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泉区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1-12-22肖彦波温振海
肖彦波 温振海
摘 要:该文阐述了颍泉区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强化规划引导,优化产业布局;落实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以科技示范为引领,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绿色有机农产品推广力度,实施品牌引领工程;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科技创新能力等一系列特色农业发展思路及对策,以期为颍泉区特色农业高质高效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特色农业;现状;对策;颍泉区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23-0022-03
“十三五”以来,颍泉区委、区政府立足实际,依托区位、资源优势,将特色农业作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角,抓项目、建基地、扶龙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切实加快了全区特色农业的发展步伐。
1 颍泉区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颍泉区位于安徽省西北部,辖4镇2办2个园区,面积641km2,总人口74.8万,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2020年全区粮食作物面积6.07万hm2,较上年增加200hm2,油料种植面积2800hm2,蔬菜种植面积5000hm2;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7.8亿元,较上年增长3.8%;粮食总产量32.4万t,增长0.3%;油料产量0.8万t,增长5.3%;蔬菜产量增长5.1%,瓜果产量增长6.7%。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深化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巩固传统产业,提升优势特色产业,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不断加快基地建设,全力构建产、供、销现代化服务体系,真正把特色农业做成了优势产业和扶贫主导产业。
1.1 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 颍泉区把提高基地生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紧紧围绕产业提升,认真组织实施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整合支农资金,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扶大扶强、先近后远、先重点后一般”的发展思路,加快培育了闻集、试验区的草莓生产基地;中市办事处“金豆子”豆芽工厂化基地、早春大青茄生产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宁老庄镇速生叶菜生产基地、春萝卜生产基地;行流镇的菊花茶生产基地;伍明镇的设施西瓜基地;周棚办事处的韭菜生产基地等。目前已发展草莓、大青茄、辣椒、叶菜、西甜瓜等3.33hm2以上规模化特色基地80多个。其中闻集草莓、行流颍菊、周棚中药材、宁老庄梨枣等一批名优农产品走向品牌化发展道路,闻集草莓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农产品名录和安徽省著名农产品商标目录。颍泉区已成为阜阳市重要的瓜果蔬菜生产基地,为满足本地乃至长三角市场需求作出了积极贡献。
1.2 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大 在加强基地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了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工作力度。结合实际,引进番茄、草莓、大青茄等新品种40多个;开展了新型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等项目的研究,推广了膜下滴灌、多层覆盖、高温闷棚等新技术;加快了新型棚室建设,在闻集的杜庄、葛桥等行政村继续推广应用了新型主副拱钢架大棚,反季节种植草莓、辣椒和食用菌等,配套推广应用了频振式杀虫灯、防虫网、诱虫板等新设施,科学防治病虫害,提高蔬菜品质和效益。
1.3 新型经营体系构建取得新成效 颍泉区把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任务,促进了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发展。新增合作社495家,总数达1056家,新培育家庭农场419家,总数达778家。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2家,其中市级以上40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家。涌现出宁老庄老雅农机、试验区红旗水利、行流景超种植、闻集火营草莓等一批从事全程服务型专业合作社。
1.4 特色优势产业得到了很大提升 颍泉区以特色园艺产品、林特产品等为重点,有序开发特色优势资源,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建设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工基地、仓储物流基地,完善科技、品牌、质量、营销等支撑体系,加快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大力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加快形成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完整产业链,目前已创建2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1.5 特色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 全面落实了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各乡镇街道及时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协调,强化措施。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在监管力量配备、条件保障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执法等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配备必要的检验检测、样品采集、质量追溯等设施设备及交通工具,切实加强了对蔬菜质量安全的监管,针对蔬菜农药残留高发期以及节假日等配合区食安办进行市场监管督查。在蔬菜批发市场和蔬菜生鲜超市设立了蔬菜质量安全定点监测点,定期进行抽检。针对重点品种,着力监管,确保广大城乡居民吃上放心菜。
1.6 政府宏观调控机制进一步加强 区委、区政府制定并出台了《颍泉区鼓励支持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暂行办法》等生产扶持政策,支持特色农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了管理体系,成立了以区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为组长,区发改委、区农业农村局、区财政局、区商务局、区市场监管局、区菜篮子办等为成员单位的“菜篮子”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将“菜篮子”工程建设纳入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和区政府重点工作考核内容,领导小组下设了办公室,建立完善了协调议事机制,切实抓紧抓好了菜篮子工作。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由于区财政资金有限,对农业的投入严重不足,部分农业基础设施防灾抗灾能力不强,难以抵御大的自然灾害。
2.2 基地规模小,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 特色農业基地虽然亮点不少,但是除草莓以外,其他基地发展规模不大,管理也比较粗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特色农业的发展。此外,有较大知名度的龙头企业和特色名牌产品少,企业的经营档次低,牵引力和拉动力不强,没有真正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型的“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1]。
2.3 基层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 颍泉区实行农村综合改革后,各镇、办事处规模较大、人口众多,而基层农技人员本来人手不足,还要应对多项工作,造成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力量不足,生产一线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失。此外,经费安排严重不足,给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推广应用带来一定的难度。
3 特色农业发展思路及对策
3.1 强化规划引导,优化产业布局 根据全区特色产业发展现状,按照“区域化、规模化”的要求,统筹规划,科学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布局结构和功能结构,形成主导产业、主导产品、主导企业、产业集群、产业园区规模化与基地化的产业主线。按照“品种特色化、布局区域化、产业规模化”的发展思路,建成皖西北花木城大型花卉、草莓以及中药材交易市场。按照“设施升级、结构调优、安全高效”的总体思路,发展规模化和标准化设施农业。
3.2 落实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扶持政策,拓宽资金渠道,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投入力度,重点扶持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市场建设、主体培育、网络信息等发展,引导和推动特色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建设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工基地、仓储物流基地,完善科技、品牌、质量、营销等支撑体系,加快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努力打造上规模、区域性的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加快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培育蔬菜及种子、菊花茶、草莓等潜力巨大的基地。推广高效、生态、健康、安全的种植模式,提高产品品质,引进加工生产线,增加产品附加值,形成農产品出口新的增长点。针对日本、韩国、香港等传统市场和欧美、东盟、中亚、非洲等新兴市场的需求,加强菊花茶、果蔬、花卉及加工制成品的研发和技术创新,适应国际市场消费多样化的需要。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发挥资金、技术、品牌和市场网络优势进行重组,向集团化方向发展,成为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强的创汇骨干企业。
3.3 以科技示范为引领,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继续实施科技兴农战略,进一步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工作。大力推进蔬菜良种工程,建设草莓优质种苗繁育基地和蔬菜集约化育苗基地,培育适销对路的草莓、辣椒、大青茄、西瓜等优质种苗,不断提高优良种苗供应能力,确保全区范围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肥药减施增效等实用新技术,鼓励专业合作社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活动,依靠科技支撑,提高质量、单产和效益水平。大力提升设施种植宜机化水平,科学设计,合理规划,建造适宜本地发展的设施种植大棚。支持长三角地区大中城市到颍泉区优势产区建立生产基地,充分发挥特色产业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努力把颍泉区建设成华东优质特色农业生产基地。按照特色农业发展的要求,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产品研发、农业生产资料配送、农产品流通体系、企业品牌建设、信息服务等方面搭建各类农业生产服务平台,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政策法律咨询、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市场信息、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种养过程监控、农机跨区作业等服务,重点发展信息技术服务、特色宣传、电子商务、售后服务等,不断调整服务的方式和内容,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2]。
3.4 加强绿色有机农产品推广力度,实施品牌引领工程 大力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加强农业投入品管控和使用,净化产地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特色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认证,促进“三品一标”认证产品涵盖蔬菜、瓜果、食用菌等。支持龙头企业申请注册商标,申报驰名、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支持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的联合、合作,共建共享企业品牌,实现品牌的价值延伸。支持龙头企业利用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发展进出口贸易。多措并举唱响闻集草莓、枣树行玉铃铛大枣、店集贡芹、三义香椿等地方品牌,研发提升颍泉包金果、行流颍菊等一批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
3.5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创新能力 以阜阳国家农业科技园为依托,以省、市涉农科研院所为支撑,强化农业科技基础条件,推进科技创新。围绕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突破一批节水农业、循环农业、农林防灾减灾等关键和实用技术,促进特色农业绿色发展。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网络,构建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科研单位、有关院校、群众性科技组织、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示范户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结合的推广体系。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健全农业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制度,完善科技推广人员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努力造就一支具有现代科技知识和经营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队伍,充分调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为推动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刘超,朱满德.贵州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3,43(03):214-218.
[2]夏自成.宁夏农业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现状及保障措施[J].山西农经,2016(15):21.
(责编:徐世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