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理是摊开的手掌

2021-12-21童纯洁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辩证思维

童纯洁

摘 要 今年高考已落下帷幕,然对今年作文题的评价却莫衷一是。笔者认为,新高考Ⅰ卷作文题显性逻辑思辨的回归及其蕴含的说理艺术,对当前及今后作文教学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本文基于高考作文阅卷评价体系的要求,从说理的角度探究该作文题对当前作文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 说理艺术;概念阐释;辩证思维;个性化表达

2021年,可以称作“宏大叙事”年,尤其是八省适应性考试作文话题“抗美援朝”出现后,各地宏大主题情景任务类作文遍地开花。新高考Ⅰ卷作文,无疑是绕过了无数人认为的坦途大道。于是有人认为,今年的作文题打破无数宿构,是比较艰难的求存;也有人认为,这不过是新瓶装旧酒,是历史性的倒退。笔者认为新高考Ⅰ卷的作文题本身就是一道极具说理艺术的好题目。

一、一道极具说理艺术的好题

正如黄厚江所言:“审题,不仅是要得出观点,还要有个论证框架建构的意识。”作文材料本身就是極好的思维训练范本,作文材料展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思维渐次展开的过程。需要我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分析句与句、段与段间的逻辑关系。

1.说理和思辨的显性回归

这是一道演进式的、在思维进阶的过程中展示核心思辨话题的作文题。试题分为写作材料、写作指向、写作任务三部分。其中材料部分是作文的主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谈及体育之效的话题,明写体育,实际暗含“变与不变”这一条件。第二层“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是核心,用两个并列关系分句进一步谈谈强与弱的话题,与第一层构成递进关系。阐明强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要围绕“强弱转化”进行辩证思考。第三层“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通过“因此”这个因果关系的逻辑词进行总结,点明面对强弱应有的态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致强弱转化。试题通过包含与被包含、层层进阶的说理方式,表明命题的着眼点不是体育,而是关于强弱关系的辩证思考。几句话层层相扣,逻辑严密。

此外,材料在阐释话题时,用词是审慎而严密的,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有很多限定词和修饰语,比如“即使”“也许”“如果”“乎”“或者”“未可知也”。“即使”“也许”是让步说理,“如果”是假设说理,“乎”表推测,“未可知也”表明事物可能有变。思维扩散开来,就抓住“如果”,可以思考什么是“生而强”?“生而强者”就一定强吗?究竟应该怎么做?如果“滥用其强”有怎样的后果?再者,关于强弱的词反复出现,除了逻辑关系的考量外,在某种程度上也在提醒考生强调的重点。

2.情境和文化的隐性要求

材料第二部分“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和第三部分“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是对主体材料的补充和说明,对考生提出具体要求。“你的感悟与思考”强调了“我”的存在,启发学生要有个性化的思考和表达。相较于近年来显性的情境话题式作文题的情景任务可能流于假大空相比,今年的作文题看似无明确的情境任务,实际关于强弱的话题本身就容量巨大,隐性的情境要求在匹配话题的同时,留给考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更大。

此外,和以往的一些试题,如2019年作文题“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劳动价值论,2020年真题“管仲、鲍叔牙、齐桓公”的人物类品评,2021年深圳一模作文题“品颜回之乐,做幸福青年”的儒家思想论这类显性地对传统文化的弘扬相比,隐性地选取道家老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有无相生论,是对传统文化的当下表达。可惜很多考生未能在考场上敏锐捕捉这种暗藏在“体育”这一话题背后的隐性要求和材料巧妙严密的说理艺术。

从不同渠道反馈来看,很多学生审题出现了错误,认为材料核心立意是关于体育,导致最终分数不尽如人意。大多数学生缺乏真正的思维训练,不能切实有效地分析材料的说理艺术。让学生了解说理艺术并切中肯綮的说理,才是打开考场作文之钥。

二、概念阐释——说理的逻辑起点

如何在800字左右篇幅中围绕中心论点把观点讲清楚,如何在一众作文中脱颖而出,考生的说理艺术至关重要。说理应像手心的纹路一样,看似旁枝斜出,实则杂而不乱。

说理的第一步即是对话题或观点进行概念和定义。对概念的界定不仅适用于观点型命题,也同样适用于关系型命题。对话题的再定义,能让观点更加具体可感,有理有据。很多时候考生对于观点无概念意识,不定义或定义不清。 概念解读的方式多样,需要全方位的考虑话题的性质、状态、属性,命题的特点,同时要适合学生,易于操作。可采用以下几种概念定义的方式。

1.灵活句式,正面阐释

如“所谓的强者,并不是那些通俗意义上身体健全、拥有地位和财富的人,而是能时刻反躬自身,未雨绸缪的智慧者。所谓弱者也不仅仅就会是身体孱弱,处于社会底层的人,而是能通过自己努力改变命运的心灵强者”,通过“不是”“而是”的句式勾连起对“强者”“弱者”的定义,这种递进关系的句子使概念的阐释更加深化。

2.巧妙设喻,生动形象

如“弱者如逆行之帆,虽历经磨难,终能迎来成功的彼岸”,通过将弱者这一概念赋予具象化表达,一目了然。

3.拆分概念,个性解读

如 “‘弱’字消弭二点,也可以拉满弓,做生活的强者”,通过自己对文字的理解,进行有意味的解读。

4.比较辨析,举例论证

如“相较于身体健全的生而强者,身体孱弱则为生而弱者;相较于经济富足的生而强者,经济困窘而为生而弱者……”,通过简单易懂的举例,将概念进行明白晓畅的定位。

三、辩证思维——说理的绝佳路径

对概念进行阐释后,就要进行主体段落的安排。朱光潜在《选择与安排》一文中曾有言:“文章的通病总不外两种,不知选择和不知安排”,考场作文主体部分往往会呈现以下问题:内容方面表现为观点缺乏必要的事例支撑,引用叙例与观点油水分离,堆砌名人名言等。结构方面表现为层次混乱、条理不清、论述空洞肤浅、无思维的进阶、以叙代议等。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不会对话题进行二次处理,未掌握核心段落关键的说理技巧。好的议论文是不断与自己的思想交锋,不断完备说理的过程。好的思维,是能够跳出别人设计的思维陷阱,进行多角度反复思辨,层次推理。针对本次高考强弱的关系型作文,应运用辩证思维进行推理延展,抓住矛盾双方,有主有次,避免偏颇。在比较中寻“变与不变”的条件、原因、做法等。

主体段落这样展开可使说理具有条理性、逻辑性、严密性、独创性。

1.一分为二剖问题

避免绝对化,在论述的过程中确定主次。生而强者固然有天命的优势,但未必会一直强;生而弱者固然有先天的劣势,但也不必盲羡,因为更有机会激发内在潜能。

2.比较联系究根源

事物之间相生相克,物极必反。强者之所以会变弱是因为骄傲自大、恃强凌弱。弱者可能变强是因为不满现状,绝地逢生。

3.着眼发展寻做法

承认强弱之分有天命成分,然“未可知也”,事物一直处于变化发展之中。强者不必自喜,强者须自谦;弱者不必自悲,弱者须自强。世人慕强,但强者不可“恃强”。弱者不可在“逐强”的路上丧失自我,要时刻保持本心。

4.多法并举强论证

運用因果论证、假设论证、让步分析、正反对比论证、归纳总结法来完备自己的说理。如运用归纳法进行条件分析:纵观历史上众多改变自己命运的弱者,无不是拥有坚韧顽强意志力和富足心灵的强者。

四、个性表达——说理的创新样态

正如徐贲所言:“逻辑说理是理论论证的主要力量,但是单单依靠这种力量往往并不能起到预想的说服效果。”说理还需要情绪的倾注,不只是晓之以理,还需要动之以情。

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然而很多考场作文为了追求语言的高大上,出现了口号式的、生造词汇的、名人开会的、宣传标语似的、用很多花哨的形容词副词来扩充语句的现象,反而导致情感假大空,造成阅读障碍和逻辑矛盾,削弱了说理的力度。适度恰当的情感表达,不仅是思想清晰的直观体现,也使得说理更加让人信服。

“审美化的情感表达,不仅来自于诗化的文字,还可以来自动情的图像和真实的记忆”,诚如斯言。在宏大主题的主旋律之下,如何让“小我”融入大我,进行个性化的情感表达,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摸索出一些情感个性化表达的样例。

明确身份,表达志向。大我可以在小我的希冀和愿景中落到实处,比单纯的喊“我们要为中国成就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样的口号要有力量的多。如:多年后,也许我正坐在实验室中,研究病毒抗体;也许我会走遍山川,探究地质构造,又或在与同事们讨论影响气候的因子。无论何种方式,我想,我都在用自己的微光点亮着中国成就。

带入体验,文中有我。宏大话题如能巧妙地将个人体验寄予外物,寻找到一个恰当的情绪媒介,不仅使情感真实,也更能打动人心。如:像我这种00后,只能在有关抗美援朝的影视作品里,了解那段历史。《英雄儿女》中“向我开炮”的豪情,《上甘岭》中寸土必争的惨状,《金刚川》里以人为桥的壮举……所有这些血染的历史,映衬着今天的天空更蔚蓝,草木更苍翠,人间更五彩。

引入由头,情真意切。由头一般是不同时空事件的恰接。一个精彩的由头堪称凤头。一个恰当真实的由头需要考生能够对话题进行二次咀嚼,融入个性体验,从而使得陌生的话题更加具象,更加真实可感。一般是描写或议论。如:庄严肃穆的会场,铿锵有力的字句,一下子将时光压缩了一百年,让距离腾挪了几万里。五四,一个属于新中国的词汇,一个属于中国青年的标识,正在一下重似一下地撞击着那个埋头书桌的我。那声音让我想起的历史浮雕般一一涌现。

我们坐在沉闷的教室里埋头准备高考,他们趴在阴冷的战壕里昂首迎接枪炮。当年,百废待兴,力量悬殊,面对枪炮,他们没有选择,慨然上前线。现在,国力强盛,暗潮涌动,面对随时可能的科技战争,我们只争朝夕。

素材出新,凡人入材。作文的人物素材很多,尤其是名人素材,很容易撞车。其实,身边的每一个凡人都是可贵的材料,不仅真实,而且出新,能体现一个考生关注现实生活及活学活用的能力。如:今天的我们,当以新时代的弄潮儿为榜样,发挥聪明才智,努力奋斗。我听说,一位叫晏昵勋的中学生,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研究发明了挂钩子的宝器;我看到,一位19岁的砌砖师傅梁智滨,通过苦练在世界技能大赛里获得第一名……为中国争光榜样就在身边,时代创造机会,我辈青年何不奋起直追呢?

《金蔷薇》中有言:“每一分钟,每一个在无意中说出来的字眼,每一个无心的流盼,每一个深刻的或者戏谑的想法......无不都是一粒粒金粉。”辞达而已矣,教学生学会说理,我们任重而道远。

[作者通联:江苏句容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辩证思维
中国哲学中的辩证思维对传统法律的影响
辩证思维能力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培养价值研究
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内涵及其辩证思维特征
唯物辩证思维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当代大学生如何辩证的看待网络技术的发展
民族复兴视域下科技创新环境培育与优化
浅谈作文互动教学中辩证思维的培养
习近平系列讲话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