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做合一”理念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2021-12-22张小琴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1年9期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合一书本

张小琴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实践家,一生致力于儿童研究,是儿童本位论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提出了许多著名的教育理论,对于当下的语文教学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价值。在统编版教材“精读课文”“略读课文”“整本书阅读”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就可以积极遵循陶行知先生所创立的“教学做合一”的理念,积极推动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所谓“教学做合一”,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做”是核心,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并强调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学。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应凸显儿童本位,树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才能更好地推动整本书阅读的整体效益。

一、先学后教,给予学生广阔的自主空间

教学做合一,重在以学生的“做”为支点,架构起从教师之教到学生之间的通道。对于整本书的阅读而言,本身就应该是学生自主性阅读的过程。教师要在充分尊重学生认知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先读,先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然后再对学生的认知进行适切的点拨与指导,才能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突破。

如结合统编本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外国名著,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节选课文之后,就鼓励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但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仅仅是从阅读方法和注意点等维度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并没有涉及到书本主题的内涵和人物形象的感知。有了方法和策略的支撑,同时又没有教师过度束缚,学生就有了整本书阅读的广阔天空。鉴于此,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畅游书本,自由地感知书本的情节,积极与文本的人物进行对话。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相机组织学生整本书的阅读分享课和指导课,便于学生更加深入地解读文本。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在学生阅读形成自己的感知之前,并没有对学生的阅读指手画脚,而是给予了学生广阔的空间,推动了学生言语素养的不断发展。

二、以学定教,尊重学生原始的阅读储备

所谓以学定教,就是在充分落实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同时,紧扣学生的原始经验和思维方式,及时调整指导性策略,更加凸显语文学习的整体性效益。基于整本书阅读而言,教师的指导与点拨,需要从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出发,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在以学定教中顺学而导,让整本书的阅读走向更高的境界。

如统编本五年级下册的“快乐读书吧”为学生推荐了古典四大名著,尤其是重点介绍了《西游记》。其实,很多学生在接触《西游记》整本书阅读之前,就已经借助于各种形式的影视剧作品,对其中的人物、情节、主题有了自己的认知理解,因此教师如果还是与其他整本书一样,将学生的阅读以零起点处理,就会直接导致整本书阅读指导的重复和低效。为此,教师就需要运用陶行知倡导的“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更好地凸显文本的价值,确定教学的起点和策略。比如直接出示原著的目录,引导学生在阅读目录时,与自己所了解的情节进行回忆和复现,激活学生对书本内容的感知;可以组织学生从影视剧作品中所了解的人物形象,进行积极探究与思考,形成辩证性、多维度的实践思考,积极提升学生的言语实践素养。

教学做合一,关键在于找准“做”的联结点。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就是以自己原始学情为基础,在以学定教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阅读之“做”,为后续地深入阅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相长,搭建学生交互的多维平台

陶行知先生所创立的“教学做合一”理论,不仅梳理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更揭示了师生之间的新型关系。教师并不应该是课堂中绝对的主宰和权威,而应该在凸显自身点拨者和引导者角色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进步,这才是陶行知先生创立“教学做合一”理念的重要内涵,这也与孔子所倡导的“教学相长”的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比如统编本四年级教材曾经编选了一篇节选自著名作家曹文轩先生《青铜葵花》中的课文,题目是《芦花鞋》,编者的用意在于运用这篇节选课文,帮助学生构建起向整本书迈进的渠道。鉴于此,教师则利用文本中的资源,鼓励学生从课文走向《青铜葵花》。在具体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一味只要求学生进行阅读,而是与学生一起走进书本的世界。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时,教师也没有一直都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而是以一个纯粹读者的身份介入其中,与孩子们一同交流。比如这本书的最后环节中葵花已经和青铜一家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究竟该不该将她们拆散呢?很多学生在交流中发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见,也丰富了教师阅读时的感受。随后,教师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与学生的认知形成了有机整体。

在整个过程中,师生双方扎扎实实地阅读,以“做”为契机,教师之教与学生之学,有机地交融在一起,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共同成长。

四、优化方法,给予学生应然的策略支撑

统编本教材设置了三位一体的整体阅读模式,整本书阅读与精读课文、略读课文之间有着较大的不同。教学做合一就呼吁和倡导,要将学生实实在在的阅读融入到教学之中。因此,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在“课内得法”,最终在“课外得益”。

比如教学统编本六年级下册教材中《鲁滨逊漂流记》一文时,教师就需要在引导学生从课文走向整本书的过程中,对学生阅读方法和策略进行渗透。首先,阅读名著时,要特别留意作者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细节的语句,从中感知人物的品质和个性。其次,不要过多地受到其他人解读的影响,要对书本中的人物做出属于自己的真实评价。再次,要改变单篇阅读对人物单线评价的习惯,而要认识到整本书的内容丰富、情节曲折、人物众多、关系复杂,而要结合具体的细节和信息,对人物做出正面的、多维的评价。比如鲁滨逊能够在荒岛上独自生活28年,不仅要解决自己衣食住行方面的困难,更要解决自己内心的孤独和空虚,仅仅具有某一方面的品质是远远不够的。

正是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策略进行优化,给予了学生应然的策略支撑,学生纷纷从文本语言的细节出发,遵循自己的认知体验,积极推动阅读效益的不断发展。

五、实践融通,构建学生分享的畅通桥梁

教学做合一,要凸显学生学的元素,因此整本书阅读需要搭建学生的阅读平台和展示平台。对于小学生而言,如果没有丰富多样的展示活动,学生后续阅读的热情必然就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只有让学生的阅读成果有展示的舞台,他们才能看到阅读的价值。

比如统编本教材六年级上册的“快乐读书吧”就为学生重点推荐了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童年》。在组织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教师先为学生搭建了三个层面的阅读展示平台:第一,在学生初读之后,教师搭建书本信息维度的展示活动,教师在教室中營造知识竞赛的情境,以小组为单位。其次,在学生深入阅读之后,教师可以紧扣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在班级开展“人物形象我评述”的活动,鼓励学生纷纷发表自己对人物的看法。第三,是在学生完成了整本书阅读之后,引导学生紧扣小说创作的主题,将自己撰写的书评或者是读后感,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分享。

这样三个层次的分享,分别为知识作答、人物评价和主题探究,都需要学生在实践参与的过程中完成,这就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理念的内在核心,起到了较好的实践性作用。

整本书阅读是夯实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资源,教师既不能完全放任学生,任由学生随心所欲地阅读,也不能给予学生更多的束缚和压力,而要将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学做合一”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推动学生言语素养的不断发展。

注:本文系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小学生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研究成果(立项编号:XZ2020012)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师范学校第三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猜你喜欢

教学做合一合一书本
“三线合一”用法多
人剑合一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高娜作品——合一园艺空间设计
手来释卷
四书五经有哪些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改革研究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职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践研究
职高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