作品时所产生的二次创作,又将赋予作品新的意义,获得视觉与精神上的双重享受。

三、观看视角的演变与在地写生

1.行动中的绘画

行动绘画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亦被称作抽象表现主义。这种绘画风格强调无形式的即兴表达,与美国崇尚自由、敢于创新的精神有关,波洛克是此风格的代表艺术家。而刘小东的行动中的绘画,虽然画面图像是具象的,但在观念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处。自2000年之后,刘小东在艺术实践中渐渐地开始将视野扩大,在创作中不再受环境的限制,不再拘泥于在画室进行创作,开始主动地去画一些脱离自身社交关系网的人与物。

2004年,蔡国强在金门组织了一系列艺术活动,邀请刘小东前来实地创作。在地创作期间刘小东画了名为《战地写生:新十八罗汉像》(图2)的系列作品,选取了大陆与台湾士兵进行现场写生,希望利用艺术来冲破政治的屏障,表达对于两岸和平发展的美好愿景。在创作进行中,刘小东的每张作品都是“一步到位”的创作方法,因为写生模特不允许长时间的调整,强迫自己快速把控现场状况,用心去感受这些年轻生命体的呼吸。从金门的在场创作开始,刘小东顺着“行动中的绘画”的概念,先后辗转多地进行艺术创作,足迹遍布泰国、西藏、新疆、辽宁、四川、意大利。其中在泰国创作的《温床之二》,在实地考察后以当地女性形象作为创作对象,将所有的人物置于一张长卷之中,到项目接近尾声之时,画布留下许多“仓促”的痕迹,整张画作呈现一种未完成感。这种未完成感是受环境、模特、自身的制约所形成的,是最真实的现场记录,留白之处形成了某种特殊的视觉力量,使创作过程成了更有意义的事情,所有这些条件与属性组成了行动中的绘画。就像巫鸿说的那样:“没有痕迹的作品不可能是真正的艺术,没有过程的画者不可能是真正的艺术家。”

图2 《战地写生:新十八罗汉像》 刘小东 2004

2.全球化语境下的艺术创作

90年代初,刘小东受朋友倪军的邀请到美国观展,这使得他亲身感受了一回西方的艺术文化状态。他以保留一个完整而独立的艺术家身份步入其中,保持自己的立场与看法,十分中立且理智地去观察与体验。从这时起,刘小东的艺术行动开始具备全球化的视野,逐步展开到世界各地创作的艺术计划。他艺术创作的地点并非随机选择,而是在全球文化中摘取具有代表性以及话题性的事件或地点,在触动自身后利用艺术来表达自己的立场。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问题是中东地区热点问题之一,致使巴以两国间的局势显得异常紧张。2013年,刘小东巴以地区,在场创作了一批作品,两张画布构成一张作品,中间留出一厘米的距离,暗示出巴以两国无法愈合的关系。他在用自己的方式描绘着对热点问题的看法,虽然这并不会对冲突问题带来什么样的解决方法,但是这是一种向世界提出问题的手段,也是真实记录的方式。正因为有了艺术表达的存在,让人们了解到陌生世界的样子,也让正处于事件中的局内人有所反思。进入一个场景,与当地的人和事产生交集,记录下这个时代生存者的本来面貌,以艺术家的视角融入当中刻画出丰富的社会角色,这便是“在场”的意义所在。

四、刘小东的多媒介创作

1.纪录片

纪录片作为一种艺术呈现方式,具有视象性、统合性、运动性、逼真性、群众性等特殊性质,在现代科技的助力下,已经影响到社会中的每个个体,成了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分的部分。纪录片《全胜—K.O.》反映了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城市化、工业化给当地自然与人文环境带来的变化,兴建的楼房过盛没人接盘而造成的“鬼城”现象,大肆开发自然矿产形成的深坑,这些都对当地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导演进入到四个蒙古族青年的真实生活,以他们的视角出发,观察城市化进程中的人们呈现的不同态度,似乎是人们面对不断改变的世界时反应表现的一个缩影。影片中也记录了刘小东油画创作的片段,作品《空城计02》(图3)运用了极度反差的视觉对比,美丽的城市建筑做背景,骑马的老人却又象征着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从经济与文化上正在远离我们,表现了画家内心对于农业社会的挽留。

图3 《空城计02》刘小东 2015

2.相片上的绘画

艺术创作需要一定的载体来实现它的展示,例如,亚麻布可以承载油彩画,宣纸可以承载中国画,这些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创作方式。而刘小东有一类作品可以被称为“相片绘画”,也就是将想要创作的对象通过相机拍下后洗出相片,将相片作为载体,用颜料涂绘在上面。由于相片的材质光滑而不易附着油彩,因此丙烯与水彩颜料是理想的绘画媒介。例如作品《向南飞 #45》(图4)中,相片中的高楼大厦是相机所拍摄的,画面右前方的南非土著居民是用丙烯与水彩颜料所绘,繁华的都市背景与穿着褴褛的土著居民的结合,似乎在强调着某种阶级的差距。这种创作方法独具特色与新意,它介于绘画与摄影之间,照片的部分和绘画的部分既能产生强烈的冲突对比又能形成完美的融合,具有一种奇妙的视觉体验,它可以直观地体现出艺术家的构思模式,同时作品本身也会由于现代技术与手工制作的结合呈现一种趣味性。

图4 《向南飞#45》刘小东 2015

“在场性”关乎肉身经验,这种在场体验无法继承前人经验所得到,唯独依靠本体视角去观察,并且勇于投身到自身所在的时代场域中去博弈,这也推动艺术家在创作中生成了独特的绘画语言和表达方式,才有可能认识到“在场性”的当代意义。正如艺术家刘小东所建构的艺术世界那样,他的艺术创作无论是从观看视角、题材选择,还是具体的创作方法都具有鲜明的在场性特征,其创作内容中所呈现的高度社会责任感与现实精神必定会在中国艺术史上长足发展,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艺术创作艺术家绘画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艺术创作、评论的人文价值生产与现代美育
艺路流变——关于于霄牧的艺术创作
浅析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