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
2021-12-22熊爱
熊爱
摘要:作为唯一一支没有中断过的文化脉络,古代诗歌一直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凝练的展示者。然而由于古诗歌的情感内涵凝练程度较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效率较低,使得古诗歌的教学难度较大,成为阻碍高中语文新时期改革进程的主要难点之一。为了破除这一主客观的局限,老师必须对古诗歌教学的方式进行创新。本文主要基于新课改的背景,对高中语文古诗歌的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策略
就目前国内的教育环境来看,尽管素质教育的理念正在逐渐步入改革的深处,但当下的教育仍旧是应试理念大行其道。大多数高中语文老师的教学设计还是以考试的标准展开进行,重视以背诵的方式让学生对古代诗歌进行记忆,并且在教学中更是针对性的结合得分点来进行教学。这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文化素养提升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因此,高中语文老师必须结合新时期课程改革的现实要求,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一、营造诗意氛围,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能够让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学习维持长时间的热情。为了能够降低学生对诗歌学习的排斥心理,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选择一些颇具代表性的、朗朗上口的篇目,在课间的时间进行诗歌音频播放;或者可以播放一些古典的音乐,在班上营造出一种古典文化的氛围,并和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相互分享一些自己喜欢的古典乐曲。比如,在诗歌教学正式开始之前,老师可以拿出课前的10分钟时间来开展诗歌分享会,在这10分钟里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诗歌的品鉴与欣赏,并讨论自己最喜欢的是哪一部分或者哪一句,以及喜欢的原因。通过这样没有任何学习压力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放松学习的紧张感,而投入到诗歌的欣赏中去,这样也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诗歌体验,并在长此以往的氛围影响下,逐渐形成诗歌鉴赏的习惯,对诗歌的学习产生兴趣。
二、创设诗歌情境,导入诗歌教学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作为历史文化汇接而成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内容的教学不仅具有时代性,而且富有文化性。老师在进行古代诗歌教学时,可以借助诗歌本身的文化特质,在课堂上营造出与诗歌情感主旨相契合的情境,从而让学生自觉地放下对诗歌学习的心理压力,逐渐沉浸到诗歌的情境中来。比如,在学习《虞美人》的时候,老师可以首先给学生们播放邓丽君的同名歌曲《虞美人》,借助音乐的力量在班上营造出一股淡淡的愁绪和一种沁人心脾的、凄楚的美感。然后在当学生被这股情绪牵扯的时候,老师此时可以从李煜生活的时代背景切入,通过故事的形式给学生讲述李煜这位南唐亡国之君的生平经历,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沉浸到诗歌的情境中去,从而在后续老师进行诗歌具体的教学时能够更加专注的听讲,让诗歌的教学开展能够更加高效高质。
三、创新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电子技术已经成为教学课堂必备的基础设施,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通过引入这些设备来对教学进行辅助,能够有效地为课堂注入时代的活力,让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学习产生新鲜感。比如,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老师可以播放一段《回梦游仙》的二胡乐曲,在二胡的伴奏下进行诗歌的朗诵,让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在情感上首先对该诗歌的情感和风格进行了解和把握,提高了诗歌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同时,老师还可以采取视频的方式,直接从视觉的角度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看完视频之后进行个人感受的表达。这不仅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还能开阔学生的眼界和视野,从而让诗歌教学的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四、多元教学形式,强化情感体验
在进行古代诗歌的教学时,老师有许多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选择哪一种,则是老师需要考虑的重点。老师可以根據诗歌的具体内容和适应的场景,以演讲、辩论、绘画等方式,来让诗歌的学习更加多元化,从而给学生带来更多感官上的享受和情感上的体验。比如,在学完《氓》之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的时间里,通过结合课上诗歌的学习和个人的情感体验,在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以白话文的形式进行诗歌的二次创作,通过创作的方式来保证情感的把握和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巩固了课上的诗歌学习效果。再比如,老师还可以以绘画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对诗歌故事感的想象来进行创作。老师通过多样化教学形式的方式来进行古代诗歌教学后的巩固,不仅可以带给学生新鲜感,而且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对诗歌结构的梳理和情感的体验。
五、结语
在古代诗歌的教学中,老师要注意自身与学生之间教学关系的合力把握,通过自身引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共同发挥,能够让古代诗歌的教学课堂变得更加活跃灵动,让学生在兴趣的支持下进行深刻的诗歌体验,在体验诗歌语言、形象和情感的魅力之余,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感知能力,在潜移默化中的得到文化素养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瑞平.群文阅读观照下的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策略探析[J].新课程,2021(3):94.
[2]阮江潮.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教学中的反思与研究——“诗性”的回归[J].考试周刊,2021(6):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