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情意行”视角下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内容及路径

2021-12-22江玲丽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意志理想信念共同体

江玲丽

(广西民族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自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提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相关成果不断涌现。相对而言,明确出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这一概念的成果相对较少,专门针对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成果更不多见。在现有成果中,学者们主要分析了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定义、意义、问题与路径。有学者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是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与建设的教育和实践[1]。大学阶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期,大学阶段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应以学习研究基本理论、提高理论素养为主,以学生自主学习研究为主[2]。但在现有高校教育体系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尚未被完整纳入“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中[3]。因此,高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要充分认识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性[4],推动二者渗透融通[5]。由此可见,实现教育内容、教育路径等方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融通,是落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重要方式。

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道德品质的组成部分。知情意行是道德品质的构成要素与发展维度,在实际中被广泛运用于个体身心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等多种研究领域。已经有学者从这一视角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研究。有的以认知、情感、意志三方面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考察维度,编制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6],有的从认知、情感和意动视角出发,构建了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层次[7]。同时,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与知情意行视角紧密契合。在教育过程上,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就是主体自身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要素矛盾运动的过程。在构成要素上,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情感、意志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实践行为,共同构成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表现形式。因此,本文尝试用知情意行的视角分析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内容及路径,以期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与高校立德树人实践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一、“知情意行”视角下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逻辑关系

作为新时代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与知情意行视角紧密契合。在发展过程上,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过程就是大学生自身知、情、意、行四要素矛盾运动、形成与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过程。在构成要素上,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情感、意志及实践行为,共同构成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表现形式。因此,用知情意行视角分析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具有适切性。同时,知情意行四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为其分析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提供了可行性。

(一)获得理论认知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逻辑起点

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正确认知与理解是大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信念形成的理性基础,也是构建大学生集体记忆的基础。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观与他们的国家观、民族观、政治观、文化观联系紧密,只有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形成过程、发展规律等方面具有正确认知,并不断纠正错误认知、深化正确认知,才能正确解读、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积累了一定量的正确认知后,才有可能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责任意志,并最终实现心理内化向行动外化的转变。

(二)培养正向情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关键所在

情感基于认知产生,是意志形成和发展的“催化剂”。在情感层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表现为主体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热爱、自豪等积极情绪体验。这种积极情绪有利于帮助大学生自觉抵制、消解反动势力负面言论带来的消极影响,引导大学生将个人奋斗目标与国家梦、民族梦紧密结合,不断提升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崇敬感、归属感,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砥砺大学生自我实现、报效家国的坚定意志。

(三)砥砺坚定意志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内生动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培养的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实现民族复兴不可能一蹴而就,其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要求大学生意志坚定。坚定意志是正确认知与正向情感的内在升华,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到自己与民族、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对民族和国家满怀热情,才能产生坚定的理想信念与意志,自觉投身实现中国梦的时代大任之中。

(四)投身实践行动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必然要求

认知、情感与意志等内在心理最终都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得以外化,实践是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落脚点,完成实践过程才能使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真正实现知行统一。在实践过程中,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经受实践的检验,在此过程中不断丰富内涵、与时俱进,从而得到发展与深化。

二、“知情意行”视角下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具体内容

从“知情意行”视角出发,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至少应包括理论认知、情感熏陶、意志培育和实践行动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习近平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认知起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出发,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认知起点。一方面,基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习近平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论述高度概括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根基与内生动力。各民族共拓辽阔疆域、共书悠久历史、共创造灿烂文化、共育伟大精神,这四个方面是各民族共创中华的表现,也是中华民族一体凝聚的基本条件与力量源泉。辽阔疆域和悠久历史为各民族凝聚成“一体”提供了时空条件,兼容并蓄的文化基因与顽强拼搏的伟大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四个共同”涵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物质条件与情感基础,提升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高度。

另一方面,通过正确认识“一”与“多”的关系,习近平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包容性与发展性。中华民族与各民族是“一”与“多”的关系。因为一体凝聚着多元,中华民族共同体对内部各民族兼收并蓄,不断强化多元的向心力、凝聚力,坚持“一体”这一主线和方向是多元共同发展的前提。多元丰富了一体,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多元的共同发展为一体的发展注入活力。多元一体的辩证关系丰富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内涵,拓宽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广度。

总之,习近平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指明了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政治方向,引出了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情感要求,使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落实“情”“意”“行”等环节成为了可能。

(二)“五个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情感支撑

从心理学来看,认同是主体确认自身身份的依据,包含了对所属群体的归属、对“非我族类”的疏离等情感。情感认同是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重要机制[8]。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提供了情感支撑。

“五个认同”的起始是情感性认同[9]。首先,“对伟大祖国的认同”这一表述,就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从词义来看,“祖”意为对父辈以上先人或创始者的尊称,或指事物的本源;“国”本义指疆域、地域。所以“祖国”即“祖先所在的地域”,这就体现了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包含了人们对现实与想象中的血缘、地缘、文化共同体的认可与传承。同时,对伟大祖国的认同不仅包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宏观视角,也包含“家国一体”的具体实践。对家庭的热爱与依恋是对祖国深切感情的基础,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则是守护小家情感的升华。认同中的情感因素使多元主体产生了从个体到群体、从小家到大国的共鸣,可以激励各族大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为实现中国梦凝心聚力。

其次,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根基性认同沉淀着多元族群互动交融的情感依赖并最终导向共同情感的心理共通[10]。尽管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曾存在矛盾与战乱,但是和平友爱的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必然、是各族儿女共同的选择。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实质上就是对“各民族共创中华”这一史实的认同,就是对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这一现实的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核心内容是指塑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过程[11]。因此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纽带的必然要求。

最后,对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石,凝聚着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与历史情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迎来独立解放与繁荣富强,为实现中国梦奋勇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发展布局与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各领域的高质量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真切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以实际行动进一步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五个认同”以国家为首,指向中华民族,以文化凝聚,以执政党及其基本纲领衔接,最终落脚于国家繁荣、民族复兴,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五个认同”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意旨,能为铸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源源不断的情感支持,在“知”与“意”之间起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三)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意志动力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奋斗目标,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彰显了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与砥砺意志、个体发展的内在关联,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提供了意志动力来源。

在内涵本质上,中国梦的理想信念与意志动力相辅相成。中国梦的理想追求与意志都是精神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梦是一种体现了正确价值选择的理想信念,是国家、民族的利益高度统一,因而能成为调动全国各族人民主观能动性的精神动力。同样,意志作为主体精神动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推动性,能为实践主体提供相对稳定、长久的内驱力。因此,精神动力的发挥离不开主体的意志努力。坚定的意志反过来又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

在价值取向上,中国梦理念结合了国家、民族的“大梦”与个人的“小梦”,体现了共同理想对个人价值的关照。个人梦和中国梦相辅相成,使个人的理想信念与中国梦的紧密结合成为可能。一方面,大学生个人成长与理想实现离不开中国梦的支撑。国家的兴旺发达与民族的繁荣发展,能为大学生个人理想的实现提供更宽广的舞台。另一方面,大学生个人理想的实现是中国梦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理想是中国梦在个体信念中的反映,个人为实现梦想而努力、奋斗,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当个人梦不断实现、积少成多,就可促使质变发生,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梦”以人民群众为明确的实践主体,其继承性、科学性、前瞻性与可实现性使中国梦达成了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辩证统一,可以鼓舞大学生坚定意志,将家国情、民族情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行动,是化“情”为“行”的催化剂。

(四)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行动指南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促使中华民族由“自觉”走向“自在”,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共同体。从内在逻辑来看,交往交流交融呈层次递进的关系。民族交往是不同民族之间基于共同需要建立互动关系的基本过程,民族之间开始交往才有进一步加深了解与互动的可能,因此交往是交流交融的基础。民族交往不可避免地导致文化交流,民族交流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涵化提供了条件[12]。不同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增强了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彼此间的思想感情也日益深厚,为民族交融奠定了基础。民族交融体现了民族交流交往的应然要求,是民族关系的升华。民族交融并非民族同化,而是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各民族的共同因素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铸牢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旨归,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提供了实践方向。大学生践行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质,就是要求大学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开展民族团结实践。高校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阵地,“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是民族团结教育实践的重要创新[13]。“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描绘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大学生在空间居住、学习生活、合作互动、文化娱乐等方面一种交往交流的应然状态,在这种理想状态下,大学生们在承认和包容彼此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通过良性互动发掘彼此之间在价值观念、情感共鸣等方面的和谐统一,进而形成生活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合作共同体、娱乐共同体,从而在生活实践中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和谐共生的社会氛围。

三、“知情意行”视角下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实践路径

推进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既要综合考虑“知情意行”之间的整体逻辑性,确保“以理晓之、以情动之、以恒持之、以行导之”的整体协同、融通互动;又要找准着力点、根植高校实际与大学生身心发展实际,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落到实处。

(一)致知:推动民族理论与政策教育普及化

以新时代的民族理论政策指导民族交往交流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培养时代新人的新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是新时代民族理论与政策的重要组成,广泛开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普及民族理论与政策知识,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需求。

首先,要正确认识民族理论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意义。高校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关于“开设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的要求,并将此课程纳入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体系。其次,要建立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教育内容体系。高校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习近平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论述融入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中,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民族理论,论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概念,深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新成果的认知;结合中国的民族情况,强调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与各民族共创中华的历史事实;结合我国的民族政策,剖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深刻内涵。最后,要加快民族理论与政策教育发展。高校要培养专业素养过硬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教师队伍,打造高质量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教学团队,为民族理论与政策教育的普及化开发线上教育资源,加强民族理论与政策教育教学研究,促进民族理论与政策教育的普及化与现代化发展,夯实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基石。

(二)怡情:推动“五个认同”教育情境化

情境化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在属性与基本要求。通过设置情境,厚植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正向情感,是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由“知”生“情”的重要途径。

在教育场域上,要通过营造健康向上的高校校园文化场域,有效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朝积极方向发展。一方面,校园建筑、景观设计等物化形态的文化,如校史馆、档案馆、艺术馆、宣传栏、学生活动中心等场所,都是宣传“五个认同”深刻内涵、丰富“五个认同”教育人文底蕴的宝贵资源。另一方面,包含报效祖国、民族团结等主题的校训校规、校园理念设计等隐性精神资源都能在无形中起渗透性、感染性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认同观念。

在教育途径上,一方面要强化“五个认同”教育的互动性。要打破传统课堂“一言堂”的旧貌,变教师单向灌输为师生双向互动,凸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教师要强化教育语言的时代性与感染性,将“五个认同”中的学理性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以社会现实情境引发大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情感共鸣,打破思想教育与大学生的隔阂感、距离感,使大学生从理性的思维碰撞中获得情感体验并在多元的价值取向中保持正确思想观念。另一方面要强化“五个认同”教育的关怀性。以现实的人的现实境遇为关注点,是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亲和力的核心任务[14]。学生资助是教育人文关怀的直接体现,高校要积极响应国家“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号召,重视物质资助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建立健全资助管理机制,协同推进学生资助与立德树人工作,将助学帮扶作为深化大学生“五个认同”情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三)坚意: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

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任务在于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从而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认知目标、情感目标与实践目标的联结。要构建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机制,可以从强化内部自我建构与外部保障机制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构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制度性保障措施。形成理想信念并非朝夕之事,因此要以制度为保障,融通课内课外教育渠道,保障理想信念教育体系的长效性、全面性。高校既要将中国梦思想内涵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全过程,又要以理想信念为主题构建大学生的定期课外实践制度,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通过展馆参观、实地调研等形式了解革命先烈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展现的不屈意志,体会新时代各族人民为脱贫攻坚、创新发展付出的不懈努力,使大学生真切感受到个人梦与中国梦的紧密联系,感受到目标明确与意志坚定对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以文化自信作为促进大学生理想信念自我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根源所在,更是大学生砥砺理想信念的精神动力来源。因此,高校要将中华优秀文化与理想信念教育紧密结合,引导大学生坚定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追求,自觉拓宽文化视野,立足中华优秀文化,端正文化立场、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对外来文化秉持理性、开放的心态,既不盲目崇拜又不一味拒绝,加强文化交流互鉴。从而使大学生以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牢记使命,继而产生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内驱动力,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精神引领,立为民服务、为国奉献之志,在为中国梦不懈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人生理想。

(四)笃行:促进民族团结教育生活化

“笃行”作为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落脚点,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实效的阶段。“行”之重点在于“笃”,即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促进民族团结是践行交往交流交融的必然诉求。因此,促进大学生自觉在生活中践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包容多元的前提下维护“一体”,是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宗旨。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生活化就是基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积极开发利用学校社区资源,打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日常生活格局与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模式。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打造共居环境。在环境上,学校可从打造和谐的物理空间、人际空间着手,在统筹学生生源地、民族成分等因素的前提下,高校可混合编班编寝,为各族大学生提供交往交流的物理空间基础;通过开展寝室文化活动等途径打破寝室、专业、年级界限,积极创造各族大学生交往交流的人际空间,引导各族大学生通过良性互动增进彼此的了解与尊重。二是构建共学、共事平台。鼓励大学生自主建立各类文化社团、学习小组等平台,引导各族大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参与平台活动,在平台中实现共同学习、共同管理、共同成长。三是丰富共乐的途径与内涵。高校要善于利用节庆节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鼓励各族学生在活动中展示民族风采,营造各族师生大联欢的愉悦氛围。同时要通过“三下乡”“送温暖”等社会实践形式,鼓励各族大学生走出校园,将“乐”传递到社会中去,使大学生真正理解“共乐”的深刻内涵。总之,高校应促进民族团结教育源于生活、贴近生活,使大学生在日常中体会到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从而强化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自觉性。

猜你喜欢

意志理想信念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爱的共同体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About the bug of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观点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