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与车万育
2021-12-22刘畅毛晓阳
刘畅 毛晓阳
【摘要】 蒙学,顾名思义就是对于幼儿的启蒙教学,它包括了场所和启蒙教材。在蒙学教材中,车万育的《声律启蒙》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音律对仗上,它的形式对仗工整,读之朗朗上口;在内容上,它包罗万象,涉及社会各个方面;在传承儒家文化上,它有着重要的地位。此外,《声律启蒙》的价值性又和当时社会以科举考试为重的背景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声律启蒙》及其作者车万育,都在蒙学教育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声律启蒙》;蒙学;科举;车万育
【中图分类号】G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7-0023-04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金滢坤教授《中国童蒙文化通史研究》”(项目编号:16ZDA121)子项目《清代童蒙文化史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引言
对于儿童启蒙的教育教学,被称之为“蒙学”。《辞海》中对蒙学的解释为:“中国封建时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1]由此,可以大致了解古代蒙学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的这一概念。
在中国,对于幼童的教育,很早就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同时,也需要根据幼童的年龄和自身的情况,编撰适合蒙学教育的教材课本。清人车万育的《声律启蒙》在诸多蒙学教材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声律启蒙》与当时的蒙学教育形式
明清之际对于属对的教学之所以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主要是因为当时科举考试以八股文为主,而写作八股文需要熟练掌握属对技巧。因此,明清时期的公塾和私塾都十分重视学生的属对能力的培养。
(一)平仄和谐,内有乾坤
“属对”,其语法修辞的核心是“对偶”。对于它的重要性,徐梓曾发表过这样的看法:“属对,也就是作对子,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项基本功。”[2]朱承平在《对偶辞格》中总结了对偶的三个特点:其一,对称性。“在两岭并行的句子里,平仄的顺拗相协,词性的虚实对举,语义的事类相关,这些语言要素的相等对称,都表现出一种力量均等的平衡态势。”因此,不光是要做到读音方面平仄和谐,词意方面虚实有序,还强调在词句的意思上要对仗工整。
其二,装饰性。句式的不断重复是对偶的一个重要特点。不论是平仄、词性还是语义,都在重复。但是这样的重复不是无序的,而是围绕着一个主题而展开的。
其三,完形性。也就是在《对偶辞格》中提到的“偶句在语意表达方面所具有的整体性表达功能”。对偶句不光在句式的组成上是属于一个完整的部分,更在语义表达上要具有总体性、完整性的特点。[3]
在清代的对仗教学中,不光要求学生对仗句式中的字数要相同,更是进一步要求,诸如:语音平仄相对、词与词之间的词性要相同,甚至在语法方面也需要采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其不光要求学生能够在字与字之间压住韵脚,更考验了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而这样的能力也正是作诗、作文的基础。
《声律启蒙》正是属于这样的儿童启蒙类读物。很显然,它有着一般儿童启蒙读物的核心特征:其一,它的内容既提供了属对的素材——花鸟鱼虫,四时风光,又能提供属对的实例——名人轶事和历史典故。其二,每一联对句都是各自独立的,互相没有关系,不需要过分理解。比如在正文的开篇,“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后面跟着的内容就变成了“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上下两对内容没有过多的照应,只是根据读音声韵编排。因此,《声律启蒙》的编撰意图是适应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它能教授初入学堂的儿童一些读书识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此外,《声律启蒙》这一类通过对仗句式教授知识的蒙学教材,更是承担了儿童对作诗、作文的初步理解和掌握的重大责任。
(二)對仗工整,悦耳动听
《声律启蒙》由上卷、下卷两个部分组成。通过平水韵上下平声的顺序进行编撰。每个韵脚由三段组成,且基本都是一字对、二字对、三字对和五字对这样的结构。还有部分段落是七字对、十字对。并且每一联内容不仅在字意词意上是相关的,更特别的是,上句和下句中位于同一位置的字,在声调平仄方面也是相对的。这也就要求所有相对的句子要以仄声为上句,平声为下句,即仄起平落。根据统计显示,《声律启蒙》一共有30篇的内容。在全文7017个文字中,有4596个对偶用字,占了总体字数的60%以上。[4]
此外,在上下句的词性方面,相同位置的词,词性也是相同的。如“明对暗,淡对浓,上智对中庸。镜奁对衣笥,野杵对村舂。”(《二冬》)在这一部分,“明”“暗”“淡”“浓”,不光是形容词,而且两两相对互为反义词;“上智”和“中庸”也彼此相对;“镜奁”和“衣笥”都是日常生活中用到的盛放梳妆用具的匣子和盛衣服的竹器;“野”和“村”一个是郊外荒野,一个是村落,“杵”和“舂”也都是农村里用于洗衣服和加工谷物的工具。正是因为《声律启蒙》通篇都是这样平仄对仗工整,内容相对,才使之读起来音律和谐,十分舒服。
三、《声律启蒙》的内容
《声律启蒙》里几乎没有什么晦涩难懂的词句,所写基本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看到的美景、人们熟知的历史典故等。通俗易懂的特点也十分适用于儿童的启蒙教育。
(一)四时风光,人物典故
《声律启蒙》的内容,不光有自然景物、花鸟鱼虫,更是扩展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有许多诸如天文地理、历史典故、人物轶事的描写。
如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一东》); “春对夏,秋对冬”(《二冬》);又如 “星拱北,月流西,汉露对汤霓”(《八齐》),描绘了四时风光和天文景象。再如 “岩对岫,涧对溪,远岸对危堤”(《八齐》)和 “旷野对平原”(《十三元》),都是关于地理方面的描写。而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一东》)则将洛阳城中真实的宫殿和神话中月亮上的宫殿放在一个句子中,无疑会激发出孩童无尽的遐想。
在《聲律启蒙》中,对于历史人物方面也着墨颇多。如 “颜巷陋,阮途穷”(《一东》)便是分别用了《论语·雍也》中颜回箪食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和魏晋时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穷途之哭”的典故。“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一东》)则用了南朝梁武帝尊崇佛教舍身事佛和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任用叔孙通议定典礼整顿朝仪的典故。“陈后主,汉中宗,绣虎对雕龙”(《二冬》),更是嵌入了游宴灭国的南朝陈后主陈叔宝、励志中兴的汉宣帝刘询、才思横溢七步成诗的曹植和撰写了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的刘勰的四个古代人物的典故。因为文中的人物多数是和与他们相关的故事一同出现的,所以多数时候看到出现的人物,就能引申出发生的故事。
(二)以文载道,传播儒学
毫无疑问,蒙学教育是儒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韩愈在《答李翊书》中就谈道:“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5]在韩愈看来,蒙学的重要性表现在,它是儒学的“根”和“膏”。历来重视儒学传播的文人,势必也会重视对于蒙学的发展。沈鲤在《义学约》中说:“蒙养极大事,亦最难事。盖终身事业为次根本,而混沌初开,非可以旦夕取效者。”[6]《易经·蒙卦》中亦提道:“蒙以养正,圣功也。”[7]说明蒙学是培养一个人走上正道的神圣的功德。
陈来在《蒙学与儒家世俗伦理》中提出:“中国文化的价值结构体系有两种,一是少数圣贤经典中记载的理想的价值体系,二是一般民众生活和日常行为所表现的实际价值取向。”[8]也就是说,中国文化的价值体系可以分成精英儒家伦理和世俗儒家伦理两种。从世俗儒家伦理这方面可以看出,它需要一种途径来向普通民众进行宣传和教化。如何找到这一途径是儒家世俗文化传播者需要研究的内容。所以他们决定从儿童教育抓起,让百姓从小开始接受这样的教育,既满足了教育者们对于儒家伦理观念的传播,又让儿童接受了社会普遍认可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
《声律启蒙》中关于社会现象、道德伦常的描写无疑就是将儒家思想渗透进蒙学教育中的表现,以此让儿童从小树立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为人处事观和价值判断标准。比如“仁对义,让对恭”(《二冬》),讲述的是儒家思想中的“温良恭俭让”的处世原则;“忠心安社稷,利口覆家邦”(《三江》),描述的是儒家忠君为国、“巧言令色鲜矣仁”的观念;“贤对圣,智对愚”(《七虞》),描述了儒家“大智若愚”的知人之智;而 “仁无敌,德有邻”(《十一真》)则分别用了《孟子·梁惠王上》“仁者无敌”和《论语·里仁》“德不孤,必有邻”的典故,鼓励孩童从小培养仁德之心;“笃志诗书,思入圣贤绝域;忘情官爵,羞沾名利纤尘”(《十一真》)则阐述了儒家鼓励人们励志于“学而优则仕”同时也要斩断“名缰利锁”的约束的思想。
可以看出,无论是“仁”“义”还是“贤”“圣”,都是儒家在其自身的思想和著作中一直倡导的。蒙师将自身在多年求学中所吸收接受的儒家思想,通过朗朗上口的对仗句式进行教授,让儿童在不断地朗读、背诵中被潜移默化地影响,进而达到充分吸收理解儒家文化深刻内涵的目的。
除了直接将儒家核心理念思想融入对仗句式的形式之外,《声律启蒙》中亦通过一些故事来教授儿童关于儒家思想的内容。如:“爱见人长,共服宣尼休假盖”(《六鱼》),此处出自《孔子家语》,讲的是一日孔子准备出门,却发现天将落雨,学生们劝他向学生子夏借车盖。可是孔子认为,与人长久交往,需要避开此人短处而表现其长处。子夏不富裕,若向他借车盖而其不愿,便会体现其吝啬的一面,因此,孔子决定不向子夏借车盖。短短一句话,却揭示了一条人际交往的道理。又如:“孟训文公谈性善,颜师孔子问心斋。”(《九佳》)其中蕴含了两个典故,其一出自《孟子·滕文公上》,讲的是当时还是太子的滕文公在去往楚国的途中,于宋国遇见孟子,孟子以尧舜为榜样与其谈论性善的问题。其二出自《庄子·人间世》,讲的是孔子的学生颜回向孔子请教关于“心斋”(指追求心灵的自我纯净)的问题。而蒙师能够以这两句为契机,进一步向儿童介绍儒学中的相关思想理论。
可以看出,一方面,《声律启蒙》将儒家的经典思想用最直接的方式教授给儿童,让他们单从字面上就能学习到千百年来被奉为经典的理论;另一方面,对于一些为人处世的深刻道理,可以以故事作为引入,再由蒙师带领儿童一起了解其中蕴含的哲理。由此可见,《声律启蒙》在对于儒学思想传播方面,能够做到由浅入深,深浅结合,在注重直接教授的同时,也重视通过引入让儿童领悟其中道理。
四、《声律启蒙》与科举考试的关系
清人崔学古在《幼训》开篇就提出这样的观点:“为师难,为蒙师更难。蒙师失,则日后难为功;蒙师得,则后来易为力。甚矣,不可不慎也!”[9]足见蒙师的重要性。这反映出当时若有想致力于儿童启蒙教育方面的人才,其自身应当也是有所建树的这一特点。
(一)行端品正,以成蒙师
纵观整个蒙学教育,对儿童进行诗文、属对、写作各方面培养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日后的科举考试。如果从事蒙学教育的老师本身就经历过科举,对考试形式、考试要求等各个方面相对熟悉的话,那自然就已经掌握了科举考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他们也能够采取相对应的教学方法,最大程度地发挥蒙学在教育儿童方面的作用。
既然蒙学教育和蒙师之间的关系、蒙师与科举考试之间的关系已经十分显著,那么,《声律启蒙》作者个人的经历同它作为蒙学教材为科举考试服务之间的联系,也非常清晰了。关于《声律启蒙》,本文主要是以清人车万育编撰的版本为研究对象,故而在介绍作者方面,也以车万育为主。
在车万育求学的经历中有这样的描写:“少时家贫,以松脂照明,昼耕夜读。清康熙三年中进士……”[10]尽管家中贫困,但仍没有影响车万育努力读书、渴望考求功名的决心。此外,他自身更是天资聪颖。在一则典故中讲道:车家请风水先生看祖坟,风水先生说此处风水甚好,但要等五百年后才可兴旺。年幼的车万育便道:那将五百年前的祖坟迁至此处,当下家族不就能够兴旺了吗?先天的聪慧加上自身的努力让车万育考取功名的道路较为顺利,他于康熙三年中进士,后入朝为官,之后还作为会试同考官。可以说,车万育和科举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关于车万育的为人处事,在一些史料中也可以了解到。根据《邵阳县乡土志》记载,车万育为官正直,敢于纳谏。有人认为他的言行过于直接,他却不以为意,上书直言有关漕运冗费、督抚迁转激劝法、招抚、开课、侵欺、缺额等六个相关问题,“皆他人咋舌者”。又著“肃朝仪”“抚臣规避”和“直陈朝政得失”三道奏疏,直言进谏。因为他一生为官清廉正直,也颇得康熙皇帝的重视。在他辞官后,康熙皇帝询问车万育之子车鼎晋有关其的近况,称“朕犹记其状貌尔尔”[11],又在三年后的南巡时期召见车鼎晋询问治河方略及车万育的病况,更加证明了他是一个行端品正颇受皇帝赏识的贤臣。
车万育不仅为官贤能,更是为子孝顺。据《邵阳县乡土志》记载:“值滇藩吴三桂叛乱时,父泌书在邵阳原籍,湖南道不通。朝夕涕泣,亟请假……及邵阳开复,访其家,则父已前卒。痛不欲生,哀毁特甚,数日水浆未进……”[11]因为父亲去世而哀痛得几日无法进食,其行为正是儒家思想中“孝”的充分体现。
此外,车万育也有极高的文學素养。他除了编撰《声律启蒙》之外,还有许多著作。如:《怀园诗文杂著》《车都谏集》《祈岳游草》《怀园集杜诗》《历代君臣交儆录》等。[12]
车万育不光自身有极高的学识修养,在培养儿孙方面也为人称道。车万育一家三代都是进士,其子车鼎晋是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科(1697)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康熙五十三年(1714)出督福建学政。[12]其孙车敏来,康熙五十二年进士,留充教习,出为广东新会令,后移安邑(今山西运城),整顿吏治;后迁保德知州,教民种谷,倡修试院。[13]他的儿孙都通过科举考取了功名、出任官职,表明了科举是读书人最重要的出路。
既是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的名人,在文学方面有一定的成就,在品德方面也为人称颂。以车万育自身的经历及他对子孙在学问方面的培养之经验,加上文化素养极高且品行端正来看,车万育作为一名“蒙师”,是十分合格的。
(二)声律启蒙,裨益八股
蒙学存在的真正意义,就是为了当时的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写作模式而服务的。因为科举考试十分重视诗歌的写作,所以如《声律启蒙》这样的蒙学教材也受到了极大关注,这方面的教材有着强大的复合功能,不但能够发挥识字的功能,还能够起到传播文化知识,教授平仄变化,规范属对教学的作用。这样的基础性教材,不仅自身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更能够成为工具书一样的辅助教材,为儿童在其他方面的学习提供帮助。
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自然会将自己的思想通过文化传播的方式渗透给人民。而蒙学作为从儿童时期开始的教育模式,它的教学和封建统治思想的灌输有着必然的联系。同时,不难发现,蒙学教育者大部分都是科举出身,社会也以科举的身份作为衡量蒙师的标准。同样,车万育就是科举出身。他从童年开始就致力于制艺并且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并且在之后他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飞黄腾达,便希望将自己的经验传授与他人。所以,《声律启蒙》的编撰中也渗透了很多他个人的思想和经验。以车万育个人经历来看,《声律启蒙》在当时广泛流行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编撰完善这样一本蒙学教材的作者自身就是科举考试的受益者。
所以,作为诞生于科举考试最为盛行的明清时期的蒙学教材,《声律启蒙》也是为考取功名、巩固统治而存在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五、结语
综上,不难看出《声律启蒙》在当时的儿童教育以及应对科举考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既可以用简单对仗的内容和形式对儿童进行吟诗作赋的最初级教育,更能将当时社会所认可的价值观、儒家思想和适应科举考试的思想内涵赋予在一句句对仗排比中,以小见大,由浅入深。因此,对于《声律启蒙》,不能简单地定义它为一部蒙学教材,更应该把它看作是承接儿童教育和之后的应试教育的重要桥梁。即使是将它放在当下的幼儿教育中,也依然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其丰富的内涵和价值依然值得今天的教育者们去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舒新城主编.辞海[M].上海:中华书局,1965.
[2]徐梓.蒙学读物的历史透视[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3]朱承平.对偶辞格[M].长沙:岳麓书社,2003.
[4](清)车万育著,黄熙年点校.声律启蒙[M].长沙:岳麓书社,1987.
[5]茅坤.经典传家:图解唐宋八大家集[M].合肥:黄山书社,2016.
[6]君艺豪,焦玉华.国学教育辑要教法卷·中[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5.
[7]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8]陈来.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9]君艺豪,焦玉华.国学教育辑要教法[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5.
[10](清)黄文琛.邵阳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 1975.
[11](清)上官廉等.邵阳县乡土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12]寻霖,龚笃清.湘人著述表[M].长沙:岳麓书社,2010.
[13]《湖南历代人名词典》编委会.湖南历代人名词典[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