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国主义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影响因素及路径

2021-12-22杨国蕊廖怀高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专业课爱国爱国主义

杨国蕊 徐 菲 廖怀高

(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强调“要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必须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爱国者,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一、概念阐释与文献考察

1.概念阐释

在我国,“爱国”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时期,《战国策·西周策》中“今秦虎狼之国也,兼有吞周之意……周君岂能无爱国哉?”[2]这是我国关于“爱国”的最早记载。“爱国”是指公民个人超越阶级、政党、民族、国家对祖国热爱的现象本身,包括感情、思想、言论和行为等事实,是一个比较微观和具体的概念,往往出现在更加普通、平实、接地气的语境中。“爱国”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公民应有的道德情操,表现为个人对祖国的诚挚热爱和深厚情感,是人们对家园、民族和文化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综合统一。

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精神”,在理论性、系统性、完整性、思想性上都比“爱国”要更为完善和系统, 既是人们爱国情感的直接表达,也是平衡个人与祖国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目前学术界对“爱国主义精神”内涵的研究成果侧重探讨爱国主义所具备的新时代特点,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认为“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在多元主体的社交活动中,以符号、情感和行为三种核心表现形式来传递和表达爱国情感的一种成体系的、深入的、科学的思想和理念,对爱国行为具有正面指引和推动作用,是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社会意识形态。“爱国主义精神”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范畴,在社会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时代主题和内容。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的主题突出表现为心怀天下、救亡图存、抵御外侵。改革开放以来受全球化影响,“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为爱国爱家、改革创新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文化。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逐渐扩展,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维护民族国家独立和民族文化独特成为主要内容。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不懈追求,着力扎紧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厚植家国情怀,培育精神家园。2.爱国主义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文献述评国内外学者关于爱国主义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爱国主义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具有学科优势。专业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结合课程发展历史、专业特点,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素材,能激励学生发奋图强;[3]学生与专业课老师的联系紧密,能够真正做到言传身教;[4]专业课在大学课程中所占课时比例大,能长期不间断润物细无声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5]二是爱国主义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形式。专业课教师根据革命先烈或改革先锋的事例设计全真情景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爱国爱家情怀;[6]结合时事热点事件向学生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7]要求学生每日演唱宣誓和效忠国旗的歌曲,[8]选取最能增强学生爱国主义信念的专业教科书。[9]三是爱国主义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采取灌输式教法的较多,学生被动接受,[10][11]导致爱国主义教育和专业课教学呈现“两张皮”的现象;[12]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不强,[13]教学中未能正确引导学生爱国,出现盲目忠诚的现象。[14]

通过上述文献梳理发现,国内外在爱国主义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学科优势、形式及存在问题议题方面,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存在一些缺憾,未全面分析爱国主义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影响因素。本文以教师专业课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深入调研爱国主义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挑战基础上,以“中外新闻传播史”课为例,有针对性地提出融入路径,以更好提升爱国主义精神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有效性。

二、爱国主义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挑战

本文在探究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2020年寒假期间利用周围熟知朋友人脉,选取山西农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师范大学、沈阳城市学院、湖北文理学院和内蒙古农业大学共6所涵盖211大学、一本院校、普通二本院校以及三本院校的大学生进行线上问卷调研。本次问卷选择题内容涉及如下:

(a)性别、专业类别、年级

(b)大学生在专业课上是否接受过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以及是否对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感兴趣?

(c)对专业课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感兴趣的原因有哪些?

选项:①老师教学感染力强②能丰富自己的知识③自身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d)对专业课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感兴趣的原因有哪些?

选项:①课程负担过重,要专心复习专业课②不用考试,没必要听③身边人都不听,随大流④认为玩手机、看综艺追剧更有趣

(e)当前爱国主义精神融入专业课教学存在哪些问题与不足

选项:①内容更新不及时②教学手段较为单一③教学内容趣味性不强④专业课教师自身爱国主义教育意识不强⑤活动过于形式化

(f)目前所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有哪些?

选项:理论书本教学;校园文化宣传;新媒体教学;学校组织观看爱国影片、阅兵等重大仪式;外出参观红色基地

(g)目前爱国主义精神融入专业课教学效果如何?

选项:①很强,能够很好指导大学生爱国行为②较强,能够较大程度的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③一般,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行为影响较小④较差,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h)社会不良思潮对我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有哪些?

选项:①煽动人民群众反对改革开放,破坏国家团结稳定②拉低我国经济增长,破坏国家形象③歪曲历史,侮辱历史④影响高校大学生三观的塑造,导致大学生爱国思想狭隘化

问卷采取不记名方式,每个学校实际发放100份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439份,有效回收率是73.17%。根据调研数据,38%的学生认为爱国主义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效果明显,能很好地引导大学生爱国行为;43%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较好,能够较大程度提高大学生爱国热情;15%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一般,对大学生爱国行为影响不大;4%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较差,不能很好发挥作用。尽管大多数大学生认为爱国主义精神融入专业课能拓展知识、激发爱国情怀,但仍有部分同学表示效果不佳。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筛选认为教学效果一般的大学生66人和教学效果较差的大学生17人进行访谈,发现爱国主义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挑战如下:

1.爱国主义内涵日益丰富发展对专业课教师把握精神实质提出的挑战

访谈中约有43人(占比52%)认为专业课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更新慢,没有与社会变迁和当下形势政策相接轨,教学内容无吸引力。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新变化和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爱国主义的“国”与过去相比,不再是落后就要挨打的贫穷中国,而是实力不断增强,赢得世界瞩目,国际地位日益重要的中国。爱国主义的“爱”之形式,除了具有“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英雄气骨外,在和平环境今天,“爱”更重要的是奋斗,用伟大梦想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爱国主义的“主义”与过去相比也更为丰富、深刻。所谓“主义”指有完整社会运动和体制支撑的政治理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最新成果,以其鲜明的理论品格和强大精神内涵,对传统家国情怀实现创新性发展。爱国主义精神内涵日益丰富,专业课教师教学内容应跟上时代潮流,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主流话语形态感染力,达到较好教育效果。

2.信息传播途径多元化对课程思政的挑战

在传统爱国主义教育中,教师占据主动权,利用自身知识优势成为教育的主导者和传播者,完成引导和传播爱国主义。随着信息传播途径多样化,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途径增加。根据调研数据,大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按照占比大小依次排序为:学校组织观看爱国影片、阅兵等重大仪式(73%)、新媒体(70%)、校园文化宣传(69%)、课堂理论教学(62%)、外出参观红色基地(40%)。其中观看爱国影片、阅兵仪式最受学生喜爱。高校学生能根据兴趣爱好、学习、生活和职业需求等,较快利用不同传播媒介接触前沿信息,师生关系由原来教师主导慢慢转化为师生合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施教与受教结构的重新塑造以及思维方式改变,使传统爱国主义教学方式和思维路径面临巨大挑战,信息多元化传播成为影响爱国主义精神融入专业课教学的重要影响因子之一。

3.不良社会思潮歪曲大众价值观的挑战

访谈中有54人(占比65%)认为社会思潮对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存在消极影响。高校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度和探索度较高,容易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当前影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不良社会思潮主要有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与泛娱乐主义等。民族主义主打“民族”,抹去国家和政府的概念。民粹主义假意强调群众价值,对人民群众从整体上事实上实施操控,二者皆“披着爱国、为民请命的外衣,行分裂祖国、毁国家发展和长治久安之实”,煽动人民群众反对改革开放,破坏国家团结稳定,影响国家形象。历史虚无主义恶意虚构历史或歪曲历史、编造谣言、颠倒是非,意图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否定历史发展。泛娱乐主义则是为了娱乐大众,让本不该娱乐的事件娱乐化,忽略事实真相,制造低俗文化,混淆是非曲直,以搏人眼球、歪曲大众价值观。[15]高校学生心理发育不成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尚未稳固,缺乏分析和判断能力,极容易被外界环境影响,导致爱国思想狭隘化。即便专业课教师花费不少时间组织爱国主义教育,但是由于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其成效难尽人意。

4.专业课教师践行意识的挑战

访谈中有22人(占比27%)认为专业课教师存在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意识不强的问题。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课教师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并未形成常态,依然有不少教师对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方法存在种种误解,比如:有的老师认为科技类课程内容太多,没有时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的老师在教学初期会涉及爱国主义内容,但并不深入、持续,难以做到水乳交融;也有的教师没有在第一时间将最新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传递给学生,及时与学生沟通,增强爱国主义精神融入专业课程的实效性;还有的教师没有掌握思想政治教学技能,没有充分利用教学素材,使得教育效果不明显。[16]专业课教师在学生学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立德树人的意识,以及践行的认真度会对爱国主义精神传递产生影响。

三、爱国主义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

中国是历史文化大国,具有悠久爱国历史和深厚爱国文化,高校专业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具有立德树人功能。爱国主义精神融入课程思政不仅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而是要将所传授的理论内化为学生文化自信、爱国爱家道德品质以及为人民服务的社会责任感。结合爱国主义精神融入专业课教学的影响因素,以“中外新闻传播史”课为例,确立知识传授、立德树人为目标的教学理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主体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构建“中外新闻传播史”课程思政路径。

1.深挖厚掘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素材

高校开展“中外新闻传播史”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并提高学生传媒专业能力及综合素养。在教学内容选择上,高校专业课教师应把热爱党、热爱祖国和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立场,利用新闻传播丰富资源,挖掘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传授理论知识中自然而然地融入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新闻职业观。“中外新闻传播史”拥有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专业课教师在深挖教学资源的同时,还需赋予爱国主义精神鲜活时代感,如:2019年末抗击肺炎疫情中,爱国主义集中体现为14亿中国人众志成城、团结一致抗击疫情的意志和力量,这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光辉旗帜,也是指引我们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核心力量,更是抗击和战胜疫情的力量源泉和重要支撑。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最新时事热点讲好中国故事,潜移默化将爱国主义精神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实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17]

2.创新教学模式

“中外新闻传播史”理论性强,史实记载多,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重点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学设计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模块。教学手段主要采用教师讲授、课后作业内化吸收、小组讨论、线上线下互动和课外实践等。课前教师设置议题,组织学生讨论,评定方案。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实际教学情况,灵活控制讲解时间与学生讨论时间,不必按照1:1原则划分,可以适当增加学生研讨时间,设置理论研讨和案例研讨。理论研讨解决学生理解困惑,增加理论深度;案例研讨强化学生对传播史理论的应用,师生共同剖析、归纳和总结案例材料所蕴含的爱国育人价值,以此传递爱国情。

课后主要通过大数据舆情监测与分析、视频剪辑、H5在线制作、新闻评论与写作等方式组织教学,掌握新闻写作方法,培养新闻素养,感悟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还能依托极具吸引力的课程思政教学网站,利用网络资源共享性,创设课外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专题专栏,把大学生的被动教育转变为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爱国主义教育氛围。

3.建设好专业课教师队伍

爱国主义精神融入“中外新闻传播史”要取得较好成效,首先,专业课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态度,自觉强化爱国意识。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其次,培育专业课教师爱国主义理论涵养,增强育德能力。学校与二级学院要对专业课教师开展富有针对性、示范性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形成集体备课制度,实现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转换。专业课教师要将科研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应用于教学工作,把“中外新闻传播史”课程打造成专业知识与爱国主义精神协同并进的“同心圆”课程。最后,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建立伙伴式合作关系,形成育德合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参与“中外新闻传播史”课程思政整体规划,建立合作研讨模式,通过定期研讨和项目合作等方式对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的教学设计、工作难点与重点交流沟通,增强“中外新闻传播史”教学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4.重视专业课教学立德树人核心作用

高校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学校课程体系构建上,爱国主义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应贯彻始终。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学生成绩评价应注重过程而非结果,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是评价学生合格的唯一准则,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爱国情怀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成长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因此“中外新闻传播史”课程思政强调对学生过程性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课程价值认知、新闻传播理论应用能力及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评价形式有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考评三种,使爱国主义精神贯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始末。

爱国主义精神融入“中外新闻传播史”课,是课程思政深入专业课教学的印证与实践,体现了教育三要素,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不可分割性。“中外新闻传播史”是新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专业课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应转变教学思维,提升爱国主义意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建立合作育人模式,形成合力效应,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方面融入爱国主义元素,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具体路径框架如图1所示。专业课教师在传授新闻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引导学生爱祖国、爱人民,有担当,做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新闻传播人才。

四、结语

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下,推动“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是必然趋势,课程思政是开发高校所有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功能的重要举措,而专业课教师则是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主体。本研究表明,专业课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环节的设计和改革是推动爱国主义精神融入“中外新闻传播史”课的有效路径,也是高校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实践。

猜你喜欢

专业课爱国爱国主义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饲料专业课教学策略——评《饲料学》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微信在中职汽修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