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创五融合,从“双创课程”到“专业课程双创”的创新与实践

2021-12-21张健华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49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双创育人

[摘           要]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基于“引培孵助”四级递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通过人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实践平台“专创五融合”育人模式的实施,实现“双创课程”到“专业课程双创”的无缝对接,有效解决双创教育机制不畅、成效不明显等问题,破解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张皮”的难题,形成了校政企协同创新命运共同体,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育人模式构建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专创五融合;双创课程;专业课程双创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21)49-0108-02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地处秦巴连片特困山区和革命老区,肩负着人才培养和精准扶贫的双重使命。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对接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紧扣自身办学定位,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针对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有效途径。

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意义

(一)服务于经济转型对人才的需求

我国已进入产业转型升级和AI智能新时代,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过程中,对职业技能人才素质构成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和《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及我省“5+1”现代产业体系规划,充分发挥学院电子信息专业集群优势,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技术人才,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需求。

(二)服务于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

按照《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四川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要求,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注重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本项目探索“双创课程”到“专业课程双创”的转变,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让双创教育成为专业教育的常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解决“两张皮”难题,以此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高质量发展。

(三)服务于高职学生成长和发展

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是求职者,也是工作的创新者、新岗位的创造者、企业的创业者,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有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也可探索“专业课程双创”的实际途径和章法,形成成果进行推广。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探索不够

多数高职院校专业教育、双创教育无交集,双创教育自成一体,局限于“通适”“普及”、完成任务的层面,无针对性,十分浅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为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专业课与创新创业课缺乏有机融合,没有充分发挥倍增效应,存在“两张皮”。

(二)针对专创融合研究实践路径方式不多

经过对知网等进行检索,发现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方面的研究较少,且在现有的研究中,绝大部分停留在创新创业育人模式、培养体系方面的研究,对于利用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研究较少。

(三)多方协同培养力度不够

目前地方政府双创工作重心放在创业个体,学校重心放在基础双创教育,企业重心放在创新产值,几方主体各自为战,未形成有效合力,导致创新项目少、创新水平不高,创业成活率低等问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路径

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以及我省“5+1”现代产业发展规划,双创学院、二级院系、职能部门无界化合作,实施“专创五融合”育人模式,探索从“双创课程”到“专业课程双创”的路径和方法。

(一)“专业依托、创新引领”,促进课程教学目标融合

坚持育人为本、德技双修,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技术人才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素质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双创目标”作为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促进创新创业培养目标与专业能力培养目标融合,实现与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有机结合。制定了《学生创新创业实行弹性学制及学分转换管理办法》,允许保留学籍休学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明确学生可将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

(二)“技培为本、创培为升”,实现课程教学内容融合

重构专业课程,适度、分块引入创新思维、创意思想、创新方法、创业技巧等双创内容,建立“1+N”创新创业课程体系(1门创新创业基础教育课程+N门专业类创新创业课程),并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教材和课程资源。学院先后改造了30余门专业实践课程,建设了“‘榜样的力量’——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等6门省级创新创业示范课程,编写了《创新创业基础教育》教材,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6项,实现“专业课程双创”的课程资源建设。

(三)“双向渗透、学创相长”,推进课程教学方法融合

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方法和专业教育中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方法,以省、校、院“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载体,以项目化教学为抓手,以各级各类技术技能竞赛为平台,通过工作室、创新班等让比赛走进课堂,实现课堂、训练、备赛和参赛有机结合,构建“以赛促学,寓赛于学”的专创教育教学新模式,体现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特色,实现多元考核评价。学院每年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0项,近5年,学生参加 “互联网+”大赛获国家级银奖1项,获省级金奖4项、银奖9项、铜奖25项。

(四)“专创兼具、内外结合”,激发课程师资团队融合

建立“专创兼具、内外结合”的教师队伍。将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企业管理实践作为专业课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企业兼职教师在专业教育中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对双创教师培养专业、行业知识。目前,已组建了由技术专家、培训师、企业家、政府顾问组成的“四师型”项目导师团队,并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

(五)“产创融合、协同交互”,加强课程实践平台融合

整合政行企校各类资源,构建了校企协同创新创业项目交互机制,校政共建广元创业孵化园,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工程中心、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专创融合提供项目、师资、资金、技术、平台等有力支撑,有效推动社会资源向育人资源转化,促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形成校政企协同创新命运共同体。学院创业孵化园累计孵化企业235家,带动就业3000余人,营收超过2亿元。孵化园获得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省级科技孵化器,俱乐部被评为省级示范俱乐部。

四、结语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内涵,服务经济转型对人才的需求,重点探索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合的问题,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实践平台的“专创五融合”育人模式,实现“雙创课程”到“专业课程双创”,有效解决“两张皮”问题,有利于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推动教育质量提升。校政企协同创新命运共同体的形成,激发了学生、学校、政府和企业的创新活力,为促进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和高质量就业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该项目成果在省内高职高专院校创新创业工作开展中起到领跑带头作用,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18):4-5.

[2]张艳.民族地区高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

[3]程远东,姚波,张健华.“引培孵助”育新才,服务地方助创业:以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17(Z2):33-36.

[4]陈宏利.地方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实践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

[5]张健华.西部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以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0):170-172.

◎编辑 马花萍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双创育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双创”教育与实践
“四大板块、六大支撑” 协同式“双创”教学模式研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立德树人”理念下动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进课堂的思考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山西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总数达27个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