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生追逐,终是无果

2021-12-21吴国兰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政治意识李白

摘 要:作为诗人的李白我们并不陌生,据统计李白创作的诗歌流传至今的约有一千余首,他的創造力是惊人的,迄今为止在中国诗歌史上恐无人能出其右。正因如此,多数人了解到的都是他旷世的诗才,历代学者也以研究他的作品为主,并未过分关注他的政治意识方面。李白的政治意识是李白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在巴蜀文化及大唐气象的影响下,李白形成了帝王师、功成身退、济苍生的政治意识。李白为其政治意识转换为现实做了诸多努力,然而欲为帝王师的政治抱负为玄宗不容、狂浪不羁的性格为权贵不容、自我期望与现实不相符合,他一生追逐,惜乎终是无果。

关键词:李白,政治意识,帝王师,蜀文化,盛唐气象

一、李白的政治意识

李白是历史长河中一颗耀眼的明星,千百年来世人颂他赞他,却极少有人懂他。他以傲然一世的诗才闪耀于盛唐,流芳千古,可他始终是寂寞的。在那个时代,他只是一个诗人,只能做一个诗人,而他又怎甘于只做一个诗人?安旗先生曾语:“他形形色色的思想中自有一根巨大的红线贯穿始终,这就是被封建盛世所激发出来的雄心壮志,要实现伟大的抱负,要建立不朽的功业。一念之贞,终生不渝,欲罢不能,至死方休。”少时立志,而后壮志,即使老病缠身亦不曾弃志。写诗也好,求仙访道也罢,甚至于游山玩水,可以说李白一生的行迹都在为他的政治意识服务。

(一)欲为帝王之师的政治抱负

周文王遇太公于渭水之阳,并立以为师,帝王师的传统自此始。为帝王师者多为士,他们虽出身平凡,却有开阔的眼界和胸襟,或以雄辩之才挽大厦之将倾,或以手中之剑护一方安宁,他们为贤为圣,搅动着时代风云。古之帝者若想成就一番霸业,就需要能为其出谋划策的人,这类人既是谋士也是老师,在某种程度上保持着人格的傲岸与独立。李白自小便受到士文化的熏染,秉承着士文化的传统,而他要做的“士”,却不仅是 “游士”,而是“国士”。在他心中,要么默默无闻不谙世事,要么一鸣惊人力抵卿相。他以姜尚自比,“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表达出作为“国士”的终极目标——为帝王师。

(二)功成而后身退的政治理想

我们无法否认李白有着极强的功名之心,在旁人看来李白的一生都在追名逐利。少年时广读诗书,青年时学剑术、论纵横;壮年时拜谒自荐、求仙访道;暮年时漫游入幕、参军从伍。功成而后身退,是李白对未来的期望。“神鹰梦泽,不顾鸱鸢。为君一击,鹏搏九天”“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这是他想要的功成,而“拂衣了事去,深藏身与名”“长揖不受官,拂衣归林峦”便是他渴望的身退。李白认为功成身不退会招来杀身之祸,“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他认为“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是实现理想并保全自身的最好方式。在李白心中,唯有功成,方能身退,他人生的重心始终都是功成。

(三)兼济天下的政治情怀

无论是帝王师,还是功成身退,都只是李白政治意识的阶段性表现,兼济天下才是他一生行迹和政治意识的最终归旨。李白曾云“暂因苍生起,谈笑安黎元”“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可见李白的政治意识始终作用于一个主体——“苍生”。他眼中的大唐,山川风物无一不美。在繁华之世,他高赞“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他以汪洋恣肆的想象描绘着盛世的繁华,点燃了诗坛的圣火,化作世人眼中的诗仙。当安史之乱发生,“惨戚冰雪里,悲号绝中肠。尸布不掩体,皮肤据枯桑”。 看到百姓流离失所,将士征战尸横遍野,李白痛心疾首。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借宿时他看到的不是自己破履褴衫,而是百姓生活艰辛。两军对垒时,他看到的不是战胜敌人的荣光,而是“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他希望自己有为,能为盛世献治世之良策,为乱世除奸恶之徒,又恨自己无为,空有一腔抱负,却始终无用武之地。兼济天下的政治意识在李白心中早已深扎,他期望着自己能手握权柄,最终为天下苍生谋得福祉。

二、影响李白政治意识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蜀文化的浸润

“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这是人们心中神化了的李白,因为唯有这样的身世才配得上他惊世的才华。与其说李白是诗仙,不如说是蜀中的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孕育了他。李白的少年时期在蜀中度过,蜀文化深深地浸润着李白。作为蜀中文化代表的扬雄、司马相如等对李白政治意识的形成影响很大。李白曾言“因学扬子云,献赋甘泉宫”,“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扬、马二人是汉赋的杰出代表,他们不仅以磅礴之气影响了李白诗风的形成,更将士文化播种在了李白的心中。蜀文化是集大成的,它不偏向当世文化的任何一端,不因儒学的盛行而偏废道学,它是一种复合的、杂交型的文化。师从赵蕤,通过对《长短经》的学习,李白对巴蜀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政治意识也开始生根发芽。他不愿通过科举之路成为天子门生,而是想效仿他的乡贤,保持着人格的独立和傲岸,做一个能辅佐君王的士。在乡贤和良师的影响下,李白被塑造成了一个拥有独立文化品格的士人。从这一层面来说,蜀文化建构了李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了其政治意识的思想基石。

(二)盛唐气象下的映射

结束了南北朝的纷乱之世,经过短暂的隋朝,便迎来了中国封建时代发展的最高潮。这是一个海纳百川的时代,它的开放包容使得政治、经济、文化达到了空前的繁荣。生于这样的时代,天下士子不再为温饱担忧,他们怀着蓬勃的思想,力争上游的进取精神,从而形成了一种具有时代性格的气象。唐朝总的基调是向上的,也就更多地展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作为盛唐杰出代表的李白亦是如此。博采众长、兼容并蓄是这个时代的特征,无论是学剑术,论纵横,还是求仙访道,致仕为官,李白都能在盛唐找到适合的土壤。大唐盛世赋予李白的不仅是冠绝一时的诗才,还有积极入世的雄心抱负。他的精神一直在时代脉搏的跳动中保持着亢奋,他的政治意识也在这封建社会上升的最高峰里展现着它的昂扬和蓬勃。

三、李白为其政治意识转化为现实所做的努力

(一)广读诗书,三拟文选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少时的聪慧勤奋以及殷实的家境,让李白得以广读诗书。大概是在21岁到24岁之间,李白将自己置于山野僻静处三拟文选,细细揣摩先贤留下的经史文章,终集百家之长于一身。因为有这些前期的思想文化积淀,李白的才情为世人所认可,这对他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学剑书、论纵横,求仙访道

无论是学剑术、论纵横,还是求仙访道,都是李白在树立自己的形象,其目的是想让统治者能注意到他。李白的诗歌中有许多他与仙人交游的情景,带有明显的自我仙化倾向。如:“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而这种倾向显然与玄宗对道教的重视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拜谒自荐、入赘隐居、漫游入幕

拥有一身才能的李白并不愿参加科举,而是走上了拜谒自荐的道路。他先后拜谒了苏珽、李邕等,希望通过这些颇有名望之人的引荐进入官场。但是,因多种因素的影响,李白的拜谒自荐每次都以失败告终。拜谒不成,李白开始漫游各地、广交名流,到处展露自己的才华。他入赘许家,徂徕隐居,欲走终南捷径。后虽通过玉真公主引荐,李白成为翰林待诏,但不久就被赐金放还。时至暮年的李白,依然没有放弃建功立业的理解,先是加入李璘幕府,后又欲参加李光弼的军队。

四、李白政治意识幻灭的原因

(一)欲为天子之师,不为天子门生为玄宗所不容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主专制国家,自此历朝历代皆沿用此制度,各项权力都实现了高度集中,而后各朝代虽实施了一些分权制衡之策,但其根本制度未曾动摇。发展至唐代,封建君主专制更加完善,唐朝成为封建王朝发展的鼎盛时期。换言之,唐代已然不同于先秦两汉,唐代士人可以纳谏言,但绝不可以用一种高傲的姿态与君王平起平坐。臣子之所以能够直言不讳,敢于纳谏,都是受命于天子,君王之威不可侵犯。李白主要生活在唐玄宗时代,而唐玄宗也绝非那种胸无大志的帝王。世人只知玄宗晚年流连女色、荒淫无道,却不知他少时的励精图治、拓土开疆。他的骨子里始终存有帝王的韬略,他可以任用李白为其门生,却无法容忍李白自居为天子之师。玄宗曾言:“卿本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由此可知李白在玄宗心中的地位。在玄宗心里,李白是“布衣”,是不具备为天子之师的资格的,要不是看李白有些名气,还懂得些道义,可能终生不得上登天门。玄宗需要的是一个能接受自己命令指派、能为国家吟唱赞歌的御用文人。可李白却并非如玄宗所期望的那样,李白时刻以帝王之师自居,处处凌驾于君主权威之上。玄宗既无法掌控李白,那只得弃之不用,与统治者意识的不可调和是李白政治意识幻灭最根本的原因。

(二)狂浪不羁,为权贵所不容

李白政治意识幻灭的另一个原因,便是其狂浪不羁的性格。李白生性自由,不为世俗所缚,自然对一些曲意逢迎、献媚取宠者甚是不齿。“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何等洒脱;“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又是何等的倨傲。一副天生的傲骨,让贵妃斟酒、高力士脱靴,一遇世间不平事,便将心中的愤懑诉之于诗。李白诗中对权贵和社会不平等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鸯。”像李林甫、杨国忠这样的奸臣自是不喜的,于是李白就成了权贵们的眼中钉。紧接着一些构陷李白的言论随之而出,说李白泄露国家政治机密、恃才傲物,加上杨贵妃时常在玄宗身边数落李白,玄宗也就越发容不下李白。李白是特立独行的,也是孤傲清高的,这样的他注定孤立无援,遭受排挤。身处污浊的官场,他总想以一己之力荡开一潭清波,而现实却远不是他设想的那样简单。

(三)自我期望太高,与现实不相符合

李白是一个心气很高的人,有着一种超常的自信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他自比为鹏,“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以至“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也许科举有太多的束缚,又或许他的乡贤为他树立了标杆。他坚信,以他的才能终将翱翔于九天。李白对自我的期望颇高,他从一开始对自己的定位就是帝王之师,而非天子门生。他的政治意识本身没有错,只不过与现实不相符合罢了。统治者需要的只是一个能为时代唱赞歌,为娱乐助兴的诗人。李白自视甚高、特立独行,对于这样一个异类,奸佞小人便群起而攻之。现实环境不容许这样一个自命不凡、自以为是的李白存在,纵然他是天子英才亦毫无用武之地。

少年李白身怀入仕之志,四处奔忙,几经挫折,然一生追逐,终是无果。他渴求拥有独立的人格,走向权力的中心,用手中之权柄“安黎元”“济苍生”。历史沧桑巨变,朝代往来更迭,而李白卻从未从人们的视野中离去。袁行霈先生曾语:“就一个作家在其当世所引起的轰动而论,中国文学史上没有谁可以和李白匹敌。李白简直像一股狂飙、一阵雷霆,带着惊天动地的声威,以一种震慑的力量征服了同代的读者。”李白是耀眼的,同时也是落寞的,其名虽扬宇宙,却也枯槁当年。狂浪不羁的性格、缺乏对现实的正确认识,以及与统治者意识的不可调和使其政治意识不得不以幻灭告终。

参考文献:

[1]李白著,王琦注.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1(2015重印).

[2]杨华.论屈骚生命诗学精神及其对李杜诗歌创作的影响[D].陕西理工学院,2012.

[3]蒋志.蜀文化鲁文化对李白之影响[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1).

[4]李阳冰.唐李翰林草堂集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5]袁行霈.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J].文学遗产,1986(1).

[6]伍宝娟.李白的个性气质与生存困境[J].中华文化论坛, 2015(3).

[7]阮堂明.生命的理想图式与幻灭──李白“功成身退”思想及其意义[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

[8]阮堂明.李白诗中对自我的仙化倾向[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9]张迤逦.“达则兼济天下”是李白人生价值的追求[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10] 陈贻焮.唐代某些知识分子隐逸求仙的政治目的——兼论李白的政治理想和从政途径[J].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61(3).

[11] 赵昌平.李白的“相如情结”──李白新探之二[J].文学遗产,1999(5).

[12]房日晰.李白被逐探微[J].求索,1988(2).

[13] 罗宗强.自然范型:李白的人格特征[J].唐代文学研究,1996(00).

[14]罗宗强.李白与道教[J].文史知识,1987(5).

[15] 周斌.《长短经》作者赵蕤杂考[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作 者: 吴国兰,山西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籍整理与研究。

编 辑: 曹晓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政治意识李白
强化政治意识,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增强政治意识面临的三大挑战
政治意识:政治体系的灵魂与核心
习近平缘何高度重视党员干部政治意识问题
领导干部强化大局意识的三个维度
弘扬长征精神 凝聚中国力量
倒下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