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爱于行,让每颗“星星”都闪光
2021-12-23陶育岚
陶育岚
【摘要】特殊幼儿的表现行为是当今世界幼儿教育的一个共同话题,也是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需要着力去解决的问题之一。“星星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面临各种困难,作为和孩子朝夕相处的教育者,需要老师用情去感化,用心去引导,用脑去处理,用一双慧眼发现孩子的不同,满足孩子的特殊需求,使孩子获得更大的进步。
【关键词】特殊儿童 关爱 改变观念
《3~6岁幼儿发展指南》中提出:“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成人不应要求孩子在统一的时间达到相同的水平,不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的幼儿。那么,如何允许幼儿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达到《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呢?我们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一、尊重与理解,帮助适应集体生活
乌申斯基说:“人在教育中的一切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教师平等地对待和尊重幼儿,即是儿童的权力和成长的需要,这也是教师必须做出的基本承诺。
【镜头聚焦】
九月,幼儿园迎来新一批小班幼儿,琦琦(化名),3周岁7个月24天,开学初期,每天入园都处于撕心裂肺嚎啕大哭的状态,边哭边叫,对老师的诱导无动于衷。喜欢趴在地上,不与任何人交流,偶尔会出现自言自语现象,到了游戏时间,总是一个人坐在钢琴那,听着手指弹琴键发出的声音,持续数分钟,继续蹦跳到其他区域。集体活动时间不愿意与集体坐一起,全天无语言交流,不与同伴互动。
【思考措施】
(一)公平公正,尊重幼儿特殊的行为
社会交往障碍一般表现为缺乏与他人的交流,他们不能与其他人正常沟通,更谈不上社会交往能力。他们多数不愿与别人進行眼神之间的交流,不愿用眼睛与其他人对视,他们的行为往往是不被他人所理解。
(二)和谐友爱,和幼儿平等的交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友爱和受尊重的欲望,交友和受尊重的愿望都非常强烈,幼儿园的小朋友和老师虽然是被教育者和教育者的关系,然而这种教与被教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关系。如果能以平等的姿态与幼儿沟通,他们会觉得受到尊重,从而就会对你产生好感。
(三)细心观察,了解幼儿行为的背后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过:“从儿童入园第一天起,教师和集体就要善于看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他们身上所有好的东西,如果美好的品质得到蓬勃发展,那么不好的习惯就会受到排挤,在儿童自己不觉察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消失。”可见,教师应深入到幼儿中去,洞察幼儿的心理,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需所求,对好现象因势利导,鼓励其不断成功。
二、爱护与要求,增强自律自信意识
自信心是迎接未来挑战的关键。长期缺乏社交和人际互动会侵蚀他们的自信,很容易把对自己不适应行为的校正当作是对他们的批评和责备,与同龄人交往中的负面经历甚至有可能会给他们留下创伤。
【镜头聚焦】
集体活动中,与孩子们交流着秋天的变化,琦琦(化名)在老师的陪伴下坐在小椅子上一起听着,眼睛四处张望,若有所思,嘴里重复小声念叨着:“小猴子,小猴子。”老师邀请琦琦表达自己的想法,她害怕地离开座位,自行跑到区域里去了,将玩具柜上的玩具全部搬到地上,一个一个拆开,发现了一个小积木抓在手中,迟迟不放开。
【思考措施】
(一)亲身示范寻方法
孩子内心自信的严重缺乏,也来源于她自身很多不成功的体验,对外界未知事物存在的不安全感。所以,要想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首先就要让孩子“胆子更大一点”。给孩子更多真实的生活体验,当孩子社交时,用视觉或者口头方式给孩子分享自己的经验,并跟他解释其他孩子的可能的想发和感受。
(二)循序渐进渐放手
敢于放手让孩子去做,是增强孩子自信心的重要方面。只有让幼儿充分表现探索的欲望,展示自己的能力,才能明白自己有多棒。当然,放手的基础是孩子有能力完成大部分或一件完整事,我们大部分的时候充当的角色是引导,让孩子学会成长,而不是“拐杖”或者“工具人”,寸步不离。
(三)因材施教给支持
有些孩子会对一些儿歌或者其他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对于他们喜欢的东西,往往能表现出超于常人的记忆力。在日常活动的时候,我们从兴趣入手,改变孩子对周围一切事物的“极端独立性”,有意识地通过这种形式来对她传输。
三、转变与支持,构建家园融合共育
幼儿园家长工作首先要做到的是家园共育,需深入学习领会《纲要》精神,既要更新观念、转换角色,又要在实践中加强研究与探索的力度,取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
【镜头聚焦】
午睡时间到了,孩子们如厕完上床睡觉,琦琦(化名)蹦蹦跳跳来到阳台玻璃门趴在上面向外张望,迟迟不去午睡,在老师的陪同下,她坐到自己小床的上,不愿脱鞋子,把小床上踩得很脏,老师多次开导劝阻无果,甚至大喊大叫影响其他孩子入睡,老师进行哄骗后,总算安稳躺下了。于是,老师联系家长与之沟通孩子在园情况,家长的一句“回来我让她爸爸抽她一顿”便无下文。
【思考措施】
(一)理念交互,达成共识助成长
幼儿教育不只是幼儿园教育,还需把家庭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使幼儿教育达到最优化。实践中,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家园沟通等方式,了解特殊幼儿家庭的真实需求和现实问题,明确了家长对教育的期待,认识到家长的多关注、多参与、多指导对幼儿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互动参与,博采众长促成长
家庭中的强化练习能很好地巩固特需儿童在幼儿园所学,从而最终融入到普通大众的正常生活。我们利用班级微信群,分享相关育儿知识,家长们进行互动参与,经验共享,给不同家庭一些隐形的策略。
因为不同,所以关爱;因为关爱,所以理解;因为理解,所以帮助。当我们遇到暂时还未闪光的“星星”时,请用一颗真心去尊重他们、关爱他们,用信心与行动来引导孩子,用爱的语言和他们沟通,星星的孩子终有一天能够融入到这个爱的社会、不再孤独!
参考文献:
[1]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2]鲍娜娜.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对当前道德教育的启示[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04)F78FE44C-6A30-446D-9EB4-A54679567CB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