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儿童诗的童心浪漫主义

2021-12-21张丽丽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儿童诗表现手法

摘 要:儿童诗有儿童趣味,贴近儿童心理并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近代中外儿童诗人们以童心浪漫主义为基调,用水晶般清澈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纯真的儿童世界,创作了以善为本、突出儿童视角、讲究儿童情趣特点的作品。本文通过对其中一些代表性作品的分析,在探讨童心浪漫主义这个童诗创作核心要素及其表现手法的同时,希望能为今天我们幼师生的童诗学习和创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儿童诗,童心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引言

什么是儿童诗?各专家说法不一。方卫平在《幼儿文学教程》中的定义是:“儿童诗是以诗的形式来表现儿童周围的世界、儿童的生活内容、情感体验等的文体。”谭旭东认为:“儿童诗是以儿童的视角去审视生活,关注儿童的内心世界,使用适合儿童接受的语言表现儿童的精神世界,使儿童内心引起情感共鸣的儿童文学。”儿童诗也是诗,它必须具有诗的本质,所不同的是它要求诗人从儿童出发,从儿童的视角去捕捉、揭示生活中蕴含诗意的事物,并且以切合儿童的纯真口吻、符合儿童心理状态的想象、富于儿童情趣地表现出来,是充满“童心”的诗歌。丘科夫斯基说:“教育者应该利用年幼的孩子们在生活中的这一‘诗的阶段’。不要忘记,在这个阶段,诗歌作用于儿童的思考和感情,成为强有力的一种教育手段。不用赘言,诗歌能帮助孩子感知周围的世界,有效地促进孩子语言的形成。”儿童诗是儿童打开语言启蒙学习的大门,它以通俗的白话文写作,摆脱了古典诗词严整的格律束缚,能自由无拘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童心浪漫主义”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和创作儿童诗。

一、童心浪漫主义及其思想核心

按照字典上的解释,“童心”本指人类幼儿时期所具有的原始的心性,也就是纯真无邪的心境。法国思想家卢梭的划时代著作《爱弥儿》堪称是儿童的福音书,其中明确指出儿童是与成人完全不同的独自存在和自然人的教育思想,这是儿童观的巨大变革;李贽的“童心说”早于卢梭近两百年,超出童年范围使用“童心”,明代李贽在“童心说”中写道:“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强调的重点是自然真情。其所言‘童心’亦为自然之性,亦即人世间五颜六色的自然人性”。虽然他是从“童心”出发对社会现状展开激烈批判,却在无意中完成了对于中国古代儿童观的一次翻转。

日本于1868年进行了闻名世界的明治维新运动,与此同时诞生了近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明治时期是日本儿童文学的萌芽时期。维新运动过后,日本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之后的大正时期(1912—1926)是短暂而相对稳定的时期,是一个以民主化为中心,提倡变革的时期。儿童文学创作在这一时期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最具艺术价值和影响力的是作家铃木三重吉发起的“红鸟运动”,《红鸟》是他于1918年7月创办的儿童文学杂志,创办伊始就以“童心浪漫主义”为口号,并以此为主要阵地,发起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日本儿童文学运动。这本杂志不但确立了童诗、童谣的地位,也极大地推动了它们的发展,在“红鸟运动”中涌现了一大批作家,他们都主张“童心”主义,有被誉为“童话之父”的小川未明,他“最早将童心作为文艺理念并付诸文学创作实践”。有著名的童诗童谣作家北原白秋、日本民谣童谣诗人野口雨情等等。正如铃木三重吉在著名公开信《创作童话及童谣的最初的文学运动》中写到的“为孩子们着想的、创造出在艺术上具有真正价值的醇美的童话和童谣的运动”,他阐明了自己的文学主张,那就是一切以儿童为中心,儿童文学作家必须为孩子们着想。北原白秋认为,童心即孔子对《诗经》的评价——“思无邪”,是“以善为本,热爱自然,展示个性,讲究童趣”,“多方面、艺术地表现儿童的心灵情感”。这时期的儿童文学以“童心主义”为基调,为日本今后的儿童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儿童文学”这一名称,始于五四时代,这个时代是思想解放的时代,是鲁迅所说的“收纳新潮,脱离旧套”的时候。“儿童是与成人完全不同的人”这一“发现”终于得到了思想界、文化界和教育界的普遍重视,鲁迅、胡适、冰心等人纷纷发表文章,呼吁人们改变传统“儿童观”。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儿童本位论”,并于1919年来华讲学时系统阐述,这一理论极大地影响了五四时期中国教育界和儿童文学领域,“以不可阻挡的凌厉之势,冲击着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以‘父为子纲’为核心的传统儿童观”,强调儿童文学要“以儿童为中心、儿童为主体”“迎合儿童心理”。基于此,中国的儿童诗作家们开始大胆尝试,不再强调诗中应表现出来某种进步的思想意义,而是将充满童心的想象与美丽的大自然相结合,“用大自然的美来陶冶儿童的心灵情操,用童心的浪漫来塑造发展儿童的个性”。

综上,童心浪漫主义理论主要是针对童诗、童谣,是把美丽的大自然作为取材的源头,与现实生活中儿童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加以艺术地改造,用超现实的浪漫想象来揭示儿童的单纯、善良、情趣、个性。诗歌所描述的事和物,均取材于儿童熟悉的日常生活,以充满创意的想象,引导儿童观察生活,并从一个新奇的角度思考人生。在诗作里,这些属于童年的小趣味、小意境、小哲理,就连成年人读起来都觉得别有一番滋味。

二、儿童诗中童心浪漫主义的表现

(一)生动可感的现实生活

著名儿童诗人金波说:“结合儿童的实际生活,选取可观、可感的形象去表现儿童的内心世界,这是儿童诗的重要课题。”绝大多数现代儿童诗写作,并不需要诗人特别关注社会生活中的那些复杂而深刻的大事件、大问题、大道理,只需要诗人能够貼近儿童熟悉的日常生活,悉心观察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儿童诗善于表现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诗中能真切地读出孩子们的喜怒哀乐,读出他们对自然万物的惊奇、对亲情友情的抒发、对微小事物的观察、对大千世界的疑问……这种童心的表现是和选材密不可分的,紧密结合儿童的实际生活才能写出富有童心的诗歌。

林焕章《穿黄毛衣的小鸡》:

阳光刚照到庭院的一角,/一群穿着黄毛衣的小鸡/都钻出妈妈的怀抱,/跳到妈妈的身上;/歪着头,好奇地看着/那晃动的阳光。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活泼可爱的幼儿蹲在墙角看小鸡的样子,诗人总是从幼儿感到亲近的生活中去捕捉那些可以入诗的形象作描写。

《都是他不好》:

风是个坏孩子,/不肯读书,只爱捣蛋。/我在灯下看书,/他就趁我不注意,/来敲敲我的窗户;/当我抬头往外看,/他马上就溜走了。

这首诗选取儿童日常读书的场景,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活泼可爱、不专心读书的儿童形象,让人读来不禁微微一笑,儿童也能从诗中找到共鸣。

(二)口语式的儿童视角

童心浪漫主義作品的内容以儿童视角从多方面反映他们对大自然的观察、对美的独到发现与理解,并且用白话、口语写作,读起来亲切、舒服。

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常常陪着我/它是我的好朋友。

这首诗是林焕章在接幼儿园儿子放学时,和儿子一起做影子的游戏而整理创作的一首小诗,是他创作初期的一个作品,他的早期很多作品都是在观察儿女和与孩子们做游戏中受到启发而创作的。这首诗语言简洁、生动,浅显生动的诗性语言非但无损深刻主题的表达,反而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让孩子们在“玩诗”中“玩心情”。

儿童诗的形象可观可感、具体鲜明,借助幼儿听得见声音、看得见色彩的形象真切地展露能打动他们的思想情感。从幼儿感到亲近的生活中捕捉那些可以入诗的形象并作动态的描摹,使之成为一种具有强烈动感的形象。

圣野《欢迎小雨点》:

来一点,/不要太少。/来一点,/不要太多。/来一点,/小苗们撑着伞等。/来一点,/荷叶钻出水面来等。/小水塘笑了,/一点一个小笑涡。/小野菊笑了,/一点敬一个礼。

这首诗一直以来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小雨点的可爱就在于它的“不多”和“不少”,来一点,来一点,滋润着大地和万物,诗中描写了儿童日常生活中的景物,小禾苗、荷叶、小水塘、小野菊姿态各异,形象鲜明可爱,适合儿童阅读。

樊发稼《小雨点》:

小雨点,/你真勇敢!/从那么高的天上跳下来,/一点儿也不疼吗?

这首诗用简白如话的口语句式,表现儿童对自然的思考,更像是儿童发自内心的独白,在儿童眼中,小雨点也是有生命的。

日本诗人野口雨情《四胡同的狗》:

一胡同的孩子/跑啊跑啊,跑回家。/二胡同的孩子/哭啊哭啊,逃回家。/四胡同的狗啊,/四腿常常身高大。/站在三胡同的路口处,/它的眼睛朝着这边眨!

这样的生活场景也许大人们不会关心,却是孩子们心中的波澜,以孩子的视角捕捉生活中的情趣。

(二)充满童趣的艺术想象

儿童诗的童心浪漫主义与想象密不可分,不论是诗人的创作还是儿童的接受,都离不开旺盛而灵动的想象,正是由于想象,诗人形象而生动地呈现了儿童视野和心灵中五彩缤纷的诗意世界,以自由无拘的想象建构了儿童诗独特的审美世界。

雾来了,弥漫了/整个山间。/还来不及脱下鞋子,/他们就成群结队,投入谷底/睡着了。/第二天,才三四点钟/他们又和我们一样——/踢乱了一床床的/又潮又湿的旧棉被/一翻身,就走了。

《若兰山庄的雾》通过充满童心的想象将大自然的美与儿童的情感美交相辉映,升华为诗歌的意境美,在这样的优美意境中能唤起儿童对美好事物的感受。

通过新颖独特的想象,创造出饱含儿童情趣的优美意境是儿童诗的突出特点。儿童正处于想象力旺盛发展的时期,儿童诗表现的是儿童特有的想象,通过比喻、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表现童趣、童心。

林焕章《妹妹的红雨鞋》:

妹妹的红雨鞋,/是新买的。/下雨天,/她最喜欢穿着?/到屋外去游戏,/我喜欢躲在屋子里,/隔着玻璃窗看它们?/游来游去,/像鱼缸里的一对?/红金鱼。?

林焕章先生的《妹妹的红雨鞋》写的是下雨天,妹妹穿着红色的雨鞋在屋外玩耍的情景,这首诗的神来之笔就在于将“红雨鞋”和“红金鱼”联系在了一起,这种别出心裁的比喻充满了儿童式的艺术想象,在儿童眼中,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这样的想象符合儿童的心理。

刘得庆《大雁》:

大雁排着队,/飞向南天。/是去旅游吗?/去看外婆吗?/不,它们是去那里/驼回春天。

这首诗从儿童的心理出发,通过两个稚拙的想象性的问句,表现儿童的纯真、质朴,最后一句“驼回春天”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巧妙地将自然景和儿童情结合在一起,用充满童心的浪漫主义想象勾勒情景交融的图画,产生了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三)纯真稚拙的诗歌深情

诗是一种抒情的艺术,中国传统诗学就强调“诗缘情”,要发乎内心的情感,“写诗作文,须以‘情’动人。如果缺乏真情,只知炫耀辞藻,那种虚情假意的文章不过是一堆毫无生命力的文辞而已”。儿童诗也是诗,所以情感是儿童诗的生命和灵魂,儿童诗最能表现儿童心灵的情思,孩子的感情是丰富的,和成人不同,孩子们的情感表达更为直接、外露和充满稚气。

林良《落叶》:

落叶,/你别难过。/你虽然黄黄干干,/我永远记得你/嫩嫩绿绿的/样子。

秋天,是悲伤的季节,树叶也从绿色变成了枯黄,可孩子却安慰枯叶永远记得它嫩绿的样子,这里没有过多的情感渲染,用最单纯质朴的孩子的语言表达他对树叶生命尽头的一种感受。

圣野《手套》:

一只手套不见/另一只手套哭了/不知藏在袋里好/还是戴在手上好/觉得/非常的清冷。

这里诗人写了一只手套不见了,另一只手套的感受。它哭了,不知道如何是好,这是一种友情,是日常生活中儿童的真切感受,动人心弦,充满童真。

三、童心浪漫主义留给我们的思考

童心浪漫主义精神提倡用诗歌来揭示儿童的善良、个性和情趣,用超现实的浪漫想象启发儿童在美的神奇的大自然里发现美、理解美,让孩子从作品的诗情画意中得到一份艺术的享受。在童心浪漫主义童诗作品中,我们读到了孩子们的天真、稚嫩、好奇、质朴。

在中国,诗歌的历史悠久,儿童诗也是,但是在旧制度教育下的诗歌教育并未真正体现“童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五四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热爱教育、热爱儿童的诗人,他们致力于“童心”的改革与创新,创作了一大批表现孩子个性心理的作品,这些佳作陶冶了儿童的情操,升华了情感,也让我们和孩子的心靠得更近。

参考文献:

[1] 方卫平.幼儿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90.

[2] 谭旭东,儿童诗的宏观与微观世界[J].中国作家网:http://www. Chinawriter.com.cn.

[3] 丘科夫斯基.从两岁到五岁(日文版)[M].树下节译.日本理论社,1997(7):405.

[4] 李贽.焚书续焚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98.

[5] 左东岭.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162.

[6] 王敏.日本儿童文学中的童心主义[J].外国文学研究,1986(3):100.

[7] 王亨良.《赤鸟》:童心浪漫主义吟味[J].作家杂志,2011(9):84.

[8] 王泉根.中国儿童文学概论[M].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5:32.

[9] 王亨良.圣野儿童诗创作理念与实践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59.

[10] 金波.让太阳长上翅膀[M].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12.

[11] 崔筱,罗振亚.现代儿童诗的想象空间建构[J].学术交流,2019(8):160-161.

[12] 刘春.朦胧诗以后[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8:358.

基金资助: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职院校幼儿文学审美教育研究”(2021SJA1959);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外儿童文学研究与翻译中心”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 者: 张丽丽,硕士,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儿童文学。

编 辑: 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欢

儿童诗表现手法
教案《创作儿童诗》
试探通用数字语言符号的同构图形创意表现手法
创作儿童诗的有效教学策略
厚重感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儿童诗教学策略研究
轻叩儿童诗的大门
浅析低碳园林营造原则及表现手法
室内园林绿化装饰布置原则及主要表现手法
浅论声乐演唱中的审美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