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影视艺术作品为载体的人民兵工精神弘扬研究

2021-12-22密晓琳

关键词:兵工艺术作品载体

马 千,密晓琳

(南京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人民兵器工业,即人民兵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创建的第一个军事工业部门。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从“三线”建设到改革开放,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锻造了伟大的兵工文化。人民兵工在90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为思想内涵的人民兵工精神。在高校全面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发挥影视艺术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继承和弘扬人民兵工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

一、影视艺术载体与人民兵工精神的旨归

1. 影视艺术载体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可以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以电影、电视剧为主的影视艺术作品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因其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电影、电视剧等影视艺术作品兼有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等内在隐性的价值承载意义,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所用。第二,作为当前广受欢迎的传媒形式,影视艺术作品早已成为一种联系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形式,教育主客体可以通过这一形式发生系列互动。

影视艺术作品因其具有传播范围广泛、内容形象活泼以及交互性强等特点,已成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助力,为教育者提供了新的教育方式。在对高校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的过程中,影视艺术作品可以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育实效性。

首先,影视艺术作品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扩大教育影响面。以电影为代表的影视艺术作品作为承载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会使枯燥的教育内容更加生动、活泼,更容易为受教育者接受。此外,影视艺术作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面延伸到课堂之外,以至在最大范围内发挥教育的作用。

其次,影视艺术作品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影视艺术作品是具有美感的意识形态宣传工具,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同时,把德育与智育、美育有机集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发挥文化全面育人的功能,满足人全面发展的需求,从而把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和科学文化素养的培养相统一。

最后,影视艺术作品有利于引导受教育者形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价值观。影视艺术作品一旦进入观众的视野,其内容必须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青年学生经过作品的熏陶、感染,不知不觉接受正面价值观的教育,并将其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在日后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2. 人民兵工精神的内涵

精神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发展而来的。1931年,人民兵工发源于星火燎原的土地革命战争;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波澜壮阔的人民解放战争中不断成长和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兵工围绕军民结合的路线,在“三线”建设中不断壮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伟大征程中,新时代兵工人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位。

人民兵工精神是经过一代代兵工人的共同锤炼、继承、弘扬和发展而来的意识形态和精神理念。1991年,为纪念人民兵工创建60周年,江泽民同志题写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十六个字,[1]87对人民兵工精神的内涵确认了阐释。2016年,中央组织部党建读物出版的《红色基因》一书,首次把“人民兵工精神”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并列,共同构成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的伟大精神,[1]110成为红色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民兵工精神包含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思想内核,内蕴着“把一切献给党”的崇高信仰,彰显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体现着一代代兵工人的精神风貌。人民兵工精神作为红色资源和红色传统,已经成为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骨子里的红色基因。

3. 影视艺术载体与人民兵工精神的内在关联

影视艺术载体与人民兵工精神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内在关联。一方面,人民兵工精神为相关影视影视艺术作品提供创作源泉。人民兵工精神是在90年间的发展历程中总结、升华出来的,在这历程中取得的伟大功绩和感人故事都是人民兵工相关作品创作的先决条件和灵感源泉。真实的历史事件在进行二次讲述时才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同时让观众感悟到人民兵工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另一方面,影视艺术载体蕴含着巨大的精神传播优势。影视艺术作品作为传播载体,其艺术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即使是与那段历史无涉的观众,也能借助影视作品作为载体感受90年间波澜壮阔的历史,以期进一步诠释和发扬人民兵工精神。影视艺术作品具有形象直观、鲜活生动等外在显性的艺术表现力、感染力,同时兼有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等内在隐性的价值承载意义。这种由外而内的优势,使其能够潜移默化地实现人民兵工精神的教育目标。

人民兵工题材的影视艺术作品,是马克思主义崇高美学艺术的体现。根据马克思主义崇高美学观可知,人民兵工题材的影视艺术作品大多以悲剧的方式表现革命的崇高美,深刻诠释人民兵工精神与人民兵工事业发展史之间的逻辑必然,不仅让观众理解人民兵工精神的深刻内涵,还能唤起观众对人民兵工事业的崇敬感。90年来,人民兵工在极端苦难的条件下,发明创造机械枪炮,研制武器弹药,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以自我牺牲的方式实现革命理想,彰显出兵工人的崇高革命精神。

二、电影《吴运铎》诠释人民兵工精神的案例研究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和人民兵工创建80周年,电影《吴运铎》于2011年上映,主要讲述在抗日战争时期,吴运铎带领兵工人不断解决技术难题,为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事迹。上映后,全国各地积极组织观看,该作品荣获中央宣传部第12届五个一工程奖优秀作品奖。影片将人民兵工精神贯穿其中,用艺术的语言表达和特有的传播方式对人民兵工精神进行了诠释,实现了以影育人。

1. 自力更生:人民兵工的精神源头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兵器工业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人民兵工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自力更生的创业史。1927年,毛泽东在汉口的八七会议上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伟大论断。自此以后,人民兵工成为这一理论的忠实践行者。不管是在缺乏技术、设备支持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今日逐步接近兴军强军目标,自力更生始终是兵工人实现自立自强的精神源头,并在90年的发展历程中一脉相承、一以贯之。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以革命传统教育青年一代。影视艺术作品让更多青年人了解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的同时,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艰苦创业的伟大意义,始终牢记当代的历史使命。电影以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年代为故事背景。前方战场,新四军极度缺乏武器弹药,后方兵工厂的生产条件极其简陋,没有设备,没有原料,也没有图纸,一切都要靠自己白手起家。在这样的情况下,吴运铎带领同志们收集战场上的弹药,冒着生命危险拆解雷管,自行研制,体现出兵工人自力更生的精神气概。

2. 艰苦奋斗:人民兵工的精神写照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是指不怕艰苦,奋发图强,为国家和人民利益英勇顽强斗争的精神。伴随着共和国的创建、建设和发展的步伐,兵工人坚定不移地克服难关、履行使命,不断为“艰苦奋斗”的精神注入时代之光。

一部成功的影视艺术作品,不仅有推动故事情节的主角,也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配角。影片《吴运铎》塑造的配角——上海女大学生辛束,即是如此。她在刚到兵工厂时,衣着整洁,生活一段时间后,逐渐适应当地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影片通过衣服逐渐破旧等细节,表现出兵工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最后,她选择牺牲以保护从上海带回的原料。除了辛束,影片还塑造了为捡生产原料而被日军杀害的年仅5岁的小豆子、在炮弹试验中牺牲的大学生王思瀚、誓死掩护新四军保卫兵工厂转移的如光和尚……一众配角成为人民兵工不怕牺牲、艰苦创业的缩影。影片运用前后对比等冲突性手段塑造配角,以配角的牺牲体现悲剧式的崇高美,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兵工人前赴后继、“为新中国前进”的壮烈史实,表现出兵工人悲壮牺牲的崇高精神。与平淡的平铺陈述相比,配角的牺牲更能给人震撼的冲击,深击人心,让观众体会到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3. 开拓进取:人民兵工的精神力量

开拓进取,是开拓创新精神,是支撑人民兵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巨大精神力量,是敢于闯入新的领域、力图有所作为的创新精神。从修理武器,到自主研发武器,再到突破一个个“卡脖子”关键技术。这样的发展历程,表现出一代代兵工人秉持的开拓进取和自主创新精神。

作为工人阶级的一员,吴运铎一生渴求知识,热爱学习。“只有把无产阶级的利益和科学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科学家。”正如师长的这句赠言所述,吴运铎的一生,就是如此践行的。虽然他只读到小学五年级,但是为了研发枪榴弹、平射炮,他刻苦自学各种相关知识,以创造性的劳动克服苦难,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创新。《吴运铎》通过塑造一个努力掌握科学知识、勇于创新,且不断探索前进的工人形象,突现人民兵工强大的开拓创新精神。影片运用榜样示范的教育方法树立兵工人的伟大形象,使大学生在观看电影时,不断与主人公作对比、找差距,以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实现人民兵工精神的有效传播与宣扬,对激励今日青年学子为加快武器装备现代化,聚力国防科技自主创新、不懈奋斗,成就兵器工业服务国家国防建设的使命担当,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4. 无私奉献:人民兵工的精神传统

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保尔·柯察金”的吴运铎,在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为了研制地雷和手榴弹,多次在实验中负伤,不仅失去左眼、左手,身体里还残留二十几个弹片。新中国成立后,他还参加了高射炮、迫击炮和相关轻武器等多项重大课题的研究,成就斐然。他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党,成为一代代兵工人一生为党、为国英勇献身的代表。

电影讲述以吴运铎为代表的劳动模范,为人民兵工事业奋斗一生、奉献一生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他的事迹,唤起新时代大学生对革命信仰忠贞坚守的强烈共鸣。将人民兵工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根植于广大青年的血脉中,成为激励新时代青年生生不息、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影视艺术作品对弘扬人民兵工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观照

1. 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人民兵工精神

人民兵工精神是对几代兵工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平建设和改革开放年代信念信仰、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也是鼓舞兵工人创造丰功伟绩的精神源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把全党全国人民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朝着党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3]在宣传手段日渐成熟的时代,影视艺术作品成为弘扬人民兵工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集娱乐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作品,以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和时效性强等特性,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青年学生了解人民兵工在不同历史时期为党和国家所做的贡献。进一步深刻领会人民兵工精神的内涵。通过在全社会宣传以吴运铎为代表的兵工人的先进事迹,激发新时代青年的家国情怀,以精神指导行为,在实际行动中弘扬人民兵工精神。

影视艺术作品作为当前兵工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之一,以其特有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为大学生提供了解和学习人民兵工发展历程的素材,对弘扬人民兵工精神、唱响时代主旋律、壮大社会正能量具有重要意义。

2. 有利于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影视作品因其意识形态性,自其诞生起便承担着塑造观众价值观的重要功能。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和《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截止到2020年12月,在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比为21%,[3]且中学生网络视频使用率为72.3%,大学生高达89.4%。[4]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青年大学生已成为当前影视文化的主要消费者。

青年时期是形成正确价值观最关键的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5]在个这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积极融入主流价值观、抵御社会不良风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人民兵工精神相关的影视艺术作品以不同时期的工人的价值观和职业观作为教育内容,在引领青年学生树立价值观和职业理想层面,发挥着重要的榜样示范作用。

3. 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或多或少存在发展模式单一、教学内容相对枯燥等问题,不符合当代大学生活泼的性格、好动的头脑和广泛的兴趣爱好等特点。导致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一般、时效性不强。影视作品将社会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意识形态通过影音结合的方式表现出来,将抽象的思想内涵通过直白的画面表现出来,使青年观众更易理解。除此之外,影视作品具有交互性强的特点,借助这一形式可以与受教育者产生更多的互动,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人民兵工精神是红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影视艺术作品传播人民兵工精神,其目的在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思想政治的形式。影视艺术作品作为隐性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载体,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为主的显性教育相结合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增强影视艺术载体与人民兵工精神结合的教育合力

1. 丰富人民兵工精神在影视艺术载体中的表现内容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会上所说: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6]

新时代影视艺术作品要讲好中国故事,也有责任进一步弘扬人民兵工精神在内的红色精神。但一直以来,与人民兵工精神直接相关的影视艺术作品相对较少。即使有少数作品,也是在宏大的叙事背景之下,通过极少数的片段,间接表现人民兵工精神,不能直接传达人民兵工精神的内涵和特质,不利于在更广范围正面传播人民兵工精神,更不利于发挥人民兵工精神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影视艺术作品的主创团队,应意识到人民兵工精神及其背后内蕴的巨大精神财富。制作团队在利用好已有的故事资源基础之上,充分挖掘人民兵工发展历程中的素材,民族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塑造有血有肉、有个人情感的英雄兵工人物,从创作源头提高观看人民兵工精神影视作品的原动力。创作的影视艺术作品应结合当前时代特色,增强社会性和现实性,贴近大学生生活,多视角拍摄与人民大众产生精神共鸣的作品。青年观众在观看时不知不觉就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提高政治信仰,增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同度和归属感。

2.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影视艺术载体结合的形式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运用影视艺术作为教育载体时,多以在课堂上播放影视作品的方式为主。但在使用影视艺术作品的过程中,由于课时等现实问题的限制,未能在影片播放结束后与学生之间形成互动,也就很难将受教者的注意力转移到屏幕之上。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教师在使用影视艺术作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时,可以通过借助最新科技创新的成果,提高影视艺术作品的利用率。一方面,将当前各大影视平台的弹幕技术引入课堂。课堂实时弹幕可以在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教育客体与教育载体、教育客体与教育客体间产生即时的多方互动,从而增强互动的趣味性,有效改变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的现象,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进一步增强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话语权,有利于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核和精神实质,最终实现借助影视艺术作品进行价值观教育与引领的目的。

另一方面,尝试将虚拟现实技术(VR)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使影视艺术作品中的二维的平面画面以虚拟现实场景的形式呈现出来,将视觉和听觉刺激进一步转变为更真实的感官刺激,从而可以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兵工人奋斗的“真实历史”之中,获得直接的体验。参与者有身临其境感觉的同时,环境也会对参与者产生相应反馈,达到人与环境的深度融合和交互,切实感受奋斗环境,进一步提高人民兵工精神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 合理优化表现人民兵工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所有因素总和,环境的优化可以适当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够的问题。高校在运用影视艺术作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却未能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原因之一在于教育载体与高校教育环境之间的合力作用不明显。这就要求进一步优化教育环境,满足全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高校应根据学校自身特色,借助校园文化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共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充分利用新生报到、军训、毕业典礼等重大活动的机会,向同学们宣讲兵工史和兵工精神,从而进一步弘扬人民兵工精神。

南京理工大学,作为一所具有军工特色的国家重点高校,坚持把人民兵工精神宣传教育嵌入教学、融入经常[7],贯穿教育全过程各环节。南京理工大学的具体做法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将人民兵工精神贯穿于课堂教育的全过程。将与人民兵工相关的军事地形学与定向越野、武器发展简史等作为学生的重点选修课程,彰显军工院校的特色与品质,使同学们的政治素质在课堂上同步提升。其二,将人民兵工精神融入校园活动。通过举办兵工文化节和将军讲思政课等特色活动,以贴近大学生实际的形式,将学校的军工特色文化与人民兵工精神结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高校在运用思政课程、专业课渗透人民兵工精神培育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开展相关校园活动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营造崇尚兵工精神的文化氛围,弘扬人民兵工精神。影视艺术载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实现融思想性与娱乐性于一体,以期系统合理地发挥二者价值导向和思想凝聚的合力作用。

猜你喜欢

兵工艺术作品载体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老兵工精神永放光彩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回首烽火硝烟路 汇聚兵工报国情 豫西集团党委组织集中观看《烽火硝烟兵工路》电视专题片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
纪念人民兵工创建85周年暨《人民兵工精神》图书出版发行座谈会召开
兵工精神兵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