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非遗音乐深植中小学合唱教学
2021-12-21董唱
董唱
【摘 要】广东非遗音乐是中小学合唱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立足本土文化进行有益融合的方向。文中通过广东非遗音乐融入中小学合唱教学切入点、融合方式、音乐文化促进等方面,立足于音乐学科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等三大素养,试图通过找准切入点进行创新改编,融入共同文化追求来实现将非遗音乐融入到中小学合唱教学中,为广东非遗音乐融入中小学音乐探索一条有效之路,从而促进音乐教育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广东非遗音乐;中小学合唱;音乐教学;石岩客家山歌
广东非遗音乐融入中小学合唱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也是立足本土音乐开展校本化音乐的重要途径。在粤港澳大湾区不断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广东非遗音乐要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就必须从大湾区视野下,通过中小学合唱教学来找到准确的切入点,在有效的创新改编中融入到中小学合唱教学,才能使之成为大湾区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笔者立足于音乐学科三大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等,通过融入方式、现代化过程及文化共鸣等层面,论述广东非遗音乐深植于中小学合唱教学的策略。
一、重感知:找准切入点,将广东非遗音乐融入中小学合唱教学中
廣东非遗音乐要深植于中小学合唱教学中,不仅仅要立足于本土教学发展的需要,而且还要重视审美感知素养的渗透。这就要求,在中小学合唱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广东非遗音乐与合唱形式的审美感知契合,并找到两者之间的融合点,既能激发学生合唱学习的兴趣,又能通过合唱学习来培养审美感知,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音乐教师要结合学校具体校情、学情,通过对教材的充分挖掘形成校本素材,才能真正找到有效的切入点,从而将广东非遗音乐融入到中小学合唱教学中。
(一)找准切入点,要重视本土文化积淀的影响
广东非遗音乐主要以三大方言中的客家山歌、粤剧音乐、潮州戏曲为代表,而从粤港澳大湾区的组成来看,三大方言下的客家山歌、粤剧音乐、潮州戏曲都在香港、澳门及广东的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中山、惠州、肇庆、江门九市范围内。而从广东省内大湾区所属九市来讲,则是粤剧音乐与客家山歌是覆盖面较大的区域,潮州戏曲除香港、澳门外,主要在潮州、汕头、揭阳、汕尾等四市,均不属于大湾区范围。因此,在大湾区将广东非遗音乐融入到中小学合唱教学中,就要重视不同地区的本土文化积淀影响。如广州、佛山、中山、珠海等传统粤剧地区,就要重视粤剧音乐的文化积淀即广府文化影响,通过粤剧音乐与合唱学习的共情之处,做好中小学合唱教学工作。而对于深圳、惠州、东莞等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交融的地区,则应按实际情况来找准切入点,有效对其文化积极进行区分,才能使本土文化与合唱教学有效融合。但从广东大湾区九市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广府文化还是客家文化,都属于岭南文化的范畴。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师要将广东非遗音乐融入到中小学合唱教学中,就可以从更高层次的岭南文化入手找准切入点,使岭南文化在中小学合唱焕发出新的生命。
(二)找准切入点,在审美感知中提升中小学合唱教学
将广东非遗音乐融入到中小学合唱教学中,本质上就是通过本土音乐以合唱形式更好地表现出本土音乐的审美感知,从而促进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热爱家乡文化、热爱家乡音乐,进而激发中小学生爱乡爱国之情。笔者认为,这种音乐情感的培养也是中小学合唱教学的重要任务,是音乐熏陶人、洗涤人、塑造人的表现形式。中小学合唱教学与广东非遗音乐的融入过程中,就要通过审美感知来提升教学实效,从而使广东非遗音乐深植于中小学合唱教学。如在石岩客家山歌融入中小学合唱教学中,就要抓住客家山歌表现客家文化中耕读传家的审美感知,融入到中小学生热爱劳动的价值追求中,从而以客家山歌合唱来实现中小学合唱的教学目标。
二、促表现:传统融现代,将广东非遗音乐改编为中小学合唱曲目
广东非遗音乐融入到中小学合唱教学,要重视艺术表现的追求。一方面,广东非遗音乐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才能使广东非遗音乐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传统上的石岩客家山歌,大多数都是以对唱的形式来表现劳动场景、斗歌需要或爱情追求等,而在现代深圳视角下,对幸福生活及劳动的追求,更多方面是体现于客家文化的传承上。因此,像《嫁错郎》《赌仔歌》《东江纵队顶呱呱》《打得鬼子喊爹娘(五句板)》《宝安乡民抗战山歌》《山歌来唱大小贪(五句板)》《送郎参军》《猜谜山歌》《虚玄歌》《情歌零拾》《山歌十大字眼从一到十》等传统经典曲目,就要进行再创作并符合当前中小学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才能融入到中小学合唱教学中,使石岩客家山歌更富有生命力。如笔者在合唱教学中对《猜谜山歌》进行改编再创作后,形成四重声部的问答式合唱,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引导学生对歌词进行了有效丰富,从而为石岩客家山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在保留了传承客家山歌的基础上,还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多声部的问答式合唱),使艺术表现素养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另一方面,广东非遗音乐融入中小学合唱教学,更要运用现代艺术表现形式。合唱虽然是音乐形式,但其艺术魅力不止于合唱带来的音乐享受,更有现代信息技术介入下的视听一体化的艺术表现。中小学音乐教师要着眼于合唱的综合艺术表现,通过把传统形式进行创新改造,使之形成新的艺术形式,才能促进艺术表现的发展。如石岩客家山歌往往是一对一对唱的艺术形式,但在合唱教学中就可以通过曲目的改编,使之成为多声部的合唱,并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把光、电等视觉艺术融入到合唱教学或合唱表演中,形成具有情境化的现代山歌演绎艺术,这必将使石岩客家山歌受到越来越多中小学生的喜爱,使其艺术表现力大为增强。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对于广东非遗音乐而言,通过曲目改编、再创作或创新,融入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使之符合现代音乐的艺术表现,融入到中小学合唱教学中,无论是对音乐教学,还是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新时代大湾区音乐发展有重要的启示。
三、融文化:辐射大湾区,以广东非遗合唱促大湾区音乐文化融合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艺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不同地域、民族、时代有着不同的音乐文化创造,并直接表现为音乐作品题材、体裁、形式和风格等多方面的差异。”广东非遗音乐融入中小学合唱教学并转化为广东非遗合唱,其文化追求的根本就在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音乐文化的融合,从而使广东非遗合唱体现出大湾区的共同文化价值与文化追求。从历史的维度来看,粤港澳大湾区不仅在文化上具有一致性,在未来的发展上会趋于融合。但现实的角度上,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广东非遗音乐既没有很好地转化为广东非遗合唱,更没有发挥出非遗音乐的艺术魅力,真正为大湾区文化建设做出更积极的作用。这就要求,广东非遗音乐融入中小学合唱教学中,要做到:
(一)重视广东非遗音乐与合唱形式文化的融合,使之成为新的音乐文化创造来促进大湾区音乐文化发展
受近代历史的影响,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与广东大湾区九市在文化上还是有较明显的差别,其文化语境上的差异也必然造成了音乐文化的差异。而将广东非遗音乐与中小学合唱教学进行融合,就不再是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等广东本土文化的融合,更是岭南文化视野下大湾区音乐文化的融合。如上述石岩客家山歌改编与创新,就完全可以成为不同语言形式或语境下,共同音乐文化的载体。即通过不同语言用合唱形式来表现出共同的音乐文化追求,从而培养共同的文化理解。如在客家地区通过客家话进行演绎来开展合唱教学,而在粤语区则通过粤语开展合唱教学,在文化理解上可以做到主题一致、表现形式一致、审美感知一致等,从而实现大湾区文化层面的融合。在这一过程中,客家山歌也实现了从合唱走向创造新生的目标。
(二)重视广东非遗音乐的大湾区视野,使之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广东非遗音乐融入中小学合唱教学中,既要重视本土的、家乡的文化味道,又要重视大湾区的、岭南的文化味道,甚至可以帶着世界的文化味道。作为世界四大湾区之一,并被认为21世纪最具潜力的大湾区,广东非遗音乐如果只停留在本土文化层次,那么不管如何融入中小学合唱教学,都无法代表大湾区音乐文化的一部分,进而唱出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内涵,也就没有对大湾区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这会使广东非遗音乐走向没落。只有以岭南文化的新姿态,向着大湾区文化转变,才能使之成为大湾区文化的共同追求与精神写照,才能唱响大湾区的声音,从而被接受,并促进大湾区音乐文化融合。
综上所述,将广东非遗音乐融入中小学合唱教学,既要从内容上、形式上、题材上进行创新与改编,并找到切入点有效联系起中小学音乐合唱教学,又要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等音乐学科素养的层面,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从音乐文化追求的层面,做到与时俱进,在创造发展中使广东非遗音乐深深根植于中小学合唱教学中,使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更好地为大湾区建设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郝鹤.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空间中岭南音乐教育的发展转型[J].黄河之声,2020(24):107-111.
[2]陈锦莹.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广府音乐文化特色课程资源开发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52):97-98.
[3]齐思懿,陈娅.江门市“非遗”音乐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北方音乐,2020(19):22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