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为千古绝唱,缘何冷热有别

2021-12-21蔡红梅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孟姜女

摘 要:如同经典名歌《千古绝唱》歌词所言,《孟姜女》与《梁山伯与祝英台》两大千古绝唱在现实受众中存在一冷一热的差异。在对两大差异的比较中,发现其成因主要有四:一是故事情节结构与展开方式的不同,二是故事主题思想的差异以及对时代影响的不同,三是故事美感特色的不同,四是电影、电视剧等现代艺术样式助推给力的不同。

关键词:千古绝唱,《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

《孟姜女》与《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简称《梁祝》)同是我国著名民间故事,千百年来在我国许多省区广泛流传,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两大千古绝唱具有很多相同之处。由左林作词作曲、白雪主唱,曾经风靡一时并于1996年获全国音乐电视大赛银奖的经典名歌《千古绝唱》从头至尾在凄婉不平的曲调旋律中反反复复地吟唱道:“孟姜女,哭长城,千古绝唱谁人听?梁山伯,祝英台,千古绝唱唱到今!”

两大传说均有多种版本广为流传,均有多地将其视为各自的发源地或男女主人公的桑梓故里;同时其传播形式既有戏曲、民谣、诗词、评书,又有歌曲、电影、电视剧等多种艺术样式。虽然两大传说版本繁多、细节不一,但定型后各自的主体内容基本相同。

爱情是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这两大与爱情密切相关的著名传说均穿越千百年历史沧桑而经久不衰。然而由于故事的情节展示、主题思想、美感特色与民族审美情趣以及现代艺术样式助推等方面的差异,《梁祝》的社会影响度、受众吸引力显然要大于《孟姜女》。这究竟是何原因?本文将在对这两大千古绝唱差异的比较中一窥其中堂奥。

一、故事情节结构与展开方式的不同

(一)故事人物言行的动向不同

爱情本身是男女双方感情的交汇和心灵的融合。一般来说,受众在双方言行的交互运动中比仅在一方的单向运动中更能感受到爱情的深挚、缠绵、甜美或伤感、郁闷、悲愤等心灵情愫。

《孟姜女》的主体情节便主要是孟姜女一方的单向行为。其中除了故事的起始部分有二人在后花园的一段偶遇的互动外,其余均系孟姜女的单向行动,即失夫→寻夫→思夫→哭夫→悼夫→殉夫。

《梁祝》的主体情节则是男女双方的双向互动。其主体情节为:化装求学→草桥结拜→同窗共读→十八相送→楼台相会→哭坟殉情→化蝶双舞。其中除化装求学、哭坟殉情外,其余均是梁祝二人的爱情双向互动。受众在故事主人公男欢女爱的双向互动中,更能为其真挚缱绻、缠绵凄婉的艺术意境与动人情感所感染、所陶醉、所打动。

(二)故事人物身份变化的不同

主人公女扮男装,往往使故事更具传奇性、戏剧性,情节更为动人而充满浪漫色彩。这主要表现于《梁祝》中祝英台女扮男装求学的整个情节中。例如,十八相送中忠厚淳朴的梁山伯对祝英台的种种爱情暗示均浑然未解,在美好的爱情面前始终处于懵懂、愚钝、可笑的被动态势,进而使故事增加了传奇色彩以及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孟姜女》则始终以女性形象贯穿故事的全程。

(三)女性形象在爱恋过程中的主动性(地位)的不同

在我国封建社会的男女婚姻爱情关系中,男方主动示爱求婚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而女方大胆追求爱情、主动示爱则被认为是大逆不道或有失体面。在文学作品中,倘若男方主动求爱,受众会感觉情节司空见惯、平淡无奇,而如果女方主动示爱,则使得作品更富有戏剧性与艺术吸引力,更能激发受众的视听兴趣与传颂热情。

《孟姜女》的大多数版本均非孟姜女主动向万喜良求爱,仅有个别版本称孟姜女在后花园沐浴时被躲藏在树上的万喜良偶然看到,依据“女人的身体被某个男人看到便必须嫁给他”的民俗而提出嫁给万喜良,但这显然并非真正的“主动”,而是迫于一种民俗的规定。

而《梁祝》中祝英台从求学途中与梁山伯邂逅,到同窗共读三年,再到十八里送别,均对山伯情深意笃。尤其是十八里送别过程中,反反复复托物抚意,暗示爱慕之情。女主人公的这种主动的爱慕,既显大胆主动又不失含蓄文雅,从而使故事情节韵味隽永,既为众多文人士子认同赞赏,又为广大市井细民引为佳话美谈。

(四)故事结局性质不同

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中国人对小说戏曲的观看普遍存在希望有一个欢乐满意的圆满结局的心理:“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 a他很明确地指出,没有圆满的结局,作品便很难满足(餍)受众的心理期待。

孟姜女最终投海自尽,这一结局固然使其反抗暴政的不屈精神与对丈夫的忠贞之情得到最大程度的升华,然而,受众却感到心情太过沉重压抑而难以释怀。

同样,如果祝英台纵身跳入坟墓后,故事情节就此戛然而止,则受众的心情势必也会十分悲愤与压抑。然而《梁祝》却另出机杼、蹊径独辟,别开生面地让这对生前无法美满结合的有情人在坟墓中幻化出两只在彩虹蓝天映衬下翩翩起舞的彩蝶,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受众对美好爱情热切期盼的愿望。

二、主题思想的差异以及对时代影响的不同

(一)故事主题思想被受众接受的程度不同

可以说,几乎所有人都有关于爱情的切身体验。《孟姜女》与《梁祝》虽然均与爱情婚姻密切相关,但《孟姜女》在展示女主人公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同时,更多的是揭露封建暴政对广大劳苦民众的横征暴敛、残酷压榨以及讴歌孟姜女对封建暴政不屈不挠、毫不畏惧的反抗精神。看似柔弱女子的孟姜女在丈夫被抓后毅然只身踏上千里寻夫送衣的征途,并以惊天地、泣鬼神的哭声哭塌长城,且毫不畏惧秦始皇的淫威,最后投海自盡。其敢于抗争的刚烈性格,是以往只能无可奈何默默思念征夫的怨妇所无法相比的。正如法国著名作家左拉所言:“世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像爱情那样鼓起年轻人的勇气。” b孟姜女的这种刚烈勇气同样源于她对丈夫忠贞不渝的爱情。

就总体而言,封建皇权必然建立在压迫劳苦大众的基础之上,然而其压迫的程度在不同朝代不同时期并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说,一个朝代的末世统治者多是暴虐荒淫者,并因此而导致其皇权的灭亡。而多数朝代的中前期统治者对社会往往采取休养生息、宽松怀柔的政策以致出现某一时期的“太平盛世”,例如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开元盛世、明代的永乐盛世、清代的康乾盛世等。而此时社会大众对《孟姜女》一类反抗暴政的故事的关注与共鸣程度多会降低。如果在兵荒马乱、徭役繁重、民不聊生的年代,这类故事则可能会激起社会的强烈共鸣。例如《孟姜女》故事被加入反抗暴政的内容并基本定型便是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唐代后期。

《梁祝》的主题是对追求爱情婚姻自由的讴歌与对封建社会包办婚姻的鞭挞。事实上,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强调门当户对、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观根深蒂固、贯穿始终,而且存在于社会各阶层之间。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这种现象仍有残留。因此,无论出身于王公贵胄、豪门望族,抑或是寒士庶民、贩夫走卒,均普遍向往与憧憬爱情婚姻的自由。诚如塞万提斯所言:“爱,不论帝王的高堂大殿,还是牧人的茅屋草舍,它都会闯进去。”c可以说,对自由爱情婚姻的渴望是历朝历代各阶层青年男女的普遍心理。正因如此,梁祝的爱情悲剧更能经久不息地激起各阶层受众的同情怜悯与强烈共鸣,对他们产生巨大吸引力。

(二)故事主题思想在当今社会影响力的不同

《孟姜女》除了反映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及其疾恶如仇的品格外,还展示出其知书达礼、仁爱善良、宽容豁达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反映出人性的真善美。然而,当今社会由于种种原因,部分人群中出现金钱至上、社会公德弱化、人生目标迷失、价值观混乱等现象,这些均与孟姜女的形象特征与主题思想格格不入,以致产生“千古绝唱谁人听”的怪象。也正因为如此,当代出现了以苏童的《碧奴》为代表、以现代“孟姜女”为主题的小说群。d这些当代作品旨在通过对孟姜女真善美心灵的昭示,呼唤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回归。就这一意义而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将《孟姜女》列为语文教材或拓展性课文,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重要!

《梁祝》的主题思想则因其主要展示的是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婚姻的执着追求,故而始终保持着较高的艺术魅力与受众吸引力。

三、故事艺术美感特色的不同

《孟姜女》与《梁祝》均系与爱情相关的悲剧,但其悲情的力度与长度不同,带给受众的美感也不同。

《孟姜女》表现的是一种击碎人们心灵的悲壮之美。女主人公的丈夫新婚伊始便被抓走,悲情由此开始,并层层递进:孟姜女因思夫历尽千辛万苦来到长城,结果闻知丈夫已劳累而死,开始呼天抢地放声痛哭,乃至哭塌长城。这哭声所包含的悲是使日月无光、天地动容的悲;是孟姜女这个柔弱女子的悲,也是千千万万家破人亡的家庭的悲!最后她纵身投海自尽,使得悲剧的悲情更为惨烈!

孟姜女这种全程性且不断升级的惨烈的悲壮之美,使受众心理长时间处于悲愤压抑之中,对心灵产生巨大的震撼与撞击。而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更偏向于秀美、凄婉之美,“秀美的东西因为表现出温柔和爱,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快感” e。生活中,人们一般更乐于欣赏秀美或凄婉之美,而不十分钟情于大力度的悲情之美,就如同人们更愿意吟诵杜甫的“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而不一定太多关注其“三吏”“三别”一样,尽管后者具有更鲜明的思想性。

应该说,《梁祝》的悲剧美感是缠绵悱恻的凄婉之美。其故事内容浸润着一种浪漫轻快的秀美,包括情节与场景多充满诗情画意。其后半部分梁山伯的病殁与祝英台的哭坟,虽然其悲情也令人震撼,但时长很短,很快便幻化出象征美好自由、翻飞起舞并衬以彩虹蓝天的一对蝴蝶,使受众感受到“去掉枷锁,打开镣铐的幸福”(伽利特:美的理论)f。事实上,“化蝶”的美好愿景使梁祝的殉情经历了短暂的悲情后立即升华为一种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凄婉意境,使普通受众的心灵在被悲情震撼的同时得到凄婉之美的抚慰。所以,面对《孟姜女》 与《梁祝》 两种不同的美感时,受民族审美兴趣的影响,受众往往更青睐后者。

四、各种艺术样式助推给力的不同

《孟姜女》与《梁祝》均系人们耳熟能详的千古绝唱,故各种艺术样式尤其是电影、电视剧、器乐协奏等现代艺术样式纷纷将其作为最佳题材进行了广泛的传播,但因两大故事各自的情节展示、主题思想、艺术美感等因素的不同,其传播助推的力度与效果也有所不同。

《梁祝》因与莎士比亚著名的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情节、结局、人物安排等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因而在1954年便拍成彩色戏曲(越剧)电影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之一由国家出面推向世界。中西方这两大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产生了相得益彰的理想效果,形成千古绝唱共风流的优化态势。影片中的一些或情意绵绵或催人泪下的著名唱段(例如十八相送、楼台相会、山伯临终、祷墓化蝶等),更是成为脍炙人口的戏曲艺术经典。1959年又产生了蜚声中外的经典名曲、被视为中国自己的交响乐《梁祝》。该小提琴协奏曲如泣如诉、优美动人、缠绵凄婉的旋律和韵味往往使听众进入如痴如醉的艺术境界,将梁祝故事传播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此外, 2007年推出的41集大型电视连续剧等也都产生了很大的社会传播效应。可以说,这些丰富多彩、雅俗共赏、精美绝伦的现代艺术样式的广泛传播,使《梁祝》的受众影响力大大提高。

同样,《孟姜女》也有不少戏曲、电影、电视连续剧问世传播。例如,1926年即有了时长110分钟的《孟姜女》无声电影;1986年又拍摄了黄梅戏《孟姜女》电影;1996年有26集电视连续剧问世;同时,互联网上各种戏曲剧种的《孟姜女哭长城》的视频也不胜枚举。此外,以黄梅戏《孟姜女哭长城十二月调》为代表的各种歌曲同样广为流传。这些艺术样式的传播均对《孟姜女》故事影响的扩大发挥了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然而,就总体而言,由于原作故事情节、主题思想、美感特色等因素的影响,《孟姜女》受现代艺术样式助推的力度与成效仍然难与《梁祝》比肩。

最后要强调的是,探析《孟姜女》受“冷”的原因,沒有丝毫贬损该传说的意思;可以肯定,《孟姜女》与《梁祝》一样,永远都是中华优秀文化遗产中熠熠生辉的不朽瑰宝!

a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见阿英主编:《晚清文学丛钞·戏曲小说研究》,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12页。

bc李振澜等:《中外名言大辞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979页。

d王春艳:《当代孟姜女故事的人性主题》,《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第46—48页。

e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19页。

f刘萍:《比较文学论纲》,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47页。

作 者: 蔡红梅,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副编审。

编 辑: 曹晓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孟姜女
孟姜女的数学之谜
艺术歌曲《孟姜女》的艺术特色与演唱研究
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哭长城》缩写
缩写《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不姓孟而姓姜
齐长城沿线孟姜女哭长城传说及其特性*
孟姜女姓孟吗?
孟姜女哭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