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2021-12-21韩晓伟孙会改郑玉光严玉平
韩晓伟,孙会改,郑玉光,严玉平
(河北中医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200)
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是中药学、农学、生物学结合的一门交叉边缘性技术学科,旨在培养从事中草药科学栽培与解决中药商品流通过程中中草药原材料质量问题、实施GAP和实现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和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1]。虽然这是一门新兴的交叉边缘学科,学时不多,学生较少,但是秉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教书育人要求,在该课程教学中将思政教育和自然科学课程中所蕴含的求真务实、科学思辨以及规范有序等内涵有机结合[2],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助力。
1 在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可行性
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如何在不影响课堂授课进度的情况下选取恰当案例,利用恰当方法[4]授课,既能传授专业知识,同时又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为教学设计的难题。基于这种情况,在教研室集体备课时提出了思政教育“333模式”,即如果某一部分内容可以进行思政教育,那就在3分钟的时间里讲述清楚,一个学时的思政教育不超过3次(主要保证专业课的授课时间),这一课时结束后,利用课间的3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讨论课上的思政教育内容。在这种教学设计的执行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等电子媒体,尽可能给学生带来视听等全方位的体验,从而加深印象。
2 在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案例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每一次思政教育都选定一个主题,侧重某一方面的内容,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时能够自然而然明白某个道理,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2.1 绪论中的思政教育
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的绪论能进行爱国教育的内容很多,遵循“333模式”原则,只选择了两处内容进行思政教育。绪论的开篇提到“中药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基于此句话,笔者利用2分钟时间给学生列举了我国古代的一些医学大家,介绍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讲到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中药材是一个宝库,最后总结说中华文明历经千年,中华儿女就是依靠中医中药延续了血脉生命,我们对于中药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我们的宝贵财富不能丢弃,不能被遗忘,一切还要靠你们。学生很激动,大有跃跃欲试之态,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
在讲到药用植物遗传育种研究现状时,讲到我国对于药用植物遗传育种的研究起步较晚,虽然民间一直在进行一些性状品质的改良,但是取得的效果不是很明显,性状不稳定。我们的科学工作者也开展了一些研究,但是进展较慢。笔者语重心长地提到,育种是一个长期而烦琐的工作,多年付出不一定有成果,如果学生致力于做这项工作,一定要有毅力、有恒心、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学生听完笔者这段话,已经知道育种的艰难,对于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育种实践课有了心理准备。绪论课上开展的思政教育,既燃起了学生对于课程的喜爱,同时也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2.2 遗传学三大规律学习中的思政教育
由于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已经接触过遗传学的三大规律,因此,这部分专业知识的学习相对较轻松,在学生轻松接受专业知识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小故事”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对其进行思政教育。例如讲授孟德尔遗传规律时,顺便介绍孟德尔的生平,着重强调其豌豆杂交试验进行了8年,但是论文发表之后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35年后才被人们重新认识。这个故事告诉学生,做科研要有“坐冷板凳”的思想准备,不能急功近利。在实验课上,介绍利用低渗溶液处理细胞从而获得很好的分裂象时,顺便介绍这一技术的发明者徐道觉先生。徐先生在德州大学做博士后期间,由于实验室中的某一位技术员在配制平衡盐溶液时,读错了刻度标尺,以致误配成低渗溶液,他通过这种误配的溶液发现可以看到人类细胞的有丝分裂期间的染色体,之后,经过徐先生反复实验,终于获得了正确的染色体研究方法[5]。这个故事告诉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要不怕重复,勤动手、勤动脑,所有的“偶然”其实都是勤奋的“必然”。在讲述每一个遗传学规律时,都要求学生想一想利用这个规律,可以为我们的中药材育种做些什么。中药材的育种与园艺以及农业育种不同,中药材育种首先要考虑药材的安全性,所以一些转基因等分子手段暂时还不可以用,因此,常规育种就显得很重要。强调这个内容是要告诉学生科学研究不一定都要追求“高大上”,一定要符合生产生活实际,从实际出发,踏踏实实进行研究。这3个教学案例中的思政教育主要强调在科研工作中要专心,不怕辛苦,爱岗敬业,努力钻研,做一个坐得下来、沉得下心的科研工作者。
2.3 种质资源学习中的思政教育
很多学生未认识到种质资源的重要性,怎样才能抓住学生的眼球,重视这节课的学习呢?笔者利用3分钟时间给学生讲了一个“大豆的故事”。20世纪50年代,美国大豆产区爆发了胞囊线虫病,导致美国大豆生产濒临停滞。后来,一位来中国的美国遗传学家布尔纳德在上海虹桥机场候机时,发现了一株野生北京小黑豆,带到了美国,通过与美国大豆杂交等育种方式,培育出了抗病高产的大豆新品种,挽救了美国的大豆种植业。而如今反观中国的大豆种植业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国内的大豆消费几乎完全依赖进口。中美贸易战,中国缩减从美国进口大豆数量作为反制裁的一项,从侧面说明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的数量是非常庞大的。这个故事使学生很震惊,这个故事也让学生理解了吴征镒院士所说的“一个物种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一个基因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盛”这句话。在讲到人工创造的种质资源这部分内容时,笔者提到了袁隆平的三系杂交水稻,并提出3个问题:你知道袁隆平在培育水稻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如果换作是你,你能坚持下去吗?你坚持下去的信念是什么?这3个问题不是关于三系育种的知识,而是关于育种过程的坚持。要想做一个合格的科研工作者,做一个每天与土地打交道的育种人,学生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许多困难是无法想象的,因此,适时的毅力教育是必要的。课间,学生利用手机搜索了袁隆平的水稻育种故事,感慨于老一辈科学工作者的不易,思索着自己的未来。在讲到野生种质资源时,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给学生展示了一些中药资源普查的相关照片,看到自己的教师、师兄师姐,学生立马来了兴趣,都认真盯着图片。这3个思政教育案例既不影响专业课的讲授,还培养了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将专业学习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很好地完成了思政教育。
3 在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案例总结
经过3轮思政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思政教育贯穿专业知识讲授过程,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思想得到升华。学生在课后总结中写道,“科学无捷径,唯有真努力”“中药材是我国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将其发扬光大”等。说明学生确实在思政教育中得到了启发。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案例具体见表1。
表1 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中的思政教育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