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冰上丝绸之路”
2021-12-21崔国辉
崔国辉
风云三号卫星微波成像仪制作的北极海冰及北极航道示意图(供图/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制图/武胜利)
北极航道又被称作“冰上丝绸之路”。随着北极地区气候变暖和北极浮冰逐渐减少,北极海域的通航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
北极航道分为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两段。人类对北极航道的探索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878年就开通了东北航道;西北航道稍晚,开通于1905年。
根据国际航运界测算,船舶由北纬30度以上太平洋东西两岸的任何一个港口出发前往欧洲,穿越北极航道都要比穿越苏伊士运河或巴拿马运河要缩短至少40%的航程。因此,北极航道可谓一条新“黄金水道”。
合适的气象和水文条件才能确保通航安全,而低温、海雾、海冰等可谓是航道上的“拦路虎”。根据一份北极海运评估报告,1995—2004年间,北极海域发生的海难事故高达293起,其中相当大比例缘于海冰、极地恶劣天气所造成的船只搁浅或机械故障。
海冰是影响航行安全的首要因素。新冰和初期冰对航行影响较小,而陈冰更为坚固,对航行影响也更大。通常来说,当海冰覆盖比例小于1/10时,航行基本不受影响;海冰覆盖比例为1/10~5/10时,船舶就不能在预定航道航行;海冰覆盖比例为5/10~8/10时,航行困难;海冰覆盖比例大于9/10时,则需要破冰船协助航行。
综合考虑海冰厚度和海冰密集程度等因素,每年10月底到次年6月,除巴伦支海外,东北航道基本被海冰覆盖,船舶难以正常航行;7月底,除东西伯利亚海北部和喀拉海东部海冰密集度较大以外,其他海域可以自由通航;9月海冰面积缩至最小,船舶可以安全通航。
从气候角度来讲,北极变暖有利于航道的开通。不过,与传统船舶航道相比,北极航道气温仍较低。尤其是在冬季,北极圈内所有地方平均气温都处在0摄氏度以下,东西伯利亚海平均气温低至零下32摄氏度。
低温不仅会使海面结冰,而且会影响船舶主机的正常运行。再者,低温使得海浪飞沫、雾、冻雨、降雪等迅速形成积冰附着在船上,对船舶的浮性和稳性都会造成严重危害,甚至导致船舶倾覆、淹没。
北极夏季平流雾范围较广、持续时间久,会给航行带来风险。特别是在东西伯利亚海和楚科奇海的开放海域,夏季一个月的雾日为15~20天。整体来看,俄罗斯北部沿岸年平均雾日为80多天,个别海域能够超过100天,北地群岛附近每年的雾日为150多天。
要想畅行北极航道,就要攻克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服务的难题。
北极东北航道目前的通航时间为3个月左右,9月是航道两侧冰山和浮冰最少的黄金航运期。2013年9月10日,中国的永盛号货轮抵达荷兰鹿特丹港,成为第一艘经过北极东北航道完成亚欧航线的中国商船。2017年,中国货船天健轮顺利通过维利基茨基海峡区段。而维利基茨基海峽区段是北极东北航道最险难航段。
此外,我们也需思考北极通航带给自然环境的深刻改变,在开发与保护间找到“平衡点”,同时又不错过发展机遇。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加速消融,适于航运的时间将不断变长,沿途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加强,这条东亚与欧洲间距离最短的国际航道正在迎来商业航运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