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魂育人目标导向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四个要点
2021-12-21王莉
王莉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在教学中要把握以下四个要点:铸魂育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努力方向与终极追求;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内在需求是提高课程亲和力的重要举措;理论与实践基础上的破立结合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生动的历史真实与清晰的逻辑讲授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有效武器。
【关键词】铸魂育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创新改革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一个导向:铸魂育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努力方向与终极追求
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不仅仅要重视应该掌握的知识目标,有针对性地补充扩展知识,更要注重培养情感目标,帮助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夯实社会主义大学教育工作者的身份认同
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目标性,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和人才管理。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学校教育首先要明确的问题。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特征,是服从和服务于当代,是统治阶级为了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进行的定向培养。“古今中外,关于教育和办学,思想流派繁多,理论观点各异,但在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所以,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述指出了教育与国家的关系,即教育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总体运行,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政治要求。这一点是各个国家的教育共同的本质。因此,作为高校教师,无论是在教学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要时刻牢记自己社会主义教育工作者的身份,政治要强,情怀要深。要坚定“两个维护”,做到“四个服务”,切实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铸魂育人,为中华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知识目标基础上的价值目标是教师的努力方向
知识目标与价值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应该完成的目标,具有统一性,都服从于“四个自信”的树立这一教学的总体要求。但是二者在程度上和实现难度上又有着巨大的差别。作为教师,较低层次的教学任务是要帮助学生掌握课程主线及基础知识,对于重点内容要做到能够准确复述,并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解读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知识目标完成后,并不意味着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具有开阔的视野、历史的思维、健康的心理、明确的目标,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在未来的生活与职业生涯中,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至此,才算是教学任务的完成。没有基础知识的掌握,知识目标的学习,学生在相关知识缺乏的情况下,无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情感认同。
二、一个中心: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内在需求是提高课程亲和力的重要举措
(一)融入国内外时事,回应学生关注
当代大学生处于网络飞速发展的大时代,在这样的环境中,两耳不闻窗外事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大部分的学生比较关心国家大事,希望了解国内外大事,关注任课教师对于时事进行有见地而又有独特观点的解读。因此,在课堂中不应回避大事,要努力在课堂上使学生了解中国不仅仅是中国的中国,也是世界的中国。因此,要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在各个时期的大的方针,读懂中国不同阶段的政策调整,且要树立国际视野。使得学生具有历史的思维和思辨的思维,在比较中更加了解中国的国情,了解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每个中华儿女都具有浓浓的乡土情怀,这是浸润在灵魂中的共同的精神血脉。这种乡土情怀使得很多在外的游子,或者大学毕业生,都会选择回家乡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有意识地进行省情的介绍。如在概论课讲授中,在讲“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时,涉及经济、政治、生态方面时要结合本省、本地情况来讲,在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不仅要讲全国的脱贫攻坚成果,也要讲学校所在省、所在市的扶贫情况,从而找到与学生的契合点,吸引学生融入课堂。
(二)教师授课中要渗透升学与就业的相关知识
尽管当代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各不相同,但他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即升学和就业。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一些客观的、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学习经验和就业方法传递给学生。具体来说,在学业上,清晰的逻辑结构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整体把握。因此,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教学意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大学生不仅有完成正常期末考试的需求,还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未来会加入考研的大军,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恰恰是考研公共政治科目的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此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教学中,要渗透国家的就业政策,如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大学生村官选拔、公务员考试、民营企业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等等。总之,让学生在感到教师亲切关怀的同时,亲其师,信其道,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感,从而有利于教师很好地将课堂知识和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完成教学的价值目标。
三、一个重点:理论与实践基础上的破立结合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一)以透彻的理论和丰富的案例说服学生
所谓立,是证明自己的观点、主张正确。反映在课堂教学上,即教师运用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将课程教学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時实现价值认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恰当和充分地运用案例比较的方法增加课程的说服力。在教学中,案例比较的角度可以是宏观的政治层面,也可以是微观层面,如,人民的满意度以及切身感受。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政党相比,无论是在抗击疫情政策的制定方面,还是对疫情的反应速度方面,尤其是人民在疫情中生命安全感的获得方面,都具有巨大的优势。与此同时,教师要客观地指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困境及存在的缺陷,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为生长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和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党领导下感到自豪。
(二)揭露和批判错误观点以树立正确价值观
所谓破,是指对于片面的、错误的观点进行的驳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共产主义信仰的大学生。这一教学目的的实现在实践中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因此,必须进行有效的驳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正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復兴的目标,这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但是与此同时,我们的党也面临着四大考验,即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在这一过程中,西方国家不仅仍然延续了冷战思维,从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对我国进行封锁和干预,更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展开了疯狂地进攻。普世价值、后现代主义等西方思潮,也在利用各种渠道,不断地进行渗透。因此,必须进行针锋相对的抵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直面问题,要回答学生的困惑,要运用相关知识将问题讲清楚,要时刻告诫学生,结合中国的国情,站在中国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看待问题,树立历史的思维,从而正确地看待中国大势和历史大势。
四、一个武器:生动的历史真实与清晰的逻辑讲授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有效武器
(一)历史的不可复制性增加了进行正确历史评价的难度
所谓历史,指的是已经发生的过去的事实,其最大的特点是不可再生性和不可复制性。一方面,由于历史与现实的时间间距,任何人都不可能直面历史。人们面对各种各样带有历史印记的资料及文献,只有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考察才能真正找到历史事实。即使是史学家也“不可能直接与事件本身打交道。他所能接触的仅仅是这一事件的有关记载”。另一方面,人们总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从事历史研究或者进行历史判断。“历史观总是渗透在对历史事件的把握中,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而且是被历史一再证明的科学发现。”因此,同样的历史资料人们会产生不同的历史判断。这就需要人们在进行历史评价时能够正确甄别资料的真实性和历史撰写者的阶级立场。与此同时,由于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和进一步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为大学生进行信息检索、获取知识提供了便利。但这种快捷也使得人们放弃了深度阅读,使得获取的知识呈现碎片化特征,即知识并不完整,而是孤立的存在。这就导致在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判断和评价时,不能够从全面进行把握,只是根据零散的知识进行评价,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历史认知的难度与历史知识的碎片化,加大了学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难度。
(二)以丰富而真实的历史真相击碎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以所谓的“重新评价”为由,对一些既定的历史事件进行重新解读,表面上看是学术争论。但是,如果聚焦历史虚无主义虚无的对象,就不难看出其险恶用心。历史虚无主义重新解读的对象,虽然是个体,但是其背后却具有极大的代表性,一般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均不是其进行考评的对象。其对一些领导人片面、非完整的评价,以及所谓专家的新解读会引起一些人对于重大问题的困惑,尤其是对于价值观不太成熟的学生来说,会产生思想的迷茫,甚至动摇信仰。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任何一门课程要想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效果,都离不开大量史料的支撑。
历史与现实的连接性,决定了如何看待历史问题即如何看待现实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课程,从不同角度讲述着中华民族是如何一步步从苦难中浴火重生,讲述着这个重生背后的无数的探索,以及最终取得胜利的艰辛历程。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当中,每一个理论成果都与中国的历史发展密不可分,都述说着中国从历史到现实的发展逻辑。讲清楚了每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也就讲清楚了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和民族领路人的历史必然性,也就讲清楚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因此,要充分利用历史生动而丰富的史料,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南振声.用信念与忠诚铸牢军魂[N].解放军报,2013-03-24(07).
[2]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61-67.
[3]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人民日报,2014-09-10(2).
[4]刘建军.有信心有能力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N].人民日报,2019-05-14(09).
[5]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引发热烈反响[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8437077367568459&wfr=spider&for=pc,2019-03-19.
[6]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2).
[7][英]汤因比,等.历史的话语[M].张文杰,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82.
[8]侯惠勤.略论唯物主义历史观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J].历史研究,2008(06):6.
【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高校铸魂育人战略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研究”(HB18MK01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