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
2021-12-22邹锡明
摘 要:“行为—认知”教学法是建立在美国教育家乔姆斯基的“普遍与特性”学说基础上的全新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不仅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还对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重点分析了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参考,探究了将“行为—认知”教学法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途径与应用措施,以期为新时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能提升提供助力。
关键词:“行为—认知”教学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40-0047-02
引 言
目前,很多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应对乏力、指导欠缺、定位不准等弊病。这些问题使得很多学生参与语文阅读活动、投身语文阅读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受到影响,阅读教学的质量、效率自然大打折扣。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性与发展需要,缺乏对学生行为能力与认知能力的充分考验与深度研判[1]。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以“行为—认知”教学法为驱动,加强研究,积极思考,寻求突破,在深度践行“行为—认知”教学法思想、理念、要求的基础上优化阅读措施,转变教学观念,切实提升阅读效能,进而让学生在更为科学、有效、全面的阅读教学指导下逐步提升语文综合素养[2]。
一、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學思想的制约,一些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且存在重知识讲授、轻方法指导,重理论灌输、轻实践体验等弊病。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能的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产生了诸多阻碍。
(一)课内阅读淡化学生的参与互动
在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阅读体验,采用直接灌输、单一讲授、理论分析等方式[3]。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阅读兴趣、热情受到了影响,课内阅读效能因为学生参与不足难以切实彰显,不利于学生的行为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课外阅读缺乏有效的指导驱动
诸多研究表明,必要的课外阅读可以切实开阔学生的认知视野,有利于开展深度阅读教学。但是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为了节省教学时间,没有对课外阅读给予应有关注与重视,而且课内阅读教学中很少涉及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方法指导、思想渗透等,导致学生逐渐忽视课外阅读,阅读素养的培养也成了一句空话[4]。
二、“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措施与实践途径
为了确保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教师应以“行为—认知”教学法为辅助,创设阅读情境,优化教学方式,变革教学路径,让学生在更为科学、有效、多元、丰富的教学指导下逐步提升阅读能力,切实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从而充分发挥“行为—认知”教学法的作用、价值、功能,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供坚实保障[5]。
(一)以学生为主体,科学开展阅读指导
为了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应以“行为—认知”教学法为载体,增强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自主性、选择性、灵活性,将阅读兴趣培养落实至阅读教学的方方面面,为阅读活动的有效开展给予充分保证[6]。一是开展自主阅读活动。教师应在阅读中多融入学生感兴趣的阅读素材,使学生对自主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尝试、体悟的机会,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促使学生将阅读到的知识、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联系在一起,为自主阅读活动的充分开展提供帮助。二是加强对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应以针对性指导为辅助,在思维、认知、发展等方面开展针对性训练,让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逐步提升阅读能力,使“行为—认知”教学法的价值、效能、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向着更为宽泛、多元、深入、丰富的领域发展。
(二)以创新为驱动,合理优化阅读方法
科学、合理、高效的阅读方法指导,是实现阅读策略创新的关键与核心[7]。教师在寻求阅读指导创新时应以优化方法、变革理念为重点,借助“行为—认知”教学法,切实提升阅读效能。一方面,凸显阅读指导的针对性。在阅读材料的选用、阅读要求的落实、阅读目标的实现上,教师应尽量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切忌选择背离学生需求、脱离学生现状的阅读素材,以免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认识产生干扰或束缚。另一方面,教师应体现阅读指导的丰富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将教材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或延展,使学生在多元阅读、丰富阅读、生动阅读中提升阅读能力,为阅读方法创新、阅读效能提高夯实基础[8]。另外,在“行为—认知”教学法作用下,学生参与语文阅读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将切实提高,教学方法也将更具实效性与科学性,进而达到切实激活学生思维、有效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目的。
(三)以效率为追求,切实拓宽阅读路径
切实拓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路径,是确保“行为—认知”教学法作用充分发挥的关键。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不断拓宽阅读路径,加强方法指导,让学生在针对性阅读中得到提升和发展[9]。一方面,教师应加强对课外阅读的引导,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阅读需求等选择自己喜欢的素材、资源、读物等进行阅读,不断开阔阅读视野、构建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教师应融入名著阅读,让学生进行粗读、泛读、略读、精读,实现思想、心灵、情感、意识等方面的塑造与升华。在更为宽泛、多元、丰富的阅读路径驱动下,学生可以开阔视野,挖掘语文学习潜能,提升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认知能力。
(四)以赏析为辅助,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构架、特性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性与审美需求,每一篇课文、诗歌、童话、寓言等都包含隽永的语言、精美的词句。教师在运用“行为—认知”教学法开展阅读指导时,应分析每篇课文的语言、词句,可以让审美意识深深扎根于学生内心,进而为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做好铺垫[10]。在“行为—认知”教学法驱动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赏析课文采用的比喻、拟人、对偶、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用心感悟不同修辞对应的课文语言,分析其整齐的形式、和谐的声音、富有表现力和节奏感的表达等,借助朗读、诵读、品读等,感受结构清晰、构架完美的行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例如,《桂林山水》中“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中一连串的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既体现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又在语言之美上给予了学生丰富的体会和感悟,于无形中促进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结 语
总之,面对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教师应以“行为—认知”教学法为载体,切实关注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的行为能力与认知能力,并以学生的实际学情为基础,加强对教学方式的优化与变革,优化学生自主阅读活动设计,凸显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让学生在针对性指导、有效性驱动、多元化阅读中实现认知蜕变,获得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吕丽迎.“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分析[J].读写算,2020(01):130.
移雪琴.“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分析[J].文理导航(下旬),2019(11):59.
朱丽琴.探究“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休闲,2019(04):254.
曹琼.“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新课程(上),2018(07):82.
冯倩.“行为—认知”教学法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分析[J].青春岁月,2013(17):306.
李春仙.刍论小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有效培育[J].名师在线,2020(21):33-34.
王粉.浅析小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1(05):80.
陆春英.核心素养视域下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方法分析[J].考试周刊,2021(21):35-36.
张燕,焦倩.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0(10):228-229.
吴志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J].名师在线,2020(19):52-53.
作者简介:邹锡明(1975.7—),男,广西博白人,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