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全”的有源配电网调度管理提升实践
2021-12-22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德清县供电公司赖旬阳盛跃峰毛鸿飞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德清县供电公司 赖旬阳 盛跃峰 毛鸿飞 马 舒
目标及工作概述
背景
目前,德清电网变电总容量为3164 MVA,其中220 kV变电站4座、110 kV变电站16座、35 kV变电站4座。2020年全社会最高负荷102.07万kW,同比增长21%,管辖配网线路382条,全社会售电量53.77亿kWh,同比增长5.33%。德清县调管辖发电厂40座,总装机容量356.26 MW,其中热电厂4座,生物质能发电2座,小水电1座、10 kV及以上光伏电站33座,光伏总装机容量195.76 MW,占比55%。自2021年6月20日国家能源局发布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以来,德清县积极申报示范县建设,县域光伏发展将进入快车道。接下来,分布式光伏将“井喷式”快速发展,这对分布式光伏安全并网提出了更高要求。
分布式光伏发电调节能力弱,出力间歇性、波动性、随机性强,大规模分布式新能源接入电网,显著增加了配网复杂性和管控难度,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产生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分布式光伏监控手段匮乏。经10 kV或35 kV线路并网的分布式光伏,一般通过调度数据网接入SCADA系统,在调度端实现可观、可测;经220 V或380 V线路并网的光伏,通过并网表计上传至用采系统。若在调度端实现分布式光伏数据全采集、全覆盖,实时掌握分布式电源运行状态,需要新建数据集成平台,勾通SCADA系统与用采系统,实现光伏发电数据集中管理,运行状态集中式展示。
二是故障处理不及时安全运行水平低。目前,传统的110 kV、35 kV变电站单相接地仍采用人工拉路法,以湖州电网为例,平均每年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约80次,平均每发生一次单相接地须试拉线路3至4条次,最多的13条以上才拉路成功。在10 kV线路故障跳闸动作电流及保护详细动作信息获取方面,主要依靠变电运维人员到现场手动翻看保护装置,再调度电话汇报,平均需要30 min左右,严重制约了故障辅助研判途径,影响并网线路故障隔离时长。
三是分布式光伏协调调控高效消纳难。高渗透率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易出现电压越限问题,导致分布式电源脱网率高、发电效率低。分布式电源单体可控性差、出力波动性强,为了适应分布式电源发电特点,需要灵活安排配网运行方式,以防止渗透率较高区域,变电站主变负荷低谷期消纳能力不足,有功倒送现象的发生。
目标
以配网状态全感知、调控模式全智能、源网荷储全交互为目标,上线新能源智能管控平台,实现县域分布式光伏可观、可测、可控,支撑整县屋顶光伏建设。上线新型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平台、二次设备智能管控平台实现精准选线,数字化驱动,支撑有源配网故障快速研判;建立网源协调机制,配网经济重构,调度端实施10 kV分布式光伏AVC控制,配网灵活重构,促进光伏友好消纳。
工作概述
为了实现德清县域分布式光伏可观、可测、可控,提升有源配电网感知能力,增强调度端数据智能化应用水平,“源网荷储”充分互动,德清公司上线首个县域清洁能源智能管控平台、综合利用小电流接地选线、二次设备智能管控平台、配网自动化IV主站开展有源配电网故障研判,建设分布式光伏AVC,灵活安排配网运行方式,实现分布式光伏安全经济消纳。
一是通过融合终端及新能源消纳调控平台,实现配网状态全感知。初步完成区域清洁能源在线监测平台建设,实现县域10 kV及以上分布式光伏可观、可测、分布式能源数据集成可视化,具备光伏电站运行状态监控、县域光伏发电预测、新能源减排效应分析等功能。利用融合终端全覆盖安装,实现台区配网运行状态全感知,低压用户及分布式电源状态的全接入、全监测、全展示。
二是通过智能管控平台自动化技术应用,实现调控模式全智能。在变电站部署二次设备在线监视与智能诊断模块,实现10 kV配网线路故障波形、保护动作信息远方调阅,支持有源配电线路故障信息智能分析,设备缺陷与隐患提前预警,结合小电流接地选线及以配网自动化IV主站故指、智能开关及FA信息,开展故障快定位、快研判,优化故障处置流程,加快有源配网故障隔离,提升配网自愈能力。
三是通过配网多元化灵活资源统筹管理,实现源网荷储全交互。源网协调管理,促进有源配电网安全经济运行。实施分布式光伏电站AVC控制,优化潮流分布,建立光伏参与配网无功电压调节机制;开展配网优化重构,提升配网调控裕度,实施重载线路负荷重组、重载长线路串联补偿,灵活安排运行方式等手段,提升经济运行水平;利用智能融合终端边缘计算能力,试点开展“台区统一调度、台区内自治”的低压分布式电源调度管理新模式。
主要做法
随着大量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趋于有源化,针对配网状态量感知范围不足、调度端数据智能化应用程度不高、源网荷储未能有效互动等问题,提出配网状态全感知、调控模式全智能、源网荷储全交互的“三全”有源配网管理提升方向。旨在推动配电网转型升级,促进大规模分布式新能源的高效消纳,有效应对多元化负荷的广泛接入。
图1 新能源智能管控平台
图2 新能源智能管控平台光伏出力监测
配网状态全感知,支撑新能源有序管理
建设新能源智能管控平台,集成光伏发电数据。完成新能源数据集成平台建设,强化调度端数字化支撑。接入分布式光伏发电数据,推进光伏电源可观、可测,支持分布式光伏日发电曲线预测,实时跟踪电网消纳水平。将新能源发电出力、运行状态,并网线路、线路联络关系,上级主变的潮流分布等关键数据在一张图上清晰展现,实时计算各变电站的新能源渗透率,支撑配网运行方式灵活安排,通过新能源并网一张图,支撑电网高效消纳。
低压配电网状态全景感知,为低压光伏调度奠定基础。通过台区智能融合终端、无功补偿装置、三相不平衡动态调节装置、LTU、HPLC物联单元环境传感单元、智能电能表等智能识别和感知设备的全面覆盖,实现台区内各类设备电气量、运行状态量、环境量等信息的全面采集;低压配网电气拓扑动态识别,在配变侧部署台区智能融合终端,在分支、表箱侧等台区关键节点部署的LTU设备,进行前后逻辑关系的判断,确定拓扑网络关系,实现台区“配变—分支—表箱”的电气物理拓扑自动辨识。
调控模式全智能,提升安全运行水平
应用新型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缩减单相接地处置时长。积极部署基于暂态量分析的新型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做到典型单相接地故障精准选线。系统选线成功率提高至95%以上,试拉条数降至1.2条/次;依托小电流接地选线录波主站,开展复杂类故障研判。通过调取零序电流波形,开展多条线路同相单相接地分析与研判,提高复杂类单相接地故障选线效率,极大地提升了配网单相故障处置效能,缩短故障隔离时间。
上线二次设备智能管控系统,辅助故障跳闸研判。在调度端建立管控平台,实现10 kV级配网线路保护动作详细信息、故障波形远方调阅。短路电流获取时间由原来的平均45 min下降至3 min,为调度员及时开展短路点研判和故障隔离创造条件。
深化配网二次设备智能管控系统应用,部署二次设备在线监视与智能诊断模块。对站内二次设备物理连接状态的在线监视,支持周期性保护设备远方自动巡视,综合二次装置温度、电源电压开展二次设备缺陷智能诊断。及时发现二次隐患并消缺,助力继保精益化管控,确保继保二次设备可靠工作。在此基础上,开发线路运行状态评估模块。通过线路历史故障数据分析,从故障类别、故障时间、故障电流大小等多角度研判,对配网线路运行状态开展综合评估,形成线路优化决策方案,指导配网运维和建设。实现配网二次设备管理从人工现场运维为主跨进至数字化驱动模式。
中低压融合协同研判,一体化自动识别停电范围。以智能调控平台为基础,利用配网IV区单线图以及台区智能融合终端成果构建“站—线—变—户”的配电网一张图的,通过台区智能终端对用户电表数据就地集成,利用终端边缘侧分析计算应用,将准确的停电故障产生位置、关联设备上送给配电自动化主站,结合配电自动化主站中低压故障一体化综合研判应用,可自动识别停电影响范围及重要敏感用户,停电故障停电准确定位与精准透明发布。
优化故障处置流程,打造配网抢修一体化运作模式。严格执行《德清县供电公司配网故障抢修管理办法》的要求,规范故障抢修工作流程。开展故障研判信息发布:取得初步结论,能够初步指导供电站所开展抢修工作。开展故障处置:根据故障的难易程度、设备损坏情况,分类开展故障处理技术指导及流程跟踪,及时拟定故障隔离及正常区域送电方案,组织调配抢修队伍力量。开展事故后评估:通过处置过程资料归档,出具分析报告,召开例会等方式总结。
源网荷储全交互,提升光伏消纳水平
建立线路级光伏源网协调管理机制,优化潮流分布。实施10 kV级分布式光伏调度端AVC控制,通过源网协调监控装置接收调度端无功优化值,下发给各个逆变器,实现远程调配光伏无功资源,优化并网线路潮流,改善线路电压水平。
图3 配网自动化主站配变台区“配变-分支-表箱”一张图
同时发挥新能源参与电网调节作用,减轻局部电网供电压力。对已投运的光伏并网专线间隔,通过站内间隔互换,利用光伏白天满发特性,降低并网线路上级主变重载的供电压力。依托配网自动化技术,结合光伏出力和配网负荷分布特点,开展配电网灵活重构,解决变电站主变负荷分配不均衡问题,提升变电站转供能力和主变利用效率。
建立台区级多元互动机制,弹性资源就地平衡。试点开展台区统一调度、台区内自治的低压分布式电源调度管理新模式。根据台区电压及功率因数水平,由智能终端生成控制策略,自动投切台区电容器,实现无功就地补偿;在线计算配变低压出现三相不平衡度,设置预警阈值,由智能终端下发指令至换相开关,三相有功负荷台区内自动平衡,解决台区三相不平衡治理难题。依托智能融合终端边缘计算能力,构建台区级分布式能量管理系统,实现台区内光伏就地消纳、用户负荷以及储能、充电桩弹性资源台区内平衡。在负荷高峰期,由智能融合终端以短信形式,在日前发起用户侧需求响应,利用智能终端,遥控用户空气能热泵设备,在用电低谷时段提前储热;用电尖峰时段,在台区接入储能式设备,向台区馈送电能;根据配变过载能力,由台区智能融合终端实时控制充电桩输出功率,限功率有序充电。
建立楼宇级微网辅助服务机制,提高配网运行可靠性。建立微网与配电网辅助服务调度模式,利用供电所“光储充”一体化清洁能源消纳模式,实现楼宇级用能碳中和。楼宇并网型微网作为可控单元即插即用,参与线路负荷调节,减小电力损耗,缓解配网线路供电压力。同时充分发挥微电网保电功能,利用“光伏+储能”向重要负荷不间断供电。
应用效果
截至2021年7月底,上线新能源智能管控平台,初步实现县域分布式光伏可观、可测,将有效支撑整县屋顶光伏建设。在新型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县域全覆盖,选线准确率97%以上,平均试拉条数降至1.2条/次;数字化驱动,支撑有源配网故障快速研判。调度端即时获取10 kV配网线路保护动作详细信息、支持故障波形远方调阅,短路电流获取时间由原来的平均45 min下降至3 min,支撑调度当值故障快速研判,综合应用智能化调度手段,优化故障抢修流程,减少停电时间;建立网源协调机制,促进光伏友好消纳,调度端实施10 kV分布式光伏AVC控制,实现并网线路经济运行,春节期间遥调光伏电站进相运行10 Mvar,缓解主网无功倒送压力。
社会效益得到明显提升
形成“全景感知,协同互动”的清洁能源智慧管控平台,实现光伏设备运行状态的可视化。推动整县分布式光伏有序并网,为分布式光伏高效消纳提供数据平台,支撑“十四五”期间完成30万kW屋顶分布式光伏消纳。为引领能源电力绿色转型、实现县域“双碳”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经济效益得到大幅提升
供电服务质量提升带来的经济效益。德清县域每年配网主干线跳闸大约200条次,通过二次管控平台的应用,故障平均修复时长由132 min下降到55 min,故障区段精准定位平均时长由30 min缩减至3 min。
德清县域每年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约40次,试拉线路共152条次左右,平均每发生一次单相接地需试拉线路3至4条次,最多的13条以上才拉路成功,通过该系统的调度应用,平均每年能减少150条以上非故障线路用户停电,节省了6700多个时户数。
德清县域内故障抢修平均时长由132 min下降到55 min,德清光伏总装机194 MW,最大出力占总负荷10%,每年配网主干线跳闸大约 200条次,约多上网电量4万kWh,减少CO2排放20万t。
运维难度降低带来的经济效益。通过优化故障抢修流程,大幅降低运维难度、人力成本。
新型小电流接地选线及二次设备管控平台,实现故障信息自动上传,并远程完成二次巡检工作,节省的人工费用。通过二次隐患提前预警,有效避免了保护装置该动未动等引发的事故进一步扩大,甚至越级跳闸的发生。
源网荷储全交互带来的经济效益。通过线路级、台区级、楼宇级三级“源网荷储”互动,提升供电可靠性,促进分布式光伏就地消纳。通过配网重构,优化主网侧潮流分布,防止变电站功率倒送,消纳不足情况发生,在台区侧实现电能质量治理,有序充电等缓解配变重过载压力,可节约配变增容投资成本。打造楼宇级“光储充”一体化用电零碳供电所,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管理成效得到显著提升
随着大量接入分布式新能源接入,传统配电网由单一电源辐射式供电向多源供电模式发展,由“无源配网”向“有源配网”转型升级。通过“三全”有源配电网管理提升实践,解决了长期以来配网侧新能源弱调度或无调度的局面。有效实现分布式电源可观、可测、可控,综合调度新技术平台,实现配网故障智能化处置,并探索出台区统一调度、台区内自治、光伏及微网参与电网调节的调度新模式。
本典型经验已在湖州电网推广应用,也可在全省范围推广,助力国家“双碳”行动,推动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的有源配电网调度方式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