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在唐五代词中的运用

2021-12-21袁虹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运用

摘 要:唐五代词多数是反映女性悲苦命运和情感的。文章通过对唐五代词的赏析,总结出作品中常用借景抒情的方式表达情感,并将这种借景抒情的方式大致分为三个方面:情与景的完全融合,景物对情感的渲染作用,景物与情感的走向互成负态。

关键词:借景抒情,唐五代词,运用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中, “情景论”一直是古代诗学界关注的一个话题,尤其是王夫之、王国维对诗歌创作中的“情景论”更是有着精深的阐述。在“情景论”中,有关美学方面的内涵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情与景本身就是诗歌创作中的必备要素;其二,情景相融。只有情与景是不够的,还要将二者恰到好处地融合为一体。情景相融是诗歌烘托氛围、制造意境、表现诗歌之美必不可少的条件。我们常说的作品中的借景抒情也是“情景论”中的一部分,是文学作品用以表达情感常用的方式之一。

唐五代词在历史上被视作词的初级发展阶段,但是仍有许多词人的作品被后人所传颂,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唐五代词中绝大多数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妇女的不幸命运。以《唐五代词鉴赏辞典》为例,该辞典收录了694首词,其中描写女子情感方面的约412首,这其中有325首是描写女子愁苦情感的,占到总数的73%。欣赏这些篇目时,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文人在表现女子的内心情感时,都会运用大量的景物描写。把景与情紧密相连的词,可以说是信手拈来。在分析作品时,我们发现景物描写与人物情感传达之间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景与情的完美融合,可以达到情与景的相融一体;二是景物所要表现的外部氛围与人物表达的内心情感是相一致的,即为正衬;三是景物所要表现的外部氛围与人物表达的内心情感情绪是互为相反的,即为反衬。

一、情与景完全融合

情与景的完全融合,即主观情志与客观物境融合无间,景语即情语。温庭筠的《梦江南》一首可以说是这一类作品的代表。

这是一首描写思妇夜不能寐、望月伤情的词作。词的首句“千万恨,恨极在天涯”,直抒胸臆,点明了“恨极”的复杂心境。这“恨”是思妇独守空房想念丈夫的恨,是由爱而生的恨。该词后三句则是写景,但字字皆情语。“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山月”一句描写一轮明月高悬于空中,将清辉洒向人间。思妇抬头望月,想念丈夫,茕茕孑立的她此时心中充满了哀怨,一怨丈夫久不还家,二怨山月不能体察她此刻的心绪而徒然照人。月光下,妇人与孤影相随相伴,愈发让人由怨生恨。“水风”一句则写风吹花落,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妇人眼见花自飘零水自流,不禁感叹自己的命运如同落花,韶华易逝难以挽留。词的最后一句描写妇人痛苦哀怨之情如同天边碧云一般,渐渐转向阴暗,飘摇不定。

该词的后三句,以景寓情,情景交融,写出了妇人深沉的感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后三句,不見一个“恨”字,但“恨意”极为突出。该词将主人公心中强烈的情感通过她所见的景物表现了出来,在很自然的诗句表达中,将人情与景物互相衬托与渲染,达到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

二、景物对情感的渲染作用(正衬)

一般来讲,作品中对客观景物的描绘,很多情况下都是为了渲染一种氛围,作者对诸多的情景与事物加以描绘铺叙,借以突出所要表现的题旨。而这种氛围的趋向是同作品中主人公的情感是相一致的,这种渲染的艺术手法在诗词的创作中常常使用。在唐五代词中,我们也常见这种手法,如果再将其细分的话,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气氛渲染、环境渲染和心理活动渲染。

(一)气氛渲染

气氛渲染是指为了描写某一人物、表达某种情感而制造出与之相匹配、相一致的气氛。气氛的渲染往往会使得作品的意境更丰富,使读者不仅身临其境,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我们来看《捣练子令》,这是李煜的一首小令,深秋的夜景与离人之情交织在一起,得力于对眼前场景、气氛的渲染描摹。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在对客观景物的描绘中,渗透着浓重的主观情绪。“深院静,小庭空”,以一个“静”字和一个“空”字,点明了居所的气氛,居处的零落是对环境的描写,却又包含着对人的心理、情绪的托衬。简短的六个字使我们浮想联翩,处在这小院中的人,是何等孤寂与悲凉。“断续寒砧断续风”是庭院外景的描写,是听觉的感受,以“断续”二字描述砧声和秋风,使读者扩大了对词的意境的联想。在这秋凉之夜,一声声捣衣声和一阵阵秋风交响共鸣,不正是思妇神情不宁的内心写照吗?“断续”二字不仅准确描写了时景,同时也衬托出思妇欲思又断、欲断又思的心绪。正是由于居处内的孤寒和居处外的扰人情景,所以主人公更觉“无奈夜长人不寐”。这是客观环境对主观意识的影响。这风声、砧声已经够烦的了,月光又来到窗前,使得情思更加强烈。月光本身就容易让人幽思,再把风声、砧声加以月光的衬托,就愈加烘托出无限的幽思,这正是外界氛围的渲染和人物情感抒发的完美融合。

(二)环境渲染

环境渲染指的是作品中有对客观景物与环境的细致描写,为人物描写的背景衬托,从而获得借景抒情的效果。比如李珣的《酒泉子》一首:

秋雨联绵,声散败荷丛里。那堪深夜枕前听,酒初醒。牵愁惹思更无停,烛暗香凝天欲晓。细和烟,冷和雨,透帘旌。

这首词写的是一位闺中女子秋雨之夜的愁思。词的开头两句勾勒出一派萧条凄凉的景象,秋雨潺潺,打在池塘枯败的荷叶上,发出滴滴答答的声音,它打在败荷丛里,也打在思妇的心头。从上片的“秋雨”“败荷”“深夜”“酒初醒”等特定景物的描写中,无不表达出人物“那堪听”的悲苦心情,写得极为深沉凄苦。词的下片进一步写思妇的愁绪如秋雨绵绵,无休无止。“烛暗香凝”说明烛光将灭,香烟凝绝,女子的相思之情也将像烛光、香烟一样燃尽了,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般的一片痴情。此“烛暗香凝”,明为状物,实则写情。词的最后一句可以理解为:细微的思绪混合着烟霭,冷落的心情混合着秋雨,透过帘子进入思妇卧室,加重了她的愁思。这些环境的渲染,都折射着人物的心情,景语中含着情语。

一个成功的作品,写景绝不是单单为了描写景色,而是寓情于景,做到情景浑然一体。环境渲染往往同气氛渲染交织在一起,而气氛渲染又常是通过对典型环境的描画来实现的,并且这种渲染与作品中主人公的心理态势是相一致的。也就是说:无论是对山水的描绘,还是对人物装扮服饰的描摹,都是为展现主人公内心细腻的情感变化而服务的。

(三)心理活动渲染

心理活动渲染是指通过对作品中主人公内心活动状态的突出描写及渲染,从而达到表现主题的效果。通常做法是通过细微的笔触去体察她们内心的隐秘世界,揭示她们的心理状态。比如牛希济的《中兴乐》:

池塘暖碧浸晴晖,濛濛柳絮轻飞。红蕊凋来,醉梦还稀。

春云空有雁归,珠帘垂。东风寂寞,恨郎抛掷,泪湿罗衣。

这是一首闺怨词。该词抓住主人公对周围环境极具敏感的心理特征,为之设置了一幅画面,由此引发她的情感,令其自然敞开心扉。开端两句是词人造景,自闺妇看来,这是一幅交织着希望与迷茫的画图。一池碧水,浸泡着一轮春阳,闪射出斑驳陆离的光芒。因为这光芒使她那封闭清冷而又沉寂的心房有了温暖,有了憧憬,有了冲动。这光芒对她来说是青春的呼唤,生命的启迪,理想的燃烧。然而那纷飞的柳絮却在有意无意间时断时续地遮掩着她的目光,这又使她的心头罩上了一层阴影。于是刚刚产生的情愫又模糊了,刚刚唤起的冲动又犹豫了;而此时,面对“红蕊凋来”,顿时使她从遐想回到了现实。虚度年华、青春不返的现实替代了她那迷蒙的梦,凄凉压倒了温馨。这首词以暮春的图景表现了闺妇由希望到迷惘又到自伤的复杂而细微的心理活动,她有等待、有希望、有迷惘,最后是希望的落空。她的心迹的变化起伏无不是从景的变化上而来,这正是景物描写对人物心理变化的渲染。

以上我们分析的这两大类景物描写的功能,不论是借景传情或景与情同起渲染作用,看到的都是以哀景趁哀情,以乐景衬乐情,这就是俗话所说的“正衬”。具体到词作本身而言,绝大部分是反映不幸女子的感情生活,以哀婉之情与悲凉之景相匹配,是柔情与悲景相互交融的表达方式。

三、景物与情感走向互成负态(反衬)

所谓反衬,就是指作品中对环境、景物描绘所显示的情绪氛围与主人公的内心情感的表达走向是互为相反的。反衬的这种艺术手法对刻画人物内心感情世界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正如清代诗评家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曾其哀乐。”细检唐五代词,体现这一特色的词亦很多。本文仅举数例,加以说明。

(一) 景物反衬

绿杨春雨,金线飘千缕。花拆香枝黄鹂语,玉勒雕鞍何处?碧窗望断燕鸿,垂帘睡眼溟濛。宝瑟谁家弹罢,含悲斜倚屏风。

韦庄这一首《清平乐》反映的仍然是一个古老的主题——春愁闺怨。词的上片从视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描写芳春美景,引发出词中主人公伤春怀人的意绪。词作一开头就把我们带进了富有典型意味的江南春景中:芳草青青,新杨初引,黄鹂跳跃,鲜花绽放,这是多么清新美妙的春日啊!可是接下来的一句却让我们心头陡地一紧,立即感受到一丝和这阳春三月极不和谐的凄凉意:“玉勒雕鞍何处?”也就是说:“丈夫你在何处?”这是充满希望的询问,更是饱含愤怨的谴责。词的下片则着重写女主人公愁苦凄绝之情状。读着这首词,我们分明看到一位柔弱的女子在本该享受幸福的季节里,独自一人品味着孤独的滋味。我们可以真切地看到那张凄苦不堪的脸庞,绵绵不尽的愁思,这种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人物情感更加强烈,这就是反衬所能达到的艺术效果。

(二) 衣飾反衬

在分析唐五代词时,我们注意到不仅是自然景色的美可以起到反衬作用,就连居室内装饰的色彩和女主人的服饰也可以起到不错的反衬效果。尤其是温庭筠的词,其中的色彩特点是金碧辉煌,华美绮丽;人物的装饰,多用令人炫目的金色、翠色、红色,等等。作者正是为了更丰富地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采用多样的色彩来渲染、调配的艺术手法,使感情物象化,更易拨动读者的心弦,留下无尽的回味。如大家熟悉的温庭筠的《菩萨蛮》一首,就是特别典型的例子。

作品中,作者在描绘人物外表妆饰时,就用到了特别鲜亮的颜色如金色、翠色等颜色,鲜亮耀眼的色彩与人物内心的情感往往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从色泽上看,在晨曦中闪烁不定的屏风,金鹧鸪与头花互相映衬,显得格外浓丽绚烂,而实际上是透露出主人公的“懒”“迟”二字。容貌美丽却无所爱之人,衣饰华丽却无一丝欢乐。这种人物心境与外界饰物展现出的气氛完全相反的映衬,就会不自觉地引起读者对女主人公命运的联想。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唐五代词中,很多文人的词作都运用了大量的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的目的,主要不是炫人眼目,而是为表现词中主人公内心情感服务的,对主人公情感的传达和心理揭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词人把大量的笔墨都放在对景物的描摹上,而这种华美的描绘,在给人以最大限度的视觉审美的同时,也深刻地揭示出主人公丰富深婉的内心情感世界。

(三)禽鸟反衬

在唐五代词中,作者还常用各种鸟类相亲相爱、形影不离的样子来反衬人物内心的愁苦。词中常见的鸟类有鸳鸯、鹧鸪、大雁、飞燕等,这些鸟类都有一个共同的习性,就是成双成对地出现。用成双成对的鸟儿和孤苦无依的女主人公构成一幅鲜明对照的画面,增加孤独的意味,更衬托出主人公的悲惨命运。

我们来看一首牛峤的《梦江南》:“衔泥燕,飞到画堂前。占得杏梁安稳处,体轻唯有主人怜,堪羡好因缘。”在中国的闺情文学中,每一片嫩红,每一滴秋雨,都可以触发女性无尽的愁思,双双飞燕,不知令多少闺中少妇为它抛洒热泪。本篇就是典型的借咏燕写闺人之怨情。作品开始先写燕子飞来飞去,最后两句笔锋一转,由燕及人,自伤薄命。燕子是候鸟,春暖花开之时,它总是如期而至,怎奈燕归人不归啊!燕子双双结伴而飞,主人公自己却形影相吊,茕茕孑立;燕子双双筑巢安居,主人公自己却孤衾独宿,晓寒难耐;燕子堂前上下翻飞,惹人怜爱,主人公自己却是孤寂落寞,无人垂怜。我们看到,作品中用燕子与人不同处境的相互反衬,使得思妇的悲苦寂寞更加令人同情。

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最后两句是“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作者用精细的工笔描绘妇人华丽的衣着和装饰,实则反衬出无限的伤感。尤其是华服上用金丝线绣的一对鹧鸪鸟,色彩艳丽,吸人眼球,这反倒是衬托出主人公的孤独、寂寞、空虚。主人公尽管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但缺少生命的活力,缺少精神的支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可悲的命运令人叹息。

结语

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世上的情有千千万万种,不同的心境就会有相对应的各种不同的外在表现,不同的外在景象也会传递出各种不同的情态。所以,诗歌创作就要把不同景物所包含的意蕴与所要表达的情感很好地匹配起来,才可以更完美地表现主题。

参考文献:

[1]唐五代词鉴赏辞典[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

[2]唐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

[3]刘凌.诗词与柳[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4).

[4]梁桂芳.唐诗蜡烛意象探幽[J].西北师大学报,2001(4).

[5]李定广.“花间别调”与晚唐五代蜀粤商贸活动[J].文学遗产,2018(3).

[6]曹怡,谢婷,朱莉平等.花间词对宫体诗女性题材的因袭及抒情艺术的创变[J].中国民族博览,2018(8).

作 者: 袁虹,太原理工大学财经学院公共课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编 辑:曹晓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运用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企业管理中社会网络的运用及相关问题阐述
节能降耗技术管理在电气设备的运用
工厂电气节能技术综述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