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对外叙事
2021-12-21彭修彬
彭修彬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新华社图片)
中国共产党是具有世界眼光和天下情怀的政党。早在成立之初,我们党就高度重视开展对外叙事,积极向世界传递中国共产党的声音和故事,展示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本文旨在梳理中国共产党从接触、融入到引领世界的历史进程,阐述中国共产党百年对外叙事的基本框架、内涵体系和主要特征,进而研提新形势下开展对外叙事的有效路径。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各个历史时期,党的对外叙事也相应表现出鲜明的特點。
一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年),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目标的民族性叙事。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叙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外发出中国共产党声音,积极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的理解和支持。面对严重的民族灾难,救亡图存成为我们党这一时期面临的首要历史考验。鉴此,党的对外叙事注重将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将外国侵略者和国内反动派置于另一方,通过建构“我们—他们”的民族性叙事框架达到了凝聚人心、号召革命的效果,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注入了强劲动力。叙事的目标群体不仅包括苏联和共产国际,也包括美英等西方国家。对外叙事话语主要包括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联合政府”、国际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两个阵营”“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方针等。这一阶段党的对外叙事在国际社会中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目标”的现代政党身份认知,对于提升党的国际形象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年),以巩固新生政权、推进社会主义事业为目标的进步性叙事。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叙事的主要目的是冲破西方敌对势力对新中国的孤立、遏制、包围和威胁,维护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和安全,为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和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营造和平的外部环境。这一时期叙事内容呈现出革命性与建设性二元并存的复合型特征。一方面,为了反对霸权主义和战争威胁,党的对外叙事延续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使用的“解放”“斗争”“阶级”等革命性话语体系,用以表明对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追求和对亚非拉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支持。另一方面,为了争取更大的国际生存和发展空间,党的对外叙事通过更多的建设性话语表明积极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加强各国友好合作的立场和追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间地带”“三个世界”等叙事话语都体现了这一时代的特征。在这一阶段,党的对外叙事的变迁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正在从一个致力于推翻“三座大山”、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型政党转变成为推动国家建设、促进世界和平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三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12年),以更好融入世界、促进自身发展为目标的开放性叙事。这一时期,党的对外叙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外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故事,向世界“介绍中国”、让中国“融入世界”,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对外叙事的范围扩大到全球各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对外叙事话语体系的广度和深度也不断得到拓展,既包括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共同发展等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话题,也包括民族团结、金融改革等世界关注的中国话题,宣介“对外开放”“和平发展”“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谐世界”等理念,并开始探索将对外叙事从宣传式话语转变为传播式话语、从单向式话语转变为交流式话语、从结论式话语转变为思辨式话语。
四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年至今),以主动引领世界、打造新型中国与世界关系为目标的建构性叙事。这一时期,党的对外叙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外呈现中国语境、讲述中国故事、分享中国经验,积极构建新型中国与世界关系、新型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关系。这一时期的对外叙事呈现出鲜明的建构性特征。面对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党的对外叙事以建构性的“中国特色话语”全面阐述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和理念。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全过程人民民主、“一带一路”倡议、全人类共同价值、新型政党关系等一系列重大主张,全面建构了中国共产党新时代对外叙事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在这一阶段,党的对外叙事正逐渐由“向世界说明中国”转向“向世界说明世界”,不仅尝试厘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自身的发展脉络,更尝试为当前的全球秩序和全球治理提供新的叙事框架和发展路径。
1944年7月,周恩来到机场欢迎美军观察组到访延安,介绍中共抗战情况。(中联部图片)
1987年4月18日,邓小平会见刚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总统、非洲统一组织执行主席德尼·萨苏,介绍中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策理念。(中联部图片)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根据各时期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以及国际格局演变,以党的领导人重要表态为核心话语内容,以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关系互动发展的综合体现为形式表征,建构起对外叙事的基本框架、内涵体系、主要渠道和战略策略,集中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观、时代观、责任观、发展观和合作观。
第一,世界观维度。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中国与世界作为一个相互联系、命运与共的有机整体,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认识党情、国情和世情,动态把握自身在国际坐标中的定位和定向,在对外叙事中形成了顺应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观。
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观从整体上反映了我们党对如何看世界、如何处理中国与世界关系、如何看待世界秩序和国际格局变化以及中国国际身份定位、对外关系、全球战略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总体看法和观点。其中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守“和合之道”、坚拒“霸权霸道”。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具有天下情怀和国际视野,始终坚守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人心向善的道德观,提出了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为主要内涵的全人类共同價值。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反抗外敌入侵中诞生,始终旗帜鲜明地坚持多边主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从“两极对峙”“中间地带”到“三个世界”的划分,再到“全球一体化”和“建设和谐世界”,都体现了这一特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主张,这是中国共产党围绕自身世界观开展对外叙事的标志性概念和引领性核心话语,不仅代表了我们党在新时代对于国家叙事的建构,还搭建了一套国际体系叙事的图景,为新全球化时代全球治理的实践路径和全球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方向。
第二,时代观维度。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紧密结合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不断加强对时代发展本质趋向的特定认识和把握,动态建构了与中国自身发展相适应、相契合的时代观。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层面,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时代特点,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二是社会主义层面,体现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及其世界意义。三是全球层面,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对自身所处国际环境和世界发展趋势的科学把握。
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关于时代主题的叙事话语。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时代主题的叙事话语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也是时代的命题”,呼吁国际社会以团结、智慧、勇气扛起历史责任,解答时代命题。关于时代主题叙事话语的动态嬗变本质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因时而变、应时而动的时代特征,为构建中国共产党同世界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责任观维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党作为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要担起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进步的历史责任。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从中国的基本国情、综合实力、战略需要和国际力量对比的实际出发,科学平衡好国内与国际的关系、国家利益与国际道义的关系、责任与权利的关系、能力与意愿的关系、硬支持与软帮扶的关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责任观。围绕责任观开展的对外叙事的主要内容从聚焦“支持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拓展到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各个领域,叙事话语也从“对亚非拉国家不遗余力、倾囊相助”逐渐转变为“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以及“积极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和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外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合作、对外援助、消除贫困、抗疫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将“承担哪些国际责任”以及“如何履行国际责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负责任大国”和“负责任政党”的叙事框架,不断丰富和拓展了中国共产党“责任观”的内涵与外延,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大国大党的负责任态度和强烈历史担当。
第四,发展观维度。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对外叙事始终把讲清楚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发展以及中国发展需要什么样的外部环境作为叙事重点,对外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基本理念等重大政治问题,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发展观。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发展的思想理论,比如“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不断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对外叙事话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等一系列重大论断,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展观。值得注意的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观的对外叙事具有鲜明的天下情怀和全球视野,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为推进全球发展事业指明了方向。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不仅同世界各国共享经济发展红利,而且毫无保留地分享思想理念红利。近年来的一系列对外宣介活动,特别是建党100周年之际举办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有效传递了中国共产党“不仅愿意为中国人民造福,也愿意为世界各国人民造福”的发展观叙事主题。
第五,合作观维度。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与国际社会开展合作。从建党之初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叙事主要围绕革命与抗战展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并广泛参与和支持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这一阶段开展对外合作的主要叙事话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逐渐融入全球体系,中国共产党开展对外合作的方式转变为全面积极参与,合作对象和领域从局限于社会主义阵营和集中于政治领域逐渐拓展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往、合作与互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倡导创立了一系列新型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旨在促进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全球倡议。在这一过程中,推进“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合作观的主要目标追求,“共商共建共享”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合作观的代表性叙事话语,“正确义利观”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合作观的基本价值取向,从而形成了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同国际社会深化全方位合作的对外叙事话语体系。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对外叙事史成功展现了自身自信、开放、包容的国际形象,积极营造了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但与此同时,党的对外叙事仍面临一些制约因素。
首先,西方二元叙事陷阱有待破解。作为近代以来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对外叙事深刻塑造着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近年来,美国基于民主—专制、自由—极权、开放—封闭、进步—落后等一系列二元对立的叙事框架,逐渐形成了以所谓“自由、民主”为核心的价值观叙事陷阱、以世界文明中心和历史终结论为核心的历史观叙事陷阱、以零和博弈思维和大国争霸理念为核心的战略观叙事陷阱,导致中国共产党在国际舆论场中容易陷入“挨骂”“失语”“辩解”的被动处境。
2020年10月,“摆脱贫困与政党的责任”国际理论研讨会在中国福建举行。图为外宾参观福州三坊七巷。(中联部图片)
其次,政党叙事同国家叙事的协调配合有待加强。对外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这是开展好对外叙事的首要前提和基础。在党的历史上个别时期的对外叙事实践中,曾经存在刻意淡化政党色彩、过于强调党政分开等现象,导致政党叙事同国家叙事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这个问题现虽已得到明显改进,但当前政党叙事和国家叙事协调配合不够的现象仍然存在。此外,在一些海外反华势力的话语建构中,也长期存在企图将中国与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与中国共产党割裂分离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共产党对外叙事建构的实效性。
再次,叙事呈现与实际表现之间的落差亟待填平。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国内国际各个领域取得历史性成就。但这些重大成就经常遭到西方个别国家歪曲解读,党的对外叙事能力和效果仍有待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做得多讲得少”甚至“做得好讲不好”的现象。
当前,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共产党日益走近世界政党舞台的中心,我们党的吸引力、感召力、影响力与日俱增。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党的对外叙事应更好把握机遇,对叙事的内涵、主体、渠道、策略加强统筹设计,进一步增强对外叙事的主动性、系统性、针对性、创造性。
第一,以政治逻辑和媒介逻辑的交互融合着力加强对党的对外叙事的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一方面,要主动遵循政治逻辑在党的对外叙事中的运行规律。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对外叙事主线,深入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观点、重要论述。要牢固树立“在党言党”意识,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坚决维护党中央对对外叙事的集中统一领导。另一方面,要善于把握传播媒介的话语和叙事形态,针对不同国别、不同群体进行靶向施策、精准传播、分众传播,切实形成多声部发声、多渠道传播的叠加效应。
第二,以从“他塑”为主到“自塑”为主的动态嬗变着力破解西方二元叙事陷阱。一方面,通过提升综合叙事能力掌握对外叙事主导权。主动设置正面议题,对外宣介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发展倡议、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主张,在国际舆论场构建起中国共产党特色叙事。同时,针对个别国家无端抹黑攻击,主动阐明事实真相,批驳谣言谬误,牢牢占据道义高地。另一方面,通过提升兼容并包能力培育共同叙事语境,积极借鉴各国叙事经验,着力挖掘中国同各国叙事的共通之处,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形成真正具有广泛代表性、反映国际社会最广大成员心声的共同叙事语境。
2019年11月,以“为人民谋幸福:政党的使命”为主题的“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江西的实践”专题宣介会在江西南昌举行。图为外宾在江西参观考察。(中联部图片)
第三,以“解构”与“建构”的协同整合着力打造对外话语体系。在解构层面,充分运用政治学、传播学等相关领域的理论资源,突破在话语建构背后所包含的历史积累与现实发展不平衡问题,以此打破西方在民主、自由、人权等问题上形成的话语陷阱和话语霸权。在建构层面,科学把握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大众话语与网络话语有机融合的平衡张力关系,对外阐释好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丰富内涵,增強国外受众愿意听、听得懂和听得进的话语效力。与此同时,需要注重挖掘概念间的逻辑联系,积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政治话语体系,形成一整套具有传播力和感召力的政治话语。
第四,以政党叙事和文化叙事的有机结合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元叙事”。首先,系统建构中国特色“元叙事”内涵体系,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将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观、时代观、责任观、发展观、合作观巧妙融入国家发展、公民幸福的综合叙事之中。其次,交融建构中国特色“元叙事”呈现方式,注重发挥文化传播超越理性思维的教化特性,将政治叙事寓于文化价值之中,让包含中国思想、中国价值和中国主张的内容真正走近国际社会受众。此外,柔性建构中国特色“元叙事”实践载体,综合运用影视、美术、旅游、文化交流等多种形式,切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价值展示出来,以中国优秀文化的魅力提升“中共观”的吸引力。
作者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办公厅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