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甘肃非遗民间传统文化走进综合实践课堂的探索

2021-12-21闫梦影

学周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智慧教育民间文化

闫梦影

摘 要:本文基于民间传统文化与中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视角,针对“甘肃非遗进课堂”的实施背景进行分析,围绕丰富综合实践课堂内容、创设多种设计制作活动、深化校外教育资源开发、创新建构智慧教育课堂四个层面,探讨传承民间传统文化、构建新型综合实践课堂的具体路径,以期为甘肃非遗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价值,更好地达成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學目标。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甘肃非遗;民间文化;智慧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02-019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2.094

教育部于2014年3月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其中明确提出“在课程建设与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具体要求。其后又于2017年9月发布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以“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和“创意物化”作为课程建构目标。在此背景下,中学应充分认识到综合实践课的实践性、经验性与生活化等课程属性,将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特色文化作为教学资源,为非遗项目保护、传统文化传承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提供有效载体。

一、“甘肃非遗进课堂”的实施背景

(一)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需要

甘肃不仅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东西方民族文化交汇地及少数民族聚居地,同时也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占据重要地位,其甘南藏戏、甘肃花儿更被评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甘肃彩陶、兰州刻葫芦、兰州太平鼓、兰州鼓子、兰州黄河大水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均是民间传统文化的缩影,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伴随城镇化建设、旅游商业资源的开发与现代人生活方式的转变,部分甘肃非遗的制作技艺、蕴含的民俗文化正逐渐面临失传的风险,市场萎缩、受众老龄化、不符合受众审美需求等问题日渐凸显,倘若未能及时遏制和干预将进一步影响到当地本土文化的多样性,甚至导致部分非遗项目消亡。通过将甘肃非遗引入中学综合实践课堂,不仅能够引导少年儿童增进对本土文化、民间文化底蕴的了解,同时也有助于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寻找到现实载体,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后继有人、实现代际传递,进一步增强当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二)中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客观需求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于2016年9月正式发布,对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具体表现与实现路径进行详细阐释,强调坚持科学性、时代性与民族性三项基本原则,聚焦“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个维度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综合实践课程建立在学生直接经验的基础上,以育人为宗旨、以素质教育为着力点,强调依托开放性、综合性、发展性课程资源的建设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将以甘肃非遗为载体的民间传统文化融入综合实践课堂,主要依托多种类型的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在规定文化学习情境中习得传统文化知识、提高人文素质、增强审美能力[1]。同时,通过使学生从不同视角深入了解自身所处的甘肃地区民间传统文化的内涵,能够将民族自尊心、文化自信心根植于学生的内心,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指导少年儿童性格的养成与想象力、创造力、文化素养、实践能力的发展,更好地践行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二、传承民间传统文化、构建新型综合实践课堂的具体路径

(一)丰富综合实践课堂内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甘肃作为我国历史文化资源大省,蕴含着丰富的历史遗产、经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以及旅游观光文化资源,教师应在充分了解甘肃文化特征、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结合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资源的挖掘与开发,创设以“甘肃非遗系列课程”为主题的教学内容与课堂活动,依托文化资源优势为课程体系建设与创新提供支持。譬如,可以将兰州鼓子融入综合实践教学内容中。兰州鼓子作为一种民间口传的地方曲艺文化,主要采用单口坐唱、小乐队伴奏、其余人“拉梢子”帮腔的形式演唱,以“老五大家”“新五大家”为主要传承群体,然而由于原汁原味的兰州鼓子与快节奏城市生活、时代审美潮流呈现出脱节的趋势,导致当前兰州鼓子的传承群体已陷入凋零破碎状态,仅依靠民众自发行为得以延续,因此还需在秉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融入时代精神,通过自我调适与二次定位重新赋予其旺盛的生命力[2]。

基于此,教师可以创设以“兰州鼓子进课堂”为主题的专题项目,邀请以陈增三先生为代表的兰州鼓子国家级传承人进行现场示范演唱,为学生了解曲艺文化、普及戏曲知识创设良好平台,为兰州鼓子艺人的培养输送人才,还可以鼓励学生组建戏曲社团和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将兰州鼓子的传统唱法与流行音乐、通俗音乐相结合,实现对传统曲艺的创新,进一步激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依托创新推动民间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二)创设多种设计制作活动,锻炼实践操作技能

由于综合实践课具有实践性的课程属性,需注重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实践性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探究、考察、操作、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习得知识,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基于此,教师可运用甘肃非遗资源创设多元化设计制作活动,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中增进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蕴含的民间文化、传统习俗的认知,发挥实践对认知经验的反哺作用,在自主思考、团队合作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责任担当、问题解决等能力的发展。

譬如兰州雕刻葫芦,主要以葫芦作为创作载体,在多民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艺术风格相互影响与渗透的过程中形成了西北地区特有的民间工艺风格,其制作工艺包含通刻、对刻、组刻、书画连刻、锦底开光、镂空刻等多种形式,形成一种独特的微雕艺术。教师可将兰州雕刻葫芦的创作技法引入综合实践课堂,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选料、加工、雕刻、上墨、搭配底座等工艺流程,引导学生学习、了解其创作技法,并尝试通过动手实践进行雕刻技艺的练习。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为学生提供节日、文章、卡通人物等多种主题供其自由选择,配合“跳蚤市场”“义卖”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雕刻、创作葫芦作品的热情,既有助于在设计制作活动中培养学生增进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同时也能够依托公益类活动深化学生对于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深化校外教育资源开发,创设综合实践基地

综合实践课程具有显著的开放性特征,以课堂活动为载体向自然环境、日常生活环境与社会活動等多个领域延伸,在此过程中增进学生与自然、社会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教师还应进一步强化校外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将社区、博物馆等作为实践基地,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自由空间[3]。

譬如兰州黄河大水车轮幅直径可达20m,整体车轮全部采用木楔进行连接加固,未采用一根铁钉或任何黏合剂,经由选料、下料、凿眼、拉卯、做榫楔、安装等流程制成。该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凝结着我国古代手工艺者的高超制作工艺技法和古建筑艺术文化,同时也为兰州及黄河下游百姓从事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工具,成为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具备丰富的教育价值。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兰州水车博览园,使学生深入实地观察水车结构特征、感受大型水车带来的视觉震撼,通过体验水车使用方法、享受使用水车的乐趣,使学生自觉形成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并在参观游览结束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吸管、卡纸、木棍等材料制作水车的微缩模型,进一步实现文化底蕴与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深化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价值。

(四)创新建构智慧教育课堂,丰富学生实践体验

在当前“互联网+教育”普及的背景下,教师还应善用信息技术与网络资源构建智慧课堂,实现对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形式的有效创新,利用图片、视频等影像资料丰富学生直观体验,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4]。

例如介绍甘肃彩陶时,教师可与兰州市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与西北彩陶专题博物馆建立合作关系,借助博物馆推出的“市博珍品说——我为文物代言”系列线上服务产品、APP进行教育资源的再包装,引导学生利用移动智能设备线上开展彩陶参观、仿作等主题活动,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行文化创意理念和产品的创作。通过为学生提供难忘的智能服务体验,既能够为甘肃彩陶文化的宣传提供有效平台,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作为本土民众的幸福价值效应,进一步彰显出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活化意义。

三、结语

通过将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传统文化引入综合实践课程,既能够实现对现有课程资源的补充与极大丰富,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文化传承意识与文化自信,在多种学习互动形式中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精神,进一步营造出“一校一品”的新型教育格局,为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创设基础性保障。

参考文献:

[1] 董欣.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J].辽宁教育,2019(9):63.

[2] 夏瑾.兰州鼓子表演中的审美意趣与传承[J].学周刊,2019(26):160.

[3] 郭燕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化自信——以国家非遗通渭小曲的教育传承为例[J].传播力研究,2019(2):13.

[4] 赵兴波.弘扬非遗文化,传承秦腔艺术——学校秦腔艺术进课堂实践研究[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9(8):10.

猜你喜欢

综合实践课智慧教育民间文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探讨
高校智慧教育生态发展新挑战
试析综合实践课程中的自主研究
基于能力培养的暑假综合实践课研究
试析综合实践课程中的自主研究
贾平凹民间文化意识与中国新时期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