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族际交往研究:回顾与前瞻

2021-12-22包小红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因素民族

包小红,李 莎

(中央民族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081)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因而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近年来,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引发的暴力犯罪事件严重破坏社会稳定,极大地伤害各族人民感情。这进一步强化了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讲道:“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鲜明特征……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1]”。而各民族交往交流被认为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切入点和有效途径[2]。正是在此意义上,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高度重视族际交往研究,近年来该领域不断增长的研究数量便是最佳例证。

本文旨在梳理国内族际交往的相关研究,以为后续研究提供可能的有效建议。具体而言,本文首先探析族际交往的概念,继而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三个方面探析族际交往研究的特点,最后对当前研究的不足,尝试提出有效建议。

从目前已有文献来看,族际交往概念有以下几种,李静、刘继杰认为族际交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形式,指作为共同体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往来,是在一定的主观意识指导下进行的[3];廖勤、高金超认为族际交往是指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群体间或个体间的交流和沟通,是民族关系的具体体现[4];孟红莉认为族际交往就是不同族群之间的社会交往,可以区分成初级群体内的交往、次级群体内的交往、群体之外对象不特定的交往等三个不同的层次[5]。总结已有概念,笔者认为他们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即都承认族际交往是指发生于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且可以简单分为两个层面的交往,第一个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宏观(群体)层面的交往;第二个是交友、通婚、同宿等微观(个人)层面的交往。但遗憾的是,上述概念仍有不足。笔者认为族际交往可分为两部分来探讨,即族际与交往。前者指不同民族间,这是易于界定和理解的,而后者既因为是核心词汇,也因为是生活中使用较为广泛的词汇,因此我们应避免对其做过于简单的理解,而需要进一步分析,上述概念中的宏观与微观可视为交往的一个维度,此外,笔者还可以考虑方向(单向与双向)与距离(直接与间接)维度。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族际交往应予以这样的定义:不同民族在不同层面、方向、距离维度上的交往。

一、族际交往研究内容

近年来,“族际交往”主题的相关研究日益增多。总结来看,这些研究可分为以下三类:现状调查类、原因解析类和关系探索类。

现状调查类研究是族际交往领域中研究数量最多的类型,其覆盖了不同地域(东部、西部)、场所(城市、院校)、对象(少数民族、汉族),如温士贤、沈萍以东部城市地区的少数民族为研究对象,发现少数民族人口急剧增长,民族成分与民族杂居社区数量日益增多,这促进了族际交往日益常态化、多元化、社区化,但同时也发现文化适应障碍使部分群体出现内卷化[6];赵志军、马德山以民族地区高校和民族院校的汉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现汉族大学生对层次较浅或常规水平的跨民族交流活动态度较积极,而对深层跨民族相关活动的积极性稍弱[2]。吴新平、徐艳则对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族际交往状况进行了更加具体的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不同水平的族际交往持有不同态度,如少数民族大学生很愿意与汉族同学交朋友;他们普遍能认识到汉语的重要性,因而支持双语教学;并支持民汉同宿,但也承认由于风俗习惯的差异可能会导致误会与矛盾;而由于环境、宗教与家庭等方面的影响,他们对族际婚恋持有分化态度,正反面意见并存[7]。综上所述,族际交往研究大体上呈现积极结果,但同时伴随些许消极现象,这也正是未来研究应注意并尝试解决的地方。

原因解析类研究是族际交往领域中的重要内容。著名学者马戎结合国内外关于族际交往的文献,将影响因素归纳为体质因素、人口因素、社会制度差异、经济结构因素、社会结构因素、文化因素、宗教因素、心理因素、人文因素、历史因素、偶发事件、政策因素、传媒作用因素和外部势力等14个因素,尽管这些因素非常全面,但并非都适用于我国场景。如在我国,体质因素基本不发挥作用,而宗教因素也只是在部分地区发挥作用[8]。这意味着研究应在具体情境中展开,以准确揭示可能因素,这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上,如在研究新疆少数民族的族际交往时,应考虑“东突”分裂势力的影响[7],在研究信教少数民族的族际交往时,应考虑“宗教信仰”的影响,刘有安的研究结果充分证明此点,即因为信仰相同宗教,因此藏族喜欢与土族、蒙古族交往,而回族喜欢与撒拉族等民族交往[9];在研究学生群体的族际交往时,应考虑“宿舍因素”的影响,如研究发现相比于民族单一宿舍,民族混合宿舍学生更易获得族际友谊[10];在研究少数民族就业人群的族际交往时,应考虑语言因素、宗教因素、传统文化因素[11]。在研究近代以来的族际交往时,应考虑工业化与都市化的影响,如针对喀什地区的维吾尔族、汉族,内蒙古土默特地区的蒙古族的研究都发现,现代工业化与都市化使不同族群间出现频繁交往,这与昔日只局限于民族社会内部的家庭、宗教等自然关系截然不同[12-13]。相比于这些影响特定人群的特定因素而言,民族歧视和偏见、民族文化冲突、“内卷化”、跨文化交流障碍、个体负面影响渲染产生的群体污名化[14]、族际接触[15]、开放的交往态度[16]、社会身份、管理手段[6]、时间[14]则是更加普遍的因素。在具体研究中,两种因素同样值得关注,一般来说,共通性因素有助于迅速把握族际交往问题的普遍性原因,但易流于表面,从而忽视某些具有决定性的、针对性的因素,而独特性因素则依据族际交往的具体场景和群体,能够精确把握族际交往的影响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处理族际交往问题。

关系探索类研究虽然在族际交往研究中数量较少,但其研究价值不容忽视。这类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个是族际交往作为因变量,探究其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这一方面的研究已在原因解析类中做了简要说明,现只选取两个研究做进一步说明。族际接触有助于推动族际交往,获得族际友谊,这在空间和时间层面均得到验证,分别表现为日常生活空间的接近性效应,接触时间的累计效应[10,17]。尹可丽、张敏、张积家采用混合路径模型考察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民族团结知识与中华民族认同、族际交往的关系,发现民族团结活动对族际交往有四种影响路径:直接积极作用;通过作用于民族团结知识,进而间接影响族际交往;通过作用于民族团结知识和中华民族认同,进而间接影响族际交往;通过作用于中华民族认同,进而间接影响族际交往[18]。另一个是族际交往作为自变量或中介变量,探究其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由于族际交往单纯作为自变量的研究较少,因此笔者在此主要说明其作为中介变量的研究。王淑兰发现民族认同强弱并不直接影响中华民族认同感,后者的实现需要通过显著的重要中介变量——民族交往态度来实现,即民族交往互动是在拓宽民族交往对象和延伸交往内容的基础上,逐渐增进民族共性的动态社会过程,而中华民族认同正是个体民族在民族共性基础上对国家认同的另一种表达[19]。

上述三类研究各有其重要性,现状调查类研究是最普遍、数量最多的研究类型,其价值在于呈现族际交往的一般情况,这近乎是所有后续研究的基础;原因解析类和关系探索类研究包括族际交往作为因变量、中介变量与自变量的研究。目前,作为因变量的族际交往研究是较多的,而作为中介变量和自变量的研究较少,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在把握族际交往产生的实际作用上仍有较大空间,这也正是未来研究需要解决的内容。

二、族际交往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当前研究大量使用实证方法,尤其是问卷法。如郝世亮、范琳俐通过问卷调查法发现族际接触机会与族际心理距离负相关[10],贾洛雅、赵文龙、陈皆明则同样使用问卷,进一步推动了族际交往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个体偏好机制(如族际交往意愿、族际通婚态度)和机会结构机制(如外族群规模、族群多样性)双重作用于族际交往[20];戴宁宁借用“心理距离量表”了解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和汉族的心理距离,以此考察他们之间的族际交往态度[21];而赵志军、马德山为更好地考察汉族大学生的族际交往状况,在原有问卷基础上编制出了信效度较高的跨民族交往调查问卷[2]。此外,也存在少量的实验研究,如刘阳、闻素霞、于海涛使用情感错误归因程序(affect misattribution procedure,AMP范式)考察蒙古族和汉族大学生对彼此的内隐态度[22]。

当前研究中也出现了大量的质化研究方法,如黄俊霖通过访谈法,发现个体认知结构、族际文化符号以及族际接触媒介影响族际接触的频率,进而影响东部地区高校汉族大学生族际交往的态度[15];陈烨、史大胜同时使用访谈法和参与观察法,揭示了在学校空间环境、个体经历和特质与接触时间的交织作用下,群际接触影响族际间的交往态度,由民族语言和生活习惯等外显的文化差异引发的民族心理距离影响交往行为的深度等研究结果[17];李静、戴宁宁使用田野调查法研究回汉民族杂居地区族际交往心理与文化互动,揭示了民族认知、交往态度、文化因素与族际交往间的关系[16];蒋颖荣使用文本分析法,基于《哈尼阿培聪坡坡》探析哈尼族族际交往伦理观的历史演进,指出哈尼人知恩感恩、委曲求全、宽容忍让、自保避害、责己周人、诚实正直、团结协作等族际交往伦理观构成了哈尼族道德文化的主要内涵[23]。

定量方法有助于获得精确数据,易于集合与分析资料,进而为从简单平均数的分析到公式及数学模型的建立提供可能性,因此此类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族际交往研究。但在此过程中,研究者也应始终注意数据本身存在损失丰富潜在意义的危险[24]。此外,需提及的是族际交往研究数量如此之多,但目前国内竟无一个可靠的测量工具,这应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而质化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们跟进被研究者的生命故事,了解其具体经验,获得准确、丰富、具体的信息。但定性材料附带着纯粹的口头描述的不足[24],这应值得注意。

三、族际交往研究对象

在研究对象上,对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的族际交往研究数量较多,覆盖面也较广。如我国族际交往类研究覆盖我国内蒙古[25]、新疆[26]、宁夏[16]、西藏[27]、广西[28]、四川[29]、云南[30]、贵州[31]、青海[32]等西部民族地区,遍及蒙古族[33]、维吾尔族[5]、回族[16]、藏族[10]、达斡尔族[34]、瑶族[28]、哈尼族[23]、彝族[35]等少数民族。而对中部、东部地区的族际关系研究较少,仅有的一些研究也倾向于关注这些地区中外来少数民族的族际交往状况,如覃茜、李舒扬、马立烨等人研究东北地区民族院校中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学生的民族交往与文化认同水平[36];王琛、周大鸣研究深圳地区的苗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彝族、佤族人的社会交往与族际交流[37];刘有安以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福建、山东等东部6 个省市的回族、苗族、布依族、彝族、蒙古族、维吾尔族、侗族、壮族、土家族、满族、藏族等19个少数民族为研究对象,探究东部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族际交往现状[14]。

侧重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族际交往的研究数量如此之多,以至于国内学者贺腾飞、杨卉紫、常永才等人一针见血地批评道,该领域常见的一个问题是样本局限于民族地区,甚至片面地针对边疆少数民族[38],而忽视了汉族的族际交往研究,尤其是发生于东部地区的族际交往研究。目前研究现状也的确是如此,此类研究较少,仅见研究包括常永才等人对汉族中学生多元文化观与对少数民族涵化策略期待的研究[38],黄俊霖对东部地区高校汉族大学生的族际交往态度的研究[15]等。尽管此类研究较少,但其价值与意义不容忽视。这不仅是因为汉族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占绝对优势,同时也是因为族际交往具有双向性,即少数民族的族际交往与汉族的族际交往紧密相关。

四、族际交往未来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国内族际交往研究较为丰富,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未来的研究中,该领域的学者们应注意并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方面来看。

在研究内容上,不论是现状调查类研究,还是原因解析类和关系探索类研究,都更多地侧重于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反映更多的是族际交往的静态层面,而忽视了族际交往的动态层面,也就是纵向层面,即对个体而言,具体的族际交往的发生过程。目前仅有一篇文章讨论这一内容,其作者徐宏盛以内蒙古地区蒙汉之间的族际互动为例,研究族际互动的良性运行机制,尽管其研究具有新颖独创性,但遗憾的是,其文章止步于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对族际关系良性运行机制意义的价值判断上[39],而并未作出具体探索和理论升华。因此未来研究应关注个体族际交往的动态过程,了解个体族际交往的整个形成与发展过程,掌握族际交往中可能出现的种种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以及个体的不同处理方式及伴随出现的结果,并且在此基础上,致力于构建出良性族际交往机制。这对深入掌握族际交往知识,进行族际交往干预,促进更深入的族际交往大有裨益。

在研究方法上,未来研究应努力寻求改善族际交往研究领域的量化和质化方法。在量化方法方面,应编制权威的族际交往量表,这既有助于以权威问卷获得可靠的数据,同时也有助于对比不同族际关系研究结果。而在质化方法方面,应严格整个操作过程,并加强对所获材料的处理深度,如针对访谈结果,进行严格的编码工作,以保证访谈内容尽量得到全面、客观的处理。鉴于量化方法和质化方法各有利弊,因此在必要时,可在研究中同时使用质量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而更深入和更全面地推进该领域的研究。

在研究对象上,未来研究应在关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族际交往的同时,也适当地关注和研究东部地区汉族的族际交往。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地掌握国内各民族族际交往状况,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对比少数民族和汉族独特的族际交往心理和行为,进而做出针对性的干预,以切实提高国内族际交往水平,有效推进民族团结。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还应关注处于东西部地区的特殊群体,如在中东部教育较为发达地区开展的特殊办学形式——“内高班”中藏族与维吾尔族学生的族际交往状况[40],其所蕴含的加强人力资源、维护民族和谐等方面的意义尤为重要。

总而言之,良好的族际交往对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应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多个方面深化此类研究,以求进一步推进相关研究,与此同时,也应注意实际促进族际交往的活动,如民族高校通过举办“民族文化长廊”、“民族风情文化周”等活动,为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提供相互沟通与交流的平台,由此促进各族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41]。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因素民族
腹部胀气的饮食因素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四大因素致牛肉价小幅回落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