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材编选中的修改谈片

2021-12-21王应平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修改人民日报

王应平

摘 要 在最新版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上,选自《人民日报》上的文章共有4篇,分别是七年级下册的《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八年级上册的《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八年级下册的《安塞腰鼓》。这些文章在入选教材时均做了修改。本文以《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为例,对这些修改做了计量分类考察。总体来看,这些修改使文章更加严谨规范,文脉更为顺畅,但是少数修改仍有值得商榷之处。

关键词 《人民日报》;初中语文教材;修改

《人民日报》上的文章入选中学语文教材需要修改吗?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人民日报》上的文章做了哪些修改,修改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可否有商榷之处?本文以七年级下册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以下简称《说和做》)为例,对这一问题做出考察。

《说和做》一文选自《人民日报》1980年2月12日第8版,原文为《说与作——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以下简称《说与作》。臧克家借鉴古代史传散文的传统,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用文白夹杂的简练语言铺陈了闻一多言行片段中的闪光点。该文在入选初中语文教材时做了19处修改。①具体来说,这些修改可以分为以下七类:

一、根据汉字规范标准而做出的修改

2001年10月18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召开的研讨会上,分析了“象”“像”二字使用混乱的原因及表现,重新对二字的用法做出明确的界定,大会指出“象指自然界、人或物的形态、样子;像指用模仿、比照等方法制成的人或物的形象”。[1]遵此规定,《说与作》中的“象”改为“像”,原文“我们要准备象李先生一样”,“象”改为“像”。“做”和“作”的用法较为混乱,很多辞书对二词的释义界限不清,义项划分不统一。比如,《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做出规定:“做”有“从事某种工作或活动”[2]之意。“作”有“做某事;从事某种活动”[3]之意。二者的意思几乎是一样的。在1980年代的语境中,二者很多地方是通用的,或许这就是臧克家广泛使用“作”的原因吧。但二者还是有细微差别的,原文的标题是《说与作》,我们知道,“说”是说话,这是具体的言语表达,与之相对应的,也是较为具体的行动。“做”和“作”二者同是动词时,“比较抽象的意思用‘作’,比较具体的意思用‘做’”。[4]故教材中将“作”改为“做”更准确。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做”和“作”的体例在出版物上应该统一,“‘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旧贯”。[5]按此观点,《说与作》中的“作”更应该改为“做”了。

二、“洁化”性质的修改

《人民日报》上的原文《说与作》上有这样一句话:“‘红锡包’香烟,成为不离手的腻友,因它能为他思考问题助兴。”[6]在教材中此句被删去。众所周知,闻一多嗜好抽烟,他在诗歌《闻一多先生的书桌》中曾以戏谑的方式加以调侃,诸如“钢笔说烟灰闭塞了他的嘴”“毛笔讲火柴烧秃了他的须”等,而主人却“咬着烟斗咪咪的笑”,声称“秩序不在我的能力之内”。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得该文诙谐有趣,主人公闻一多借烟思考,疏于整理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上世纪20—30年代,闻一多抽雪茄,后来改为抽红锡包,据1949年5月22日《烟叶日报》的广告介绍,红锡包是当时“最盛行之香烟”,价格较为低廉。闻一多在1940年代抽红锡包香烟并无损他的形象,教材的编辑可能担心闻一多嗜好抽烟会的习惯对中学生的成长教育带来负面影响,故删去此句。这种方式的修改可称为“洁化”修改,编辑将潜在的不良后果删去,但显然此举有违史实。

三、关于数字使用的修改

此类修改在原文中只有3处,分别是将“在三十年代”改为“在30年代”;“一九三○到一九三二年”改为“1930年到1932年”;“一九三四年十月十二日”改为“1944年10月12日”。②简言之,即将中文数字改为阿拉伯数字。据最新版数字使用国家标准,此二种方式均符合要求。但数字使用国家标准也指出:“如果要突出简洁醒目的表达效果,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如果要突出庄重典雅的表达效果,应使用汉字数字。”[7]根据该规定,我们不难看出用阿拉伯数字更为合适,因为这些数字只是普通的编号,并无突出其庄重典雅之必要。

四、对错讹的修改

1944年10月12日,闻一多给臧克家写了一封信。《人民日报》上误写成1934年10月12日,時间整整隔了十年。闻一多的信中最后一行有“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一句,《人民日报》将“函寄”误植为“面寄”。闻一多在西南联大早期时做学问极为专注,潜心向古代典籍钻探,人们戏称他“何妨一下楼主人”,调侃中含着深深的关切。《人民日报》上的“成了‘可以一下楼’的主人”一句有误,“可以一下楼”称号不对, 教材改为“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五、润色性质的修改

《人民日报》上的标题《说与作》,教材中改为《说和做》。关于“做”的修改,上文中有交代,此处不赘。“与”为何改为“和”呢?“与”和“和”,在此处均作连词,连接两个并列的意义单元。“与”发音为撮口呼,“和”发音为开口呼,后者发音更容易更响亮,“与”文言意味较浓,“和”更大众通俗,有利于读者接受。故教材中改为“和”。原文中“闻一多先生的书桌,任它凌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一句,教材中改为“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该句的主语是书桌,故不必有“任它”二字,将“闻一多先生”简称“闻先生”,更简洁,上文中已有交代,不会有歧义。“凌乱不堪”,形容排列不规则,没有秩序,多用于人,比如头发凌乱、心绪凌乱等。零乱不堪,指东西或物体堆放分散、不集中,较为混乱。故此处“零乱不堪”更为合理。原文“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密麻小楷,如群蚁排衙”一句,教材中改为“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麻小楷,如群蚁排衙”。增加了一个逗号,使杂糅的句式逻辑更清晰,“密麻”不能用做谓语,故又增加了“写满了”三字。原文“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政治家、革命家的方面”一句,教材中将“政治家”三字和后面的顿号删去,原因是从历史角度全面考量,“政治家”的评价并不符合闻一多的身份。原文中“(闻一多)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一句,教材中改为“(闻一多)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将原文一个句子用分号隔开,变成两个分句,二者逻辑上构成具有递进意义的并列关系。增加了“后来”二字,使得句子的意思更明确。以上修改方式属于精益求精的修改,让文脉更顺畅,逻辑更合理,让诗性表达回归理性的约束之中。

六、有待商榷的修改

原文“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教材中改为“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如果按照闻一多的人生历程来看,应该是“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为什么呢?1923年9月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了闻一多的诗集《红烛》,这是我国新诗的重要收获。1928年1月新月书店出版他的诗集《死水》。此阶段的闻一多是一个“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1928年之后,闻一多的兴趣更多转向古典文学,他讲授《诗经》《楚辞》《杜诗》《唐诗》《乐府研究》等课程,发表了诸多论文专著,此阶段的闻一多是一个“卓越的学者”。1944年后闻一多关注国事,积极投身自由民主运动,直至最终以身殉国,此阶段的闻一多是一个“大勇的革命烈士”。综上所述,《人民日报》上的原文和教材中的描述均与闻一多的人生历程相矛盾,故《人民日报》上原文很可能是从闻一多的历史贡献上来讲的,即臧克家认为闻一多是一个“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三者是是有主次轻重的,首先是学者,其次是烈士,最后才是詩人。如果此逻辑行得通,那么教材中的修改就有些不伦不类,“学者—诗人—烈士”的逻辑既非时间逻辑、也非历史贡献逻辑。可能教材编者认为闻一多最后的历史形象是斗士,是以“大勇的革命烈士”来界定的,故应该调整到后面,此举显然有值得商榷之处。

众所周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上文章的严谨规范是有目共睹的。何以入选初中语文教材还要做如此多的修改呢?首先是语言文字的规范有时需要时间的积淀来检验,故有一定的时段后置性,诸如汉字使用、数字使用、标点符号使用、中英文使用的国家标准隔若干年后会做出微调,就说明了这一点。其次,艺术上精益求精的润色修改往往是没有止境的,这也是入选教材做出诸多细节修改的重要原因。最后,针对初中生特定的成长心理和受教目标来看,“洁化”性质的修改虽然有违反史实之嫌,但仍有一定的合理性。

〔本文系湖北工程学院2021年度A类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2103)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为便于统计,这里的修改以具有完整意义的一句为单位,同一句内的字词改换、标点符号增删改动等修改均只算1处。同一文中的同类修改也只算1处。

②原文的时间有误。1944年为准确时间。

参考文献

[1]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象”与“像”在名词义上的用法[C],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组编.语言文字规范标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491.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748.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744.

[4]胡双宝.语言文化述评[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2017:47.

[5]教育部组织编写.语文(七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91.

[6]臧克家.说与作——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N],人民日报,1980年2月12日第8版。

[7]席忍学主编.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GB/T15835—2011.应用文写作导练[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208.

[8]邢福义、汪国胜主编.现代汉语[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17.

[作者通联:湖北工程学院文学与

新闻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修改人民日报
浅谈“摘抄”在作文教学中的妙用
我的作文课教学
浅析行政诉讼法受案范围的现状及困境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