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稿费
2021-12-21
古人也有稿费,只不过和我们叫法不同,称作“润笔”。可见,写文谋生,古已有之。
“润笔”之说起源于《隋书·郑译传》:隋文帝要给大臣郑译恢复沛国公和上柱国的爵位,让内史李德林起草诏书。丞相高颎开玩笑说:“笔干了。”郑译回答:“我出任刺史,拄着拐杖回来,没得到一个钱,用什么给你润笔?”自此以后,“润笔”便成为文人墨客指代稿酬的专有名词。
历史上曾有一笔巨额稿费付给了“情书”。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失宠,贬居长门宫,心情郁郁。一日,她听说汉武帝喜欢司马相如所作的赋,就托一心腹之人携黄金求助于司马相如。司马相如挥毫泼墨,著名的《长门赋》就诞生了。汉武帝读了很感动,想起当初“金屋藏娇”的诺言,心意回转。百斤黄金仅买下一篇六百字的文章,但这笔生意绝对物超所值———爱是无价的。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書法家李邕。据《新唐书·李邕传》记载,李邕尤其擅长写碑志颂词,朝中的大臣、道观的道士、寺庙的僧人,都拿着绫罗绸缎跑到他家请他写文章,因此他家经常门庭若市。他所写的碑文绕院,满屋子都是绫罗,房梁上都是绸缎。时人曰:“卖文获财者,未如李邕也。”
唐代,以文字奇僻险奥而闻名天下的文学家皇甫湜,曾给宰相裴度作《福先寺碑》。裴度很器重皇甫湜,便派人送去很多车马、彩绸作为润笔费。而皇甫湜仍抱怨酬金太少,说:“碑文有三千字,每字应得三匹绢,你们算算,为什么只赏这么少?”裴度听到下人的转告之后,笑着说:“真是个不羁之才。”于是又派人送去了九千匹绢。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祝枝山,每当有人来求字,都会先问对方:“是见精神否?”“精神”指的就是银子。有银子便欣然捉笔,诚信交易,童叟无欺。清代郑板桥就明码标价:“大幅五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这润格交代得非常清楚。近代,章太炎给杜月笙写祝寿词,索洋三万;柳亚子则“不论中堂、立轴、屏条、横披、册页、扇面,每件港币百元,长卷另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