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意得言得法
2021-12-21李晓舟
李晓舟
习总书记指出:“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统编教材把“立德树人”作为教材编写的核心宗旨与教育方向,高度重视革命传统教育。据不完全统计,统编版一至六年级320篇课文中,革命题材类文本约占10.4%,达到36篇之多!鉴于此,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理所当然要充分使用好教材中弥足珍贵的红色经典资源,积极探寻红色足迹,深度传播红色故事,踊跃传承红色精神,扎扎实实引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实践中不忘初心,牢记新时期建设者的责任担当、新时代接班人的崇高使命。
鉴于此,笔者试以统编版高年段(五、六年级)红色经典文本为范例,初步探寻此类题材的价值意蕴,探索其基于课堂教学的实施路径,以求教于大家。
一、得意:感受人物形象,弘扬红色精神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和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分别是“爱国主义”“重温革命岁月”。第四单元语文要素分别从阅读储备和习作表达两个维度提出,即“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第二单元分别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两个单元精心选编了《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和《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等红色篇章。前三篇文本,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战争中人们的生存状态、精神品质,讴歌与赞美了以毛泽东主席、刘伯承元帅、方志敏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韧不拔、两袖清风、克己奉公、时时处处以革命大局为重的高尚情操;并能凭借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同时尝试运用这一系列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后四篇文本依次描摹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等几个特定的历史场景,在讲好四个红色革命故事的历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革命领袖、革命英烈的无限敬仰之情,培养崇高的革命理想信念,铸就为祖国、为人民无私奉献的革命情怀。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讲述了毛岸英同志壮烈牺牲于朝鲜战场,作为父亲的毛泽东听闻这个噩耗后忍受巨大的悲痛,毅然做出了不让爱子的遗骸运回国内而埋葬异国他乡的沉痛抉择,不仅展现了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的常人情感,而且体现了一位受万世敬仰的领袖所具备的伟人胸怀!
“甘为吾民喷热血,自持劲节守清贫。”《清贫》详细叙述了革命先烈方志敏同志被捕之后,国民党兵卒想方设法从其身上搜刮钱财,却一无所获的“趣事”。当时方志敏业已投身革命十多年,身处高位,却从不奢侈;经手巨款,却克己奉公,两袖清风。家中唯一的财产,也仅仅是多次缝缝补补的线袜和破旧的褂裤,自己眼中的“传家宝”,敌方却“齿冷三天”,学生更能从中深切体悟到恪守“清贫”的的确确是共产党人卓尔不群的鲜明品质。
“红军不畏远征难,革命精神代代传。”作为一首充满大无畏革命乐观主义的诗篇,《七律长征》生动描述了红军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壮举,激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面对无数艰难险阻,展示出英勇顽强、坚韧不拔的豪迈气概和不惧牺牲的伟大精神!
“微弱灯光引前路,壮烈牺牲为后人。”《灯光》一课以“灯光”为贯穿全文的主轴,叙述了作者漫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由广场上的璀璨灯光不禁回忆起一桩铭记在心的往事,刻画了战斗英雄郝副营長的崇高形象,热情讴歌了革命烈士的献身精神,表明了当下的生活来之不易,要且行且珍惜。
讲好红色经典,深刻体悟以毛主席、方志敏、郝副营长为代表的革命领袖、革命先贤的红色形象,在得红色文本之意的同时,更能深入弘扬好红色精神!
二、得言:探寻表达秘密,传承红色基因
在充分领悟单元文本主体内容、深刻感悟革命英雄形象品质,得其意之时,更要让学生“言意兼得”,使红色经典阅读“得意不忘言”。“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大文豪歌德的话或许给我们诸多启示:更指向“得言”,更强调“探寻表达秘密”,更关切“破解语言密码”。
“英勇铁血五壮士,忠魂丹心谱华章。”《狼牙山五壮士》中有大量的人物描写,要求能够结合重点词句来感受五壮士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如文中“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这段语言文字需要点拨学生悉心咀嚼,精心品悟几个关键词,“斩钉截铁”有力地突出了班长马宝玉的坚定态度,饱含着五壮士高昂的斗志。一个“走”字,掷地有声,铿锵有力,凸显了班长毫不犹豫、临危不惧的坚决态度。“热血沸腾”表明战士们的想法和班长是高度一致的,五壮士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豪迈气概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在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与彰显。又如“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这一连串的动词传神地再现了马宝玉沉着冷静、井然有序地指挥战斗的场景以及对日寇无比的憎恨,表现了他机智勇敢、坚强不屈的崇高精神。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七律长征》的这两句承接首联中的“万水”,其中的一“暖”一“寒”,恰恰形成鲜明的对比,构成强烈的反差,紧扣这两个字,我们不难领会到红军当年“巧渡金沙江”时激动喜悦、欣喜万分的内心世界,“飞夺泸定桥”时九死一生、摄人心魄的惊险悲壮。
“咬定语言不放松,立根原在表达中。”学生如能更好地凭借红色经典,立足语言土壤,细细品味字里行间潜滋暗长的内涵意蕴,就能进一步探寻表达秘密,破解语言密码,向言语智慧更深处漫溯,让文本表达形式不再是个秘密,得其意更得其言,言意兼得,让“言意和谐共生”真正实现!
三、得法:迁移运用写法,传播红色故事
阅读课要想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地读,在读中了解、知晓文本的主要内容(得意),在读中感受、体悟遣词造句的准确传神,日积月累语言(得言)之外,尚需要在读中发现表达规律,习得表达方法(得法)。
“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作为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着眼于指引学生凭借细节描写,走进人物内心,感知文章表达技法,初步领悟描写方法,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以致用。
“微微一笑展军魂,意志如铁震世人。”《军神》一课蕴藏着诸多的细节描写。“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力一笑,说:‘我一直在數你的刀数。’”“试试看吧”“七十二刀”“刘伯承”……一系列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将刘伯承元帅如钢铁般意志的军神形象跃然纸上,同时文章还用较多的笔墨对次要人物沃克医生进行了聚焦式的刻画:“大声惊呼”“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借助对沃克医生定格式的语言、神态、动作与心理描写,将他的担心惊诧、无比钦佩和刘伯承微笑应答、笑谈刀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刘伯承忍受剧烈疼痛的超凡毅力与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烘托到了极致。在此,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顺理成章地呈现出来,也是学《军神》精髓习得的写法精妙:对刘伯承的描写是正面描写,对沃克医生的描写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是为了烘托军神的形象,这种写法称之为“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趁热打铁,学生借鉴此种写法,在教师创设的语言情境和言语表达支架中学以致用,将表达技法付诸笔端。
作为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打通文章理解与表达的“任督二脉”,有效实现由读至写的融合。对此,我们需要在关切“得意”“得言”“得法”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将思维视角锁定在单元文本中。
“典礼盛况史空前,隆重热烈显庄严。”《开国大典》是在学生初步感知《狼牙山五壮士》“第2自然段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写了每一位战士”的写作方法之后,进一步对单元表达要素的认知与铺陈,在“阅兵式”的场景描写中就大量使用了“点面结合”的表达技巧,即依次介绍“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等各个方队,这是“点”上聚焦;而后总述“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这是“面”上铺卷。这种有点有面、点面结合的陈述方式和写作方法,不仅让人感同身受到整个大典阅兵的庄严隆重,令人肃然起敬,更对各具特色、形态多姿的兵种方阵生成了深刻隽永的印象。最后,指引学生立足这一写法仿照借鉴,迁移描写自己曾经参与过的“拔河”或“大扫除”等众多场景,在“得意”的同时不忘“得言”“得法”,一举三得,何乐不为?
育人是一切教育的核心。探寻“感受人物形象,弘扬红色精神; 探寻表达秘密,传承红色基因;迁移运用写法,传播红色故事”的价值意蕴和实施路径,正是从红色经典文本教学的整体考量,占据育人高地,使得“得意”“得言”“得法”落到同一平面,共同作用于学生的语言滋养、思维涵养、精神润泽,推进“红色教学”走向“红色育人”,达成学生“语文之慧”与“素养之魂”比翼双飞、同频共振的尚美红色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