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国大学堂之稷下学宫》的 叙事艺术与审美意蕴

2021-12-22齐立森张艳丽

今古文创 2021年47期
关键词:审美意蕴叙事艺术纪录片

齐立森 张艳丽

【摘要】 以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文化为开篇,以西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国策推出为落幕,以东西文明跨越千年的时空对话为视角,纪录片《战国大学堂之稷下学宫》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高度,秉承深沉宏大的国家叙事体例,采用写实写意结合的艺术创作手法,情景再现了稷下人才荟萃的历史图景,生动演绎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璀璨魅力。

【关键词】 纪录片;叙事艺术;审美意蕴;稷下学宫

【中图分类號】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7-0091-02

基金项目:2019年度淄博市校城融合项目:影视动漫品牌与齐文化创意产业开发(2019ZBXC142);2019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稷下学派文献整理与数据库建设研究(19JZD011);2021年度山东省文化和旅游研究课题:山东文化旅游与影视资源融合研究(21WL(Z)115)。

改革开放以来,在“百家争鸣”时代精神的呼唤下,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流,齐地地域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反映先秦齐国历史的纪录型影视作品不断涌现。稷下学宫是齐文化研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战国题材影视剧中绕不过去的经典图景和叙事元素。透过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宽广视角,洞察稷下学宫兴盛消亡的历史脉络,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有力举措,是振兴文化旅游业的必然选择。

一、《战国大学堂之稷下学宫》的叙事艺术

作为著名的咨议、学术与教育机构,稷下学宫是齐国文化繁盛的象征,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源流和滥觞。近四十年来,围绕稷下学宫思想学史的研究不断深入,但大多停留在枯燥的条理辨析与比较考察中,不仅缺乏鲜活的视觉形象和听觉感受,更加难以惠及渴望求知的普罗大众。2019年底,《战国大学堂之稷下学宫》(以下简称《学宫》)在爱奇艺网络平台上线播出,填补了同类题材纪录片的空白,产生了积极正面的社会反响。

(一)人物视角切入,性格刻画鲜明

战国时期,中国虽处于诸侯纷争的乱世,却诞生了大批垂范后世的思想家。从性质上说,稷下学宫是古代齐国的综合性机构。这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单一建筑体,比如宫殿、楼阁、佛塔、道观等。它更多体现国家的制度安排和人才政策,更多反映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观点和看法。《学宫》浓墨绘就了一个个鲜活的士人形象,他们或高谈阔论,或娓娓道来,或鞭辟入里,镌刻出耀目的高光时刻、坎坷的心路历程和不朽的思想成就。

《学宫》篇幅仅5集,每集重点讲述两个学者,分别是淳于髡与邹忌、孟子与淳于髡、荀子与邹衍、韩非与李斯、叔孙通与董仲舒。第一集“初兴”里,淳于髡的能言善辩、机智幽默,邹忌的善于思考、聪慧过人,都通过演员表演准确刻画出来。此外,淳于髡之奇特相貌,又与邹忌之伟岸英姿,形成视觉上的反差,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第四集“裂变”中,李斯出身贫寒、口齿伶俐,韩非出身贵族、木讷口吃,令人心生唏嘘。当韩非身陷囹圄,李斯袖手旁观,立见人情冷暖。当李斯终被夷灭三族,一世功名化为乌有,这种穿透历史的悲凉感,让人顿生无尽喟叹。

(二)情景再现真实,细节捕捉准确

纪录片是视听结合的媒体形式,感官体验上力求形象直观、效果逼真,思想内容上要求内涵丰富、引人反思,艺术形式上要求准确生动、新颖独特。在视听语言构成上,涵盖画面、声音、剪辑等基本元素,特别是蒙太奇句式的运用。在实景拍摄之外,《学宫》中大量使用情景再现手段,从《史记》《孟子》《邹子》《荀子》《孔丛子》《说苑》等正史典籍中广泛选材,不仅尊重史实、表演到位、还原度高,更增强了影像的说服力和可信性。

随着电影制作工艺的不断成熟,电影、电视剧与纪录片之间界限不再泾渭分明。戏剧性结构、故事化情节和视觉性特效等电影手法渗透进纪录片中,促进了内容传播与视觉审美的相互融合。比如,孟子与齐宣王的一场对话中,史书用了“顾左右而言他”六个字描写,纪录片则通过演员准确传神的表演,淋漓尽致展露出愤懑尴尬的情绪,让观众产生一种真切的临场感和带入感。对于影像的历史写作而言,视觉修辞更是因为影像语言天生的隐喻性质而变得自然而然[1]。再比如,在一场荀子与李斯“议兵”对话中,借助棋局对弈的巧妙形式,表现出二人政治观点的相左,荀子的高尚情操与李斯的急功近利形成了鲜明对比。形神兼备的历史真实,情理交融的文化韵味,概括出导演的叙事艺术和价值追求。

(三)叙事结构紧凑,解说点评结合

从公元前374年田午篡权到公元前211年齐国覆亡,稷下学宫存在的历史绵延一百五十余年。从诸子百家的发展历程来看,涉及到的流派师承纷繁复杂,有据可查的历史人物超过数十人。面对规模如此庞大的群体,如此跨度的时间范围,《学宫》并未面面俱到,而是以点带面,找准切入点,把握叙事线。上至田齐桓公,下至西汉武帝,三个王朝的时空更迭;前有淳于髡劝谏,后有董仲舒尊儒,学宫文脉的接续传承。“初兴”到“争鸣”,“星散”到“裂变”,稷下学宫的兴衰深刻影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进程。

与影视剧相比,纪录片往往站在第三人称视角,冷静客观地还原历史真相,评述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揭示历史演进的内在规律。在叙事蒙太奇运用上,《学宫》延续格里尔逊的诗意表达方式和关注现实理念,采用了画外解说与画内点评相结合的形式,最大程度发挥感化教育大众的根本宗旨。《学宫》中穿插的精彩品评,或是德高望重的大学教授,或是热衷文化的地方学者,或是眼光独到的年轻作家,都营构出独特的话语体系,时常语锋犀利,屡屡诙谐智慧。用鲜活的影像包装历史,用古老的文明启迪现实,恰如克罗齐所言“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此也是《学宫》纪录片的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

二、《战国大学堂之稷下学宫》的审美意蕴

(一)镜头运用娴熟,文化意识厚重

对于历史文化纪录片来说,技术的发展一方面给观众带来了审美愉悦,另一方面为历史图景的还原、文化知识的传达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条件[2]。稷下学宫是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现象,文献记载大多集中在人物事迹上,缺少直观形象的图像符号。为此,采用三维重建技术使其复现往日容颜,全面展示稷下学宫的恢弘气势和雄伟气魄。《学宫》发挥三维建模的技术优势,运用生长动画、全景漫游、航空拍摄等后期手段,将一座宫殿建筑群的结构布局、生长成形的过程动态表现出来,带给人们俯瞰历史、回望千年的时空穿越效果。视听语言上说,少则几秒、多则二十几秒的三维动画,满足了人们窥探历史的好奇心理,构造出一个似真似假的文化图景。

(二)光影氛围写意,画面构成写实

长期以来,文献纪录片注重史实材料的真实性,所用素材多为翻制拼接,解说语调常常居高临下,逐渐造成受众的视觉疲劳。相反,文化纪录片则大胆拓展题材,植根传统文化艺术底蕴,追求影视美学创新求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除具备基本的记录和说明功能外,动画的隐喻、象征等表意功能也无处不在[3]。《学宫》使用黑彩版画、剪影摄影、缩微沙盘、传统绘画等民族艺术形式,追求人物表情和背景光影的写意性,配合深具历史感的实拍镜头,构建出中国古典文化的一方世界。中国绘画传统并不讲究透视关系,影视画面则长于表现纵深效果。《学宫》将大量影视素材剪影化,将之排布到画面图层上依次展示,将写意与写实两种风格融汇到一起,投射出传统审美的现代性体验。

(三)古今中西辉映,传统现代交融

在跨文化传播中,不同类型的纪录片选题,无疑更易突破文化屏障、占据市场优势,找到不同国家文化间的平衡点。2019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希腊《每日报》发表《让古老文明的智慧照鉴未来》一文,指出古希腊哲学和文学泰斗辈出的黄金时代,恰恰也是中国“百家争鸣”的思想迸发期。在西方文明的源头中,雅典学园是名副其实的摇篮。与此相对,稷下学宫则是中国古典思想的圣地。《学宫》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视角,将东方文化中的代表人物、思想观点和传承发展进行审视梳理,将国际化视野、互联网思维和现代性价值融于一体,表现出深沉内敛、意蕴隽永的独特气质。此外,《学宫》运用故事片的讲述方式,呈现中国历史文化脉络,兼具封闭与开放的双重特性,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建构,实现了民族认同、文化意识和中西交流的巧妙碰撞。

三、结语

由于时代久远、资料散佚,反映先秦历史文化的纪录片大多空泛,往往缺乏细节刻绘的真实感。透过《学宫》一片中的情景再现、光影映照,可清晰地看到纪录片制作已经走向剧情故事化、审美风格化的道路,与商业电影的棚拍流程与后期制作日渐融合。在叙事流畅与历史真实的矛盾中谋求相对平衡,在过去时态的客体视域中充分融合现代视野,将历史与现代进行完美结合,赋予了纪录片更强的影像表现力[4]。

当然,国际市场意识不强,观众参与感较弱,趣味性和生动性不足,缺乏文创产品配套等问题也是存在的,这与作为投资方的政府部门的主体性有关,也与制作团队的团队运作机制有关。总之,这是一个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利用的典型实例,是传统文化现代化实践推广的成功检验,是中华文化软实力的直接体现和有力印证。它在叙事艺术、审美意蕴上的探索实践,归结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话语,涤荡于齐鲁文化世界性传播的历史洪流,融汇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的时代征程。

参考文献:

[1]孙莉.纪录影像与历史再现——史态纪录片研究[D].四川大学,2012.

[2]郑向阳.文化认同视域下历史文化纪录片表征研究[D].河北大学,2019.

[3]鄒崇.历史文化纪录片创作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4]凌誉瑄.论“一带一路”视野下的史态纪录片的发展[J].戏剧之家,2018,(12).

作者简介:

齐立森,副教授,研究方向:影视创意、文创产业。

猜你喜欢

审美意蕴叙事艺术纪录片
Rough Cut
等待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浅谈中国古典舞作品《粉·墨》的文化传承
论明代文人茶画中的审美意蕴
论金朵儿儿童文学系列作品的叙事艺术
《大鱼》的意象叙事及审美意蕴
《海边的卡夫卡》赏析
以水墨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