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域下农耕文化融入农业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及可行性探讨

2021-12-21董金龙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49期
关键词:农耕三全育人思政

董金龙

[摘           要]  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是提升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手段和推进“三全育人”的迫切需要。农业高职院校作为传承优秀农耕文化的重要阵地,更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现代价值,找准其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着力点,并从高校、教师和网络等层面给出可行性方案,以此推动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筑牢文化自信,以便更好地发挥农业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功能。

[关    键   词]  “三全育人”;农耕文化;思政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9-0001-03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这一重要讲话,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道路和方向。另外,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日益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脉和基础,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中永远挖掘不尽的宝藏。各高校尤其是农业高职院校,在传承和创新农耕文化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与义不容辞的责任。深入挖掘农耕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现代价值,将其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特别是融入作为课堂教学延伸与拓展的实践教学中,真正打开“三全育人”新局面,是当前农业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三全育人”视域下农耕文化融入农业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

(一)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成为国学宝库中的瑰宝,同时亦成为发展农村产业、完善乡村治理、繁荣农村文化、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资源阵地。农业高职院校作为农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在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技术推广中发挥着突出作用,并通过与农业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业企业的加强协同,深度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和综合人文素养

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开山破土、凿渠建坝、驯化选育动植物,彼此信任、团结,在互帮互助中形成乡村命运共同体。他们凭借勤劳的双手维持生计和繁衍后代,展现了敢于改天换地的智慧和勇气以及生生不息的追求和创造。另外,中国传统农业属于有机(生态)农业, “顺天应时因地依人”成为指导我国农业持续发展千年的系统准则,“敬畏天地、和合共生”的生态伦理观念,时至今日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农业知识培养和技能传授当然是农业高职院校的使命所在,通过让学生接受理论研习、专业渗透和实践体验等,培养他们勤劳奋斗的习惯,历练团队协作的精神,树立善待自然、尊重科学的意识,并努力践行诚信、和谐的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自然而然得到提升。

(三)传承优秀的农耕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2]中华文明根脉系于农耕,先民在千百年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亦留下了丰富多样的器物文化、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宝贵财富。农业高职院校以传承、弘扬优秀的农耕文化为使命,让学生在多种实践学习活动中零距离接触并了解农耕文化,使他们心悦诚服,由内而外地感叹中华文化的灿烂、恢宏,增强对自身民族的文化自信。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农耕文化融入农业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着力点

首先,农业高职院校思政课综合实践中的农耕文化价值引领作用应摆在突出位置。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中实践教学的作用不可替代,它要求“在理论教学之外,教育实施者为使受教对象更深入地掌握理论、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受教对象的理论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而有组织开展的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3],围绕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职业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目标,其中特别要将价值引领摆在首要位置。因此,农业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中所蕴含的核心价值观培育、道德情操教育等思政元素,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巧妙地融入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

其次,农业高职院校在遵循高校实践教学普遍规律的基础上,要主动承担传承、弘扬农耕文化的使命,着重发挥本校的特色与优势,努力营造“全方位育人”的模式。可從校内、校外等多方入手:校外可以与社区、乡镇、企业、农林行业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院校等联手创设特色多样的实践教学基地和社会服务平台,为大学生深入了解“三农”,体验生产实际,唤醒对农耕文化的记忆以及激发和培养他们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的意识,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撑;校内则统合团委、学工处、各二级学院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举办常态化、多形式的农耕文化主题系列活动,突出体验性和启发性相结合的特点,涵养大学生的恤农情结,打造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大格局。

最后,挖掘、整合并完善不同学科内容和资源的交叉与融合,打造“全员育人”的实践教学组织形式。“专业课教师作为隐性思政的传播者应与思政课教师齐心协力,协同育人。每一位高校教师都应负有以德立人、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责任和使命,做到研究与创新并举,共同推进课程思政,形成育人合力。”[4]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有机融合,既要注重发挥人文社科课程的思想启蒙和价值引领功能,又要在专业教育中提升学生对价值取向的关注与思考。涉农专业教师积极引入“课程思政”元素,比如以“奇、特、美”的植物景观为载体,弘扬敬业、精益求精的农艺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增强对农科专业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走进自然村落,以特色的民居民俗为载体,培养学生“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观,提升其生态参与和管理方面的能力;感受和体验传统工艺和非遗文化的魅力,讲好它们背后的传说和故事,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力,使其做好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等。目的是各类专业课做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转化为学生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农耕文化融入农业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可行性策略

(一)农业高职院校建立系统、健全的有着农耕文化色彩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结合本校和地域特色资源,设计有着鲜亮农耕文化色彩的种类多样的实践活动,实现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等多维并进、综合融通的“全方位育人”机制。以作者所在的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农耕文化主题的演讲、辩论赛、运动会、舞台表演、大学生涉农创新创业大赛以及涉农社团等校内活动;参观农耕文化实践基地、大学生暑假“三下乡”志愿活动、体验农事劳作、调研农耕文化相关社会问题等一系列课外活动贯穿每个学期。另外,本校思政课教师团队集体编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程》一书,依据本校打造“江南农耕文化弘扬者”的办学特色,实践教材中特设了“传承农耕文化”版块,涵盖传统农耕诗词吟诵、农耕诗词舞台剧表演、农耕文化知识竞赛、农耕文化遗产寻访采集四大项目;在 “探访校内外基地”版块中也设置了参观农耕文化教育基地项目。以上这些实践活动旨在打造具有鲜明农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凝练“学农、爱农、敬农”的校园文化品位和精神内核,引导学生践行“勤勉崇农、实干创新”的苏农精神,深化文化育人理念。

其次,制订科学、客观、标准化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体现“全过程育人”理念。每项具体的实践活动,分别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综合考核,采用组员互评与教师评定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做到考核客观、全面、标准化,避免出现丰富的活动过后,学生参与活动的效果评价与活动体会的反馈工作过于单薄且流于形式的情况出现。

(二)教师不断转变观念,提升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能力

首先,思政课教师需转变“实践活动=实践教学”的观念,要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并非“走形式、走过场”,实践活动也并不等同于“游山玩水”。要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课程属性出发,牢记设计实践活动的初衷。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希望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进而充分理解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的一致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5]与其他实践活动不同的是,农业高职院校思政课应以思想素质培养为核心(“一体”),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拓展,以优秀的农耕文化资源和思政教育资源相互融合、渗透为辅助(“两翼”),形成具有农业专业特色的“一体两翼”教学模式。

其次,思政课教师要做好实践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实践教学中的组织协调工作、实践教学后的评价与总结工作。以本校“传承农耕文化”版块的实践教学为例,实践教学前教师需考量学生实际和社会形势等方面的因素,提前储备农耕文化理论知识,备好、备足课,设计恰当的农耕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实践教学中处理好团队合作、人际交往、危机处置和安全事宜等方面的问题,做到监管到位;实践教学后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梳理、总结并整改,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客观、公正的打分,最后达到强化实践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构建多方合力、协同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机制

农业高职院校要遵循“全员育人”的理念,对本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顶层设计,突出传承与创新农业文明和农业文化的职能,实现“学校领导、系部单位和任课教师”的三环联动。另外,思政课实践教学同样离不开学校各职能部门(学工处、团委、教务处、各二级院系等)的支持与配合,需建立立体、多方联动的综合保障机制,特别是包括资金保证、课时安排、活动举办、学生评优、信息反馈和管制等方面的保障,确保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和收获实效。

(四)强化“互联网+农耕文化”,打造“网络育人”新格局

首先,农业高职院校需利用“两微一抖”等新媒体平台做好农耕文化的科普宣传工作。从农业工具、农业制度与法令、农事节日习俗到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政策法规等,通过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展示给在校大学生与社会大众,扩大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范围,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其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精神凝聚力。

其次,农业高职院校要深入挖掘本校师生群体中的先进典型,利用好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和即时性。比如征集、评比学生的优秀农耕文化实践作品、报导从事农业工作的出色校友事例等,利用好“大专家小细节,小人物大道理”的叙事手法,让身边的好作品、好人好事得到更多的关注,发挥正面典型的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使更多農业高职院校的学子树立关爱“三农”、服务“三农”的理想信念。

四、结语

总之,农业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堂包括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和网络教育等多方面内容,是开展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以中华农耕文化资源为依托,以思政课实践教学为阵地,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 “三全育人”新模式,这一模式创新能够有效地挖掘、传承、光大我国丰富的农耕文化资源,凸显出农业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更好地实现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00.

[3]周晔.广西民族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创新研究[J].科教文汇,2020(34):81.

[4]赵冰梅,徐畅,武征.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高校协同育人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5):58.

[5]孙文礼,朱丽霞.试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规范化建设[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0(4):93.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农耕三全育人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农耕感怀
农耕园里收获多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老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