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与“同课同构”双轨并行优化教材实践
2021-12-21葛春华
葛春华
“同课同构”与“同课异构”双轨并行是我校新型校本教研方式,是在统编教材全面铺开的关键时期,为让全体教师快速成长、适应新教材,缩短“艰难行走期”而提出的教研方式。它以“学练为重青蓝工程教学竞赛”为载体,针对优化特色、有代表的教学内容,写出成熟、有效的教学设计方案;从理论上提升教师们的教育教学理念,把“教书匠”转成“研究型”老师,快速有效地让全体教师通过“优势互补”准确把握教材,有效践行教材,实现统编教材的价值与意义。
“同课同构”与“同课异构”早就存在于我校教研活动中,这次课题研究所不同的是以前主要针对于“课”,然而在慢慢的实践中发现:“同课同构”与“同课异构”双轨并行,在新教材全面推行、实践的大背景下,不但能让教师更好地解读教材、使用教材,还能激发教师以主人翁意识参与教研。广大教师将教研由任务变为需求,由量变到质变,变被动为主动,使教研做到:研之有用,研之有得,研之有效。研讨时,各年级组教师师徒重组,进行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小组内“同课同构”,骨干教师与学科教师大组间“同课异构”,给大家提供很好的研究平台,建立一个民主、开放、科学的教研机制,不仅从整体上提高教师专业水平,还让教师很快适应新教材“双线组元”的编排特点,更快、更集中地解读好教材,实践好教材。
一、在理论学习中形成新型理念
通过上网查询资料、学习专著、阅读教育教学类刊物,更深入地了解统编教材的特点,掌握准确的教育教学方向,教师能够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认真研读李竹平老师的《统编版教材“打开方式”的思考》,温儒敏老师的《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兴趣观研究》,吴越《温儒敏语文教育那些朴素的道理》,王敏勤老师的《“同课异构”教学反思例谈》……这一系列的理论学习,为当前的课题研究打下坚实基础,为课题的有效进行指明方向。同时,让老师更深刻地理解“同构”需要智慧,它不是一种刻意而为的形式,不能为了同构而同构;“异构”则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同课异构”与“同课同构”双轨并行才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同构求异、异构比优,不仅能够从理论层面上引导教师对教学不断改进,更深入地进行教学教研活动,从研究课题的产生背景、科学依据、实践价值等全方面地把握研究方向、研究方法与策略,进而促使课题研究更高效地开展;同时,“同课同构”与“同课异构”还能够真正实现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在“同课同构”中正确把握教材
围绕学校“学练为重青蓝工程教学竞赛”活动,参与课题研究的各组教师针对共同教学课题,进行集体备课,形成第一份“同构”教学设计,以第一次共构课堂为基础,第二次在第一次基础上进行,还有第三次、第四次的共构课堂。其中第一次由骨干教师执教,后三次则是以抽签的形式延续。如此,则使得每人都有可能会进行教学实践,也就更大限度地激发和激活了每一位教师的主人公意识,促进了他们潛能的发挥,使得他们在备课时更用心,在听课时更会积极主动地吸收课堂上呈现的教学智慧、教学精华,也就使得自己的课堂教学更有智慧和高效。在“同课同构”中,教师将教研与自己的教学实际有效联系起来,不再是为了教研而教研,更不会出现“身在心不在”的情况,真正体现了教研的意义。
例如,教学五年级《鸟的天堂》,就如何正确把握、处理“老教材新教法”这一问题,通过组内“同课同构”,一次次有新发现、新疑惑、新突破。第一次共构生疑:从学生的朗读中,能不能体现出榕树的美及作者对榕树的爱?策略:教学围绕作者抓住描写榕树这一景物形象的什么特点写?并把突出特点的词句重音朗读。如“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突出表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榕树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大”,因此这句话应该重读,其中的“不可计数”又是一个画龙点睛突出榕树之大的词,因此在这一句中,它应该是强调中的强调,重音中的重音。“不可计数”说明多,说明榕树的视觉范围很大,不是一下能赏完看清的,因此把它读慢一些。引导学生用舒缓的节奏、恬静的语气读出来。让远望、近看榕树所呈现的样子大致呈现于脑海,浮现于眼前,朗读就有了画面感。
后来第二、三、四次的同构,同样在不断质疑、应对策略下进行,最终得出:要立足文本,确定朗读基调,朗读切不可按图索骥,拘泥于使用某种固定的语气和句调,有基调,但也要有高低、快慢、轻重等声音形式的变化,与文字同步,与作者同频共振,凸显学生对文本意义个性化的合理构建。
三、在“同课异构”中实践特色教材
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总体特色: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阅读教学实施“三位一体”,区分不同课型;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针对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这一特色教学内容,“异构”的借鉴、吸收,更能将教材用得精准、高效。
例如,六年级《鲁滨逊漂流记》阅读交流课,就“如何让阅读交流在真正意义上发生?”教师们各显神通,精益求精。为避免阅读交流流于形式,而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分享并未发生,我们一次次设计,一遍遍试教,一番番修改,期间暴露出各种问题:课堂呈现一片热闹气氛:小组汇报、情境表演、小组投票等等,可实际上,总是那些熟悉的身影在闪烁,这样个别代表的交流又有何意义呢?真正的阅读交流,不仅是对故事内容进行交流,更应有对故事内在蕴含道理的分享。通过分析我们得到启示:文本价值缺失!教师只有设计富有启迪、有层次的问题,才能将学生引向思维的核心。之后的“异构”紧扣“依托具体的情节谈自己的理解,概括出鲁滨逊的精神品质”这根主线,教学直指“人物”这一关键要素。在教师们精心设计的不同话题下,学生各抒己见,精彩纷呈,“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形象”跃然课堂。
四、“同构”“异构”双轨并行践行统编教材
教材是学习的工具,课堂是学习的场所。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要解决教材与学生的矛盾,激励学生进行多元体验和多元理解,引导学生尊重文本主旨,追求共同见解,正确处理一元标准与多元解释、个性解读与文本原旨、独特认识与共性认识、多元文化与普遍价值的关系。
统编版语文教材已经全面使用、铺开,但现在部分教师还一时难以适应,尤其是农村、县区级的教师,他们在教学改革实践方面根本跟不上大城市的教学步伐,再加上教师个人素质的不均衡,解读教材和实践新教材对相当一部分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同构”“异构”双轨并行的教研模式,则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部分教师所面临的困难。通过这一课题研讨活动,在活动開展过程中就夯实了校本教研、丰富了教师理论,使得教师善研、善教、善思、善说、善写,最终让广大教师对使用新教材游刃有余。
例如,教学五年级《猎人海力布》一课,就“如何凸显民间故事的特点?引导学生能巧用添油加醋这一方法创造性复述故事,深刻感受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救人的英雄品质”这一难点问题。借助“同构”“异构”双线并行进行教学研究,研课+课外阅读+反思,一番番重新设计,大胆尝试、“放胆想”“放胆做”,设计制作新的教学策略,并先内部说课谈论,后整体实践反思,最终形成高效课堂,使得新教材的特质和潜能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又如,四年级根据教材进行的“1+X”阅读课《明贬实褒,爱你不明说》,科研研究组内骨干教师和学科教师强强联手,共同设计教学策略,可第一次试教下来,教学效果并不明显。经精英们反复讨论,最后得到一致结论:这节课主要是老师太过面面俱到,使得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机会,学生缺失了自主,自然课堂反响不好。所以大家决定重新备课,后又经多番试教,多次研讨,教学目标愈来愈明确,环节愈来愈清晰。最终确定将重难点定为:品读中体会动物名篇中共同的表达方式——明贬实褒。通过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体会作家对动物的喜爱。
五、“同构”“异构”的实践意义
“同构”“异构”教研活动是一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分享、交流、提升的教学研究模式,借助“同构”“异构”可以更好地比较不同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方法,比较不同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帮助教师更好地彰显出教学艺术的魅力,形成教师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
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在“同构”“异构”的研究活动中,教师不仅能够自我反思,还能够及时将自己的问题与优秀教师的解决方法进行比较研究,使得自己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学习进步。“同构”“异构”教研活动给了教师更高效的学习过程,使得教师们在“融合”“碰撞”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同时形成对教材、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等更独到和具有创造性的见解,自然也就使得教师得以更快更好地成长进步,使得新教材的使用更科学高效。
“同构”“异构”的教研形式给每一位教师提供了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也就使得他们有更多的压力和动力来积极学习;同时,“同构”“异构”教研活动集众位教师的智慧于一体,不仅新教师会收获众多,亦使得每一位教师能够接受更全面、更新颖、更超前的理念,让老师们能够更敏锐地感受到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理论水平,亦推动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不断提高,为优化统编教材的实施提供了有效保障。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同课异构”与“同课同构”双线并行优化统编教材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PTYB13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