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目学习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实践探微

2021-12-22惠晓婷张艳

求学·教育研究 2021年21期
关键词:学习支架学习评价项目学习

惠晓婷 张艳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基于项目学习,借助信息化平台,能够为儿童有效提供学习支持,帮助儿童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综合能力,发展思维品质,从而提升素养,促使儿童全面发展。

关键词:儿童诗教学;项目学习;学习支架;学习评价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物联网技术支持下儿童项目学习实践研究”(立项编号:XC-a/2016/01)研究成果。

在语文教学中,古代诗歌教学的难点就集中在对诗歌的理解上。由于时代背景与人文积累的局限,学生较难真正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自然也就无法理解字句精妙之处。教师要以项目化学习活动为突破点,让孩子们深入感受群诗中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儿童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探究学习的能力。下面就以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为例,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古诗学习中有效实施项目学习。

一、立足儿童,生发项目学习主题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中最闪耀的部分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项目化的童诗教学,旨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建构个性化的解读与诗歌作品。

在学习五下第一单元的古诗时,学生发现本课均是以儿童为主角的诗作,儿童均是天真可爱的模样。借此,笔者发问:“回顾以往学过的描写儿童的古诗,还有哪些儿童形象呢?古时候,有没有所谓的‘熊孩子呢?”学生感觉与古诗中的主人公拉近了距离,产生了探究的兴趣。前期笔者引导他们回忆、搜集资料,思考不同的儿童形象。学生通过互联网、书籍、课本等搜集到了更多描写儿童的古诗,进行了群诗阅读,归纳总结出了不同的儿童形象。

可以说,儿童诗项目学习活动,已经延伸至课外。在研究过程中,又有学生提到“在古代,儿童有专门的‘儿童节吗?”依据学生的探究需要与学习兴趣,笔者决定带着学生对“古诗中的儿童形象”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借着过“六一”为契机,以“穿越古代,为古代儿童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儿童节庆祝活动”为驱动性问题,设计了《我是大诗人,你是小诗人》的项目学习。通过多种形式合作探究,師生一起商讨创作儿童诗,体会创作的乐趣。

二、搭建支架,推进项目学习进程

提供适当的学习支架,是项目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重要的职责之一。学习支架能够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探究内容、探究目的,帮助学生对古诗产生更深入的认识及理解。

项目活动的实施落实分层设计,教师根据项目学习实施过程(如图1),设计出不同层次、环环相扣,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活动。活动由浅入深,按照活动方案有条不紊地进行,才能赋予学生思维张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果把项目学习的研究步骤完全放手给学生,这是不现实的。与传统教学不同,在项目学习中,学生是研究的主体,老师则是担任一个协调员的角色,帮助学生调整方案,提供一些策略性的建议,为学生“保驾护航”。

此次项目学习的本质问题:历代大诗人们笔下有哪些类型的儿童形象?他们是如何写出童趣,让读者体验童心的?创作儿童诗。首先,通过分组,明确各小组探究任务,制定活动计划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有序开展项目学习活动任务。(如图2)

其次,根据学生搜集到的资料,教师适时指导归纳,并在班上汇报交流。笔者指导学生完成“大诗人笔下的儿童形象”分析,用思维导图进行梳理或PPT汇报。教师指导学生绘制简单的思维导图:在纸的中心位置,可以确定中心图的主题——“儿童”;再从中心图延伸绘制“一级分支”,如“撒娇耍赖型”“一本正经型”“机警好客型”“贪吃贪睡型”“做贼心虚型”等;然后再根据自己探索发现过程继续绘制“二级分支”“三级分支”。

教师再根据驱动问题,让学生思考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为古代儿童办一场儿童节庆祝活动,献上一份中国风的礼物”。学生讨论之后,决定围绕着“画”“说”“写”“书”“歌”等多种表现形式,分组进行创编。而在诗歌创作阶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诗歌的创作,需按照一定格律进行创编,适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修改意见。最后,根据活动中所出现的各种不同状况,教师需帮助学生调整活动任务,并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记录活动过程,推进项目学习顺利进行。

三、真实评价,完善项目学习成果

(1)过程性评价:重视学生项目学习的整个过程,关注学生的参与度,通过评价量表,自我评价、同伴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四方做出综合评价(如表1),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反思和探索。

(2)结果性评价:此次项目学习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小组探究合作的方式,讨论并制定了项目学习方案,也明确了作品评价标准与形式。活动中,学生录制歌曲视频、音频,为诗配画等,将作品上传班级群,实时接收意见与点评。学生根据反馈,有意识地审视评估前期成果,再进一步修正与完善组内作品。在成果的积累与呈现中,学生以思维导图、手绘诗歌集、朗诵歌唱音频、书法作品、学习成果分享会等方式,展示小组研究成果。这一过程中,借助“量表”评价(如表2),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直面问题,进行自评与互评,从而不断完善修正成果,以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与人文素养。

结语

回顾此次项目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教师是活动的协助者与参与者,教师需要高度关注学生的动态过程,注重学生的兴趣、动机、投入等方面。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疑问或困难时,教师要从旁引导,对项目过程的实施作出适当的调整。实践中,学生能够主动进行探究,积极寻求交流协作,创新意识也得到增强。在活动成果的制作和呈现中,学生综合运用到了语文乃至多个学科的核心技能,从而让他们掌握了学科的核心知识,提升了思维品质与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悦颖,夏雪梅.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4+1”课程实践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2]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学习支架学习评价项目学习
“学习支架”的继承与融合
强化支架意识提升学习效能
基于学习效果最优化的民办高校教学改革措施刍议
浅析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评价
广挖资源深度整合巧用技术
泛在学习中学习评价网络效用模型的构建与实践
中职院校PhotoShop课程教学浅谈
浅谈微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