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松溪白茶史寻迹(续)

2021-12-21朱步泉施成就

福建茶叶 2021年12期
关键词:政和白茶大白

朱步泉,施成就

(松溪县天园生态茶科学研究所,福建 松溪 353500)

1 遂应场茶之缘

遂应场位于松溪县城东南路60公里,下辖里村、吴家村、村尾、上碓村、叶家村、殷村等六个自然村。在民国30年(1941年)10月,松溪县遂应场面积26平方公里,划政和县一区管辖①。自古以来,遂应场属松溪县管辖历经1681年,在松溪茶业发展史上起到不可磨灭的、卓著的牵引作用。

据陈椽(1908~1999)考证:“唐末五代,福建茶区形成,是从浙江的台州,到处州(庆元)南移,传入政和(按唯物历史观,应为松溪遂应场;因著书时该场已划政和,故此笔误),再经松溪而传建州的”②,因而,遂应场为福建茶区形成的第一站。这里山川奇秀,山高谷幽,怪石嶙峋,峻壁峭岸,云雾缭绕;该地所产的茶,因有座仙岩名山,故称仙岩茶,原是野生小菜茶品种,多生长于岩层石隙之中。唐宋年间松溪茶的辖地,均属建茶(北苑贡茶),经过蒸压制成团茶、饼茶类为贸易所用;也有把茶进行晾晒为民间药用。当时没有把茶按加工分类,通常将有茸毛显白毫的茶品种称白茶。北宋(1115年),皇帝宋徽宗喝了关隶县送来的白亳茶,故把政和年号予以赐名③。送皇帝喝的茶,有人说来自高山区杨源产的野生茶;可是方圆百里之内,唯有遂应场野生茶发现利用时间最早、最出名、最好喝。

遂应场仙岩茶与朱熹之父朱松也有茶缘故事。北宋(1119年),朱松任政和县尉期间,爱茶如命常饮仙岩茶。公元1120年其父朱森病故,故选址与遂应场近在咫尺的政和铁山风林村护国寺西下葬。朱松在此为其父守制三年,题下“久知喧寂两空华,分别应缘一念邪;为问脱靴吟芍药,何如煮茗对梅花”!此诗以煮茗之感慨寄表思念,也指明茶叶药用价值可与“芍药”媲美。

南宋遂应场开采银矿至明朝末封矿,鼎盛时期,成为福建历史上最大的银矿④。“三千买卖客,几万打银人”的民谣流转很广,人气的兴旺,加速了仙岩茶生产和采制的技术交流,激活了茶叶产品贸易,遂应场当时已成为松溪茶叶的重要产区与集散贸易地。

遂应场的茶叶种植、制作与叶氏先祖密不可分。据叶氏宗谱66页载:“宋末元初,叶墩徙居松溪城邑正谊坊,为入松之祖;叶公致之孙叶盛,字德盛,以祖曾奉檄监遂应银场,故从松溪城邑迁移,成为叶氏锦屏支派基祖。叶盛带领当地民众治山治水辟良田,特别重视种茶植树,开劈独具特色的"仙岩茶"产业;至今南屏山还遗存原始生态林百余亩。清代道光年间,叶氏利用当地小菜茶创制“仙岩工夫”红茶驰名中外,畅销于港、英与澳、葡萄牙等欧美地区。据史载,遂应场当时创办的茶行有20多家,每年出口茶叶1600至1800箱⑤。

清道光年间(1821~1950),政和县铁山境内发现良种大白茶后,在当地加以大量繁殖⑥。该大白茶取名政和大白茶,经遂应场叶氏之手,采其芽创制政和工夫,成为闽红三大工夫之首。政和大白茶茶树,也因此得到迅速推广。遂应场归属松溪县东关里,叶氏家族祖籍又是松溪移民,亲情连带关系由来已久。受其影响政和大白茶也成为东关里辖区(现为松溪茶平乡)所属50多个自然村的主栽茶树品种。如今,松溪县保存的政和大白茶面积仍达500多公顷,其中茶平乡就占400多公顷,成为福建省境内保存政和大白茶品种最多的县、乡。

清同治三年(1865年),由松溪县商民《恒利和》商家一次性发送茶叶10410斤至延平分局码头,其中:大箱117件,小箱159件。经延平的水门码头转福州港再出口国外(见给商执照附图,图中的铁茶,实为红茶,由收藏家魏水才提供)。这批茶是经松溪水路从梅口埠码头上船顺松溪河→建溪→南平→福州。详见附图:

清光绪五年(1879年),政和东城十余里的铁山有一村民叫魏春生,家中后院有一棵野生茶树。有一天,院墙倒塌压倒了茶树,次年春倒塌土中竟长出小茶苗。春生公从中悟出了压条繁育茶苗方法⑦。清光绪15年(1889年),政和铁山下里人周少白,采用政和大白制成白亳銀针四箱,运往福卅交洋行试销成功;第二年又与邱国梁合制四箱运往国外,效果甚佳⑦。由于性价比高又畅销,除政和片区外,也迅速帶动了松溪茶叶主产区茶平乡转产白茶。当时松溪茶采菜茶单芽制成白茶称“白毫茶”;采政和大白茶单芽或剥針制白茶称“白毫银针”,几乎家家户户采单芽,市场上将其统称南路银针。采一芽一叶制成“白牡丹”也不少。

据《松溪县志》记载,1892年全县产茶235t,半数以上仍是白茶。即使因内战影响,1934年松溪茶山仍有1280hm²,白茶销售67.5t,占总产105t的64.5%。1937年2月下旬,松溪县选送白亳茶及仙岩工夫等参加福建省土特产竞赛会。

2 西北路白茶起源

松溪县西北路花桥乡的塘边、路桥、寺坑、大浦、源尾等行政村是松溪县主要老茶区之一。客家族人入驻松溪县花桥乡源尾村马窝自然村有300多年,将客家文化中的“山歌"民间习俗带入,形成了松溪地域的“马窝山歌”,距今已有280年历史。该歌第一曲为“采茶歌”,歌词:“采茶要采凤子茶,莲妹很小大脚妈,大脚妈情义好,脚当凳子,酒当茶,猪肉当饭钵,牛肉炒豆芽"。体现了采茶妇女的劳动情怀,也道出采茶需要提高质量的要求。

松溪县花桥乡与毗邻建阳樟墩吉坑毗邻。吉坑在清乾隆中叶(1772~1782),创制不炒不揉的工艺白茶⑧,是中国白茶最早发源地。由于花桥与樟墩两地紧邻,言语与民间习俗一样,相互贸易与嫁娶频繁,传入白茶工艺便很自然。随后松溪郑墩的青山、双源、梅口、新舖等地民间也相继制白茶,利用当地菜茶制成小白称"白仔"。光绪元年(1875),又从水吉一带引种水仙品种制水仙白。根据1985年花桥源尾竹后自然村一位71岁老人严木松口述,他父亲严义重说:清道光年间这里就有种茶,同治至光绪年间(1862~1909)最盛,全村40多户人家半数以上都有种茶,每户产一二百斤。由茶贩是在路下桥墟期收购,浦城水北、豪村茶人也会来赶集,然后运往水吉或建阳樟墩去卖,还有部分肩挑到松溪县城经南门码头顺水路到建州,茶平一带茶叶也多在此码头装运⑨。而郑墩一带(含东平及建阳苏源等地)产的白茶,是通过梅口埠码头上船,顺松溪河至建州,再转福州出口。该码头一天之内的木船与竹筏,最多时有300条。民国时期梅口村船户还有30多家。

经笔者采访新铺村老者郭小奴,据口述:“他幼年5岁丧父,靠母亲抚养长大,母亲告诉他,高祖种茶,在道光年间留下10多斤小白茶做药,治好不少乡邻小孩的口腔炎”。老人留下的白茶,现已历经近200年,仍似其珍宝,现还留存一小包。(见附图)

郭小奴的高祖好学,他从本县明朝重臣魏濬的著作《西事珥》中获悉:“用白矾及细茶等分为末,每服五钱,新汲水调下,得吐则止,亦可治虫类咬伤”⑩。(见附图)

根据诸多史料分析,同治至光绪历经46年(1862~1875),是松溪县白茶与红茶的盛产期;清代末至民国中期,白茶生产比重仍占据优势,性价比高、销路广。

3 新中国松溪茶特色

由于战乱影响,建国前松溪茶叶产量猛降。1949年,全县茶山只剩53hm²,产茶13.5t。新中国成立后,松溪县茶业发展历程呈现了三大显著特点。

3.1 茶园建设恢复快

据1956年毛茶采购统计资料:截止8月20日,全县收购茶叶总量19.48t,单价1.60元/kg。其中红茶为8.97t,占总量46%;白茶为8.23 t,占总量42.3%。又据1962年茶叶泰斗張天福老先生的《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记载:1961年全省白茶收购总量为157.5 t,松溪白茶为28.5t,占全省18.3%,列福建第二位;建阳列第一位,福鼎列第三位,福安与政和分列第四、五位。其中全省大白收购为35.7t,水仙白为3.5t。松溪达26.65t,居福建第一位。据核实,松溪当年白茶产量比张老调查还高一些,约为30t,因花桥民间白茶流向建阳樟墩较多,难以在本县收购量上体现。

3.2 茶叶产量增长快

1981年10月,福建省茶叶现场会在松溪召开,省委第书记项南一行视察了郑墩茶场长盘山喷灌茶园、西门村馒头山茶园、下岭小学勤工俭学茶园,动情地说:“松溪茶叶单产考上‘状元’,这是个方向!”,并称赞“松溪那个茶园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形象”!从1975年起至1982年,松溪县连续八年茶叶亩产超百斤,故有"南有安溪,北有松溪''美称。全省各弟县参观学习纷至沓来,推动了福建省茶产业的发展。1988年松溪县茶叶总面积达3226hm²,比1978年增长58.2%,茶叶产量1708t,比78年增长92%。这一年松溪县茶厂加工产量达1380t;郑墩茶场通过省外贸出口茶多达351t,座上了全省农垦出口茶第一把交椅,同时质量评为全省出口厂(场)第一位。

3.3 松溪九龙大白茶成了"白马王子"

清同冶(1862)至民国中期,是松溪白、红茶盛产期。松溪生态条件优越,群体野生茶遍布湛卢山、七峰山、白马山、诰屏山等深山老林,许多茶树种质资源孵化遗传变异的良种未能被发现。1963年,郑墩双源村茶业队在九龙岗上开辟茶山时,魏明西、魏元兴、兰庭沛等人发现3棵老茶树发芽特别早,芽梢肥壮且白毫特多。1965年秋,采用压条方法繁殖了20多株;接着培育穗条扦插,在双源栗仔坪种植0.8hm2;来年又发展为2hm2。1981年松溪县茶科所建立了品种试验园,引种该品种,初步掌握其品性特征,取名九龙大白茶。1991年,县茶业总站更加重视九龙大白茶选育。1998年该品种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认定为省优良种,为无性系,小乔木型,大叶类,早生种。编号闽审茶1998001号。

在福建白茶原产地四大产区中,松溪县自1970年后,以发展绿茶(花茶)优先,后来又转向红茶。白茶落后于福鼎、政和;近几年才开始迎头追赶。根据松溪九龙大白茶的优良特征、品性及丰富的内含物表现,县里力推松溪九龙大白茶,作为促进白茶产业提质增效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2019年,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命名松溪县为“九龙大白茶之乡”;2021年,松溪九龙大白茶、白茶标准制定与颁布,规范了质量标准,促进了企业提高白茶品质。2021年,松溪引进福建省级龙头熹茗茶企建立白茶产业园,已批建设用地4.9hm²,目前正在投建,计划2022年上半年完成一期精制車间及仓储建设,从而带动松溪白茶的快速发展。

注释:

①松溪县志[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

②茶叶通史[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③政和茶志[M].海峡书局出版社,第二章,茶叶发展史,第三节,宋代政和茶叶之风生水起,第37页.

④松溪县志[M].清•康熙版整理本,松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卷六 坑冶,1986(07).

⑤林应忠主编,周玉璠,叶常春副主编.政和工夫红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⑥政和茶志[M].海峡书出版社,第四章,第三节,白茶第86页.

⑦魏旭方主编.政和县魏氏志[M].厦门大学社出版,2021.第四章文化遗产.

⑧林今团.建阳白茶初考[J].福建茶叶,1990(03):40-42,48.

⑨ 松溪县志[M].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1994.

⑩魏濬著作《西事珥》,清朝木刻版,卷二 又记蛊事,第一二页.

猜你喜欢

政和白茶大白
绘本
大白
绘本
虎头虎脑的“大白”
我看郭政和
这只猫说得好有道理
匠心打造好品质
非遗:一本读不完的书
《雪斋文存》一幅提炼浓缩的政和历史画卷
大白诞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