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创新创业融合课程构建:动机、价值、路径*
2021-12-21代向伟梁传诚
凌 媛 代向伟 梁传诚
应用型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创新创业融合课程构建:动机、价值、路径*
凌 媛 代向伟 梁传诚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文章对应用型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课程融合的动机、价值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特点和个案实践经验提出社会体育专业构建创新创业融合专业课程的路径:以区域优势资源开发为指引,明确融合应用知识课程内容;以学科基础内容教学为基础,有机融合交叉学科知识体系;以专业理论课程建设为依托,注重融合教学实践创新活动;以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为关键,关联融合实践实训平台互动。
应用型;创新创业教育;社会体育;融合课程构建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高校要更加明确的“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的理念上需要转变,要突出大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根本目标。与此同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逐渐成为经济发展领域的主旋律,创新创业逐渐成为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努力探索自身潜在优势的驱动力量,高等院校在探索创新创业过程中成为不可小觑的力量。但也有学者认为“广谱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中容易产生“泛化”和“虚化”的结果,需要以学科的标准来进行规范和提高[1]。社会体育专业作为高等院校体育学科中创建最早的体育专业之一,在社会体育需求不平衡、不充分、复杂性、多样的现实逼迫下,呈现出课程建设目标泛化、专业优势方向淡化、人才培养质量弱化的问题特征,该类问题已经对该专业的生态发展构成了阻碍,国内部分院校面临着间歇性招生的无奈之举。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前提下,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应用性改革探索层出不穷,各类实践也不断地推陈出新。因此,当下社会体育专业在应用转型的探索过程中,必需要重点考虑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能力提增的同时怎样融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问题,如何从专业科课程建设突破传统人才培养的弊端,探索创新创业融合课程,谋求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体育人才是当前需要考虑的迫切问题。
1 构建创新创业融合课程的动机
1.1 探赜专业建设特质,激发课程内生动力
20世纪90年代中期,社会体育专业首次开设于高等体育院校,随后,师范类院校、综合类院校相继开设,由专业名称可知,开设初衷在于满足社会体育(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其特点是具有较强的学科交叉性,人才培养方向紧密关联各级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和体育市场需求。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一开始就走向了应用型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道路。20世纪90年代末,社会体育专业进入规模快速扩张时期。在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社会体育专业调整为社会体育专业,主要针对社会体育进行指导和管理培养体育人才,进一步明确了专业的人才面向和应用特色。2018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下文简称《国标》),该标准在规范本科院校专业办学的前提下,要求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健身运动指导、大众体育活动策划与组织以及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的能力,能胜任社会体育方面的工作,在能力要求中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2]。“应用型”“创新型”特点成为社会体育专业本身的名牌特征,专业特质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决定了课程设置的特殊性。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大多与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专业课程相差无几,同时,国家对该专业的核心课程标准(国标)要求也是专业课程建设要考虑的要素之一。因此,需要把创新创业教育知识体系与专业课程融合起来,从而激发课程的内在动力,通过构建创新融合课程,提升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创新创业和应用能力。
1.2 化解专业办学困境,突出专业建设优势
截至2019年6月15日,全国经教育部认可的高等学校共计2956所,其中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高校为275所,区域分布遍及我国的大江南北。但尽管社会体育专业开设范围较广,各高校在人才培养中也尽显区域特色。但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一直遭受人才培养面狭窄、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等问题的困扰[3]。究其原因,课程体系设置出现了问题,分析6个入选国家一流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发现,多数课程依据相同学科背景下的临近专业课程设计理念进行课程体系设计,而对社会体育指导、管理、经营、创新创业等课程内容要求较少[4]。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已经偏离社会体育专业从初创到普及发展至今已有二十多年,虽然专业定位是面向社会体育需求,但目前普遍存在发展受限的问题。专业建设存在经验不足、缺乏创新探索的问题。人才培养方向滞后于社会发展,培养定位停留在输出方面的问题。人才培养方向的模糊化,又导致学生在应用转化方面的能力非常不足,难以达到社会以及市场发展的期望,甚至大部分学生毕业即失业,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轨。专业学生虽然能够通过相关的专业学习获取见习、实习、实践的经历,部分社会阅历丰富的学生甚至已在就读期间就参与社会体育相关经营活动的实践工作,但是极少有学生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将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化到指导其投身体育产业创新创业活动的实践行为上来。综上可知,社会体育专业在人才培养中明显出现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实难题,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体育从业能力明显不足。这也进一步反映出该专业“有特点,难增色”的困境。社会体育专业建设要想突破现实困境就必须坚定步伐,认真把握社会发展趋势,积极掌握人才需求动向,时时紧握地方发展规划,以创新作为根本驱动力。
1.3 呼应时代发展要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腾飞,全民健身早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社会体育事业欣欣向荣,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持续增加,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已然成为现阶段各级各类高等院校体育院系改革发展的核心问题。随着“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教育强国”目标的提出,体育成为每日必谈的话题之一,尤其是应用型体育人才的缺口,逐渐成为限制全面健身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育产业、体育旅游业对既懂体育又懂旅游和经济的高质量人才迫切需要。例如:2019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贵州省创建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的意见》,旨在大力推动体育旅游活动的发展,也在“量”和“质”的双重维度上对贵州省区域内从事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培养社会体育为主的社会体育专业理应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培育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作为办学思路指导转型发展[5]。在创新引领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过程中必须不断加强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修订,重点关注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社会体育创新创业人才为根本的社会体育专业在建设及专业改革中迫切需要与时俱进,顺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积极调整专业办学理念,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改革,把创新创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这是社会体育专业存续和发展的内生动力之源。
2 构建创新创业融合课程的价值
2.1 增强创新创业教育新方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新高度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未来工作岗位的动态需求变化来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是判断目前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由于专业建设受传统体育教育思想观念和体育技能型人才培养固定思维的影响,社会体育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对市场、行业、企业主体的实际人才需求缺乏认真调研,这是导致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把握不准的直接原因。其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要求与专业特色内涵理解不深,致使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滞后于社会发展需求,尤其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浮于表面化和形式化。高校现行的人才培养大多是按照通识课程、学科基础性课程、专业基础性课程、专业发展性课程、实践创新性课程等模块教学内容来构建课程体系,虽然这种课程体系从整体构架来说,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具有合理性、科学性,但各个课程模块内部的课程安排容易重叠且存在模块之间课程衔接不紧的问题。尤其在体育、美术、音乐等这类强度理论、技能、实践综合素质的学科模块间极易出现结合不当、强硬结合的情况。要知道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多元化、综合化体现。由于体育学科的创新创业十分依赖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视野,因此全面化、通识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很难从专业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指导培育学生,只有突破围墙构建具有创新创业融合性的专业课程,才能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培养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实践力度。
2.2 探索课程创新融合新模式,积极应对人才培养新要求
当下部分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偏视和误解,在参与学校开设的普适性创业课程或创业方面的讲座时,由于课程内容缺乏专业针对性和应用性,而专业知识的迁移转化又受限于自身能力水平,不能很好地将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贴合,于是对创新教育报以漠视的态度,以应付的心态回应创新创业课程的情况。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误以为只有通过实践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创新创业的知识与技术,轻视创新创业方面的理论知识教育。但是这种轻视理论知识缺乏创新理念指引的教育方式,又很难达到正确树立学生创新意识以及成功驱动自主创业目的的良好愿景。因此,探索在常规课堂教学活动中,使创新创业教育的知识理论有机融入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让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创新提升和创业引导无缝对接,既能更直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还能有针对性地培育学生的创业能力,最终进一步发掘有潜力的学生,有指向性的指导帮助其孵化创业活动。这种以专业教育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将能够在其他同类性质的专业间进行推广借鉴,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2.3 锚定专业教学改革新动向,开发具备双师资历新资源
在传统的体育专业课程教学中,课堂内容主要集中在课程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内,教师极少有机会突破自身专业限制,进行跨越性的探索尝试。新时代,为满足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建设要求,体育专业教师既要有扎实、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实际操作能力,坚持把讲台不仅仅局限在教学一线还要深入企业一线,从而实现“双线”教学和经营[6]。构建创新创业融合型专业课程中,如果教师的教学水平、专业能力以及社会视角达不到一定的高度,就很难满足学生对于创新创业能力发展的要求。专业技术课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以运动技能技法为主,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过程缺乏与社会及市场热点的关联互动。在专业教学的教授过程中要求教师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实现了保守教学的外力突破,促使教师必须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和市场动态相结合。实施创新创业融合课程改革的措施,将大大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且极大程度地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面。这样既能够达到激励教师不断学习持续提升、打造“金课”淘汰“水课”的效果。同时,又能够实现出于融合创新创业内容的激发,倒逼教师改革传统的课堂模式,探索更适合融合教学模式的课堂形式的目的。最终实现专业课教师从“讲”师向“导”师角色的转型、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的更新、教学方法丰富多元的改进。
3 构建创新创业融合课程的路径
3.1 以区域优势资源开发为指引,明确融合应用知识课程内容
首先,明确社会体育专业的应用方向是帮助学生培育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前提,也是构建融合性课程的出发点。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面向满足区域内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人才需求,这就必然要求人才供给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实现积极互动,以实现人才培育产出与满足区域需求的动态平衡。因此准确把脉区域内体育事业发展重点和体育产业趋势,以区域人才需求的应用方向来对标专业教育中的育人应用方向尤为重要。其次,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还要发掘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中的应用特性,专业教育的应用方向是“根”,而课程教学的应用方向是“枝”,“根稳枝茂”才能实现创新育人的目标。课程设置需要切合地方对人才能力的要求进行及时调整,探索跨学科开放型课程,例如户外运动、健身指导、运动康复保健作为专业特色方向课程,增开或提高区域热门的小球类课程的比重。课程的应用方向一定要实现从培养传统的“事业”人才向培育现代的“产业”人才转变,以应用为专业教育的基点,切中地方发展的实用热点,是引导学生走向创新创业的起点。从尊重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出发,以推动学生基础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协调发展为思路逐步构建课程模块,夯实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7]。
3.2 以学科基础内容教学为基础,有机融合交叉学科知识体系
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树立“应用为根本,创新为特色,创业做铺垫”的理念。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采取在通识性课程板块或社会实践环节中增设“双创”课程或增加“双创”实践学分的方式开展,课程要求以通识性、普适性、政策性为主,具有泛化、非实体化的特点。这种普适性的创新创业教育缺乏专业适用性,忽视了不同专业的特性,不能精准指导学生从自身的专业视角出发实现各自领域内的创新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在纵深拓展之间与专业教育缺乏交流,部分教育研究者指出这这种现象直接导致大部分学校只重视对学生创新创业基本操作技能的简单培养,而忽视了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之间的互促关系使二者严重分化,最终造成学生的创新综合素质和创业实践能力总体性不强的结果[8]。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不能简单停留在学校层面的通识培训,而要积极渗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例如在运动技术课程教学中,以运动技术教学为核心,引导学生将运动技术与青少年体培、幼儿体智能开发、中老年康养甚至是大数据、新科技、智能设备等热点知识进行融合,然后利用实践平台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创新创业融合课程内容的关键是要以专业课程内容的教学为主体,以当前区域行业发展的热点、痛点、难点为引线,形成独特的专业创新创业融合课程内容,配合新教材的编撰最终搭建起具有特色的社会体育专业创新创业培养模式。
3.3 以专业理论课程建设为依托,注重融合教学实践创新活动
社会体育专业本身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要求相对较高。根据《国标》的要求,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类课程不少于14学分。但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化不仅需要实践类课程的支撑,还需要借助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来呼应。然而,目前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与实践环节脱钩的现象,专业课程在教学中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明显。专业课程只管“学”,不管“教”,缺乏“用”,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学完篮球只会打篮球,而不会教篮球,更不会“用”篮球,只知道专业知识和技术是什么,却不知道这些专业知识和技术可以怎样用进行怎样的创新,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提高专业课任课教师对课程中实践教学意义的认识,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知识传习,更要着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其次,探索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灵活运用线上教学资源,积极采纳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例如在《体育市场营销》这类专业理论课的授课过程中要强调营销理论的应用性,同时融合体育营销活动策划、体育营销报告比赛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体育经营活动中如何创新,并通过一系列课程内的实践帮助学生找寻创业思路。最后,要鼓励教师勇于探索开发以应用为核心、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课程教材。
3.4 以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为关键,关联融合实践实训平台互动
师范类院校社会体育专业普遍缺乏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方面可操作性较强的培训计划及考察方案,计划及方案笼统、含糊,操作层面上的“不确定性”及“不可预知性”特征普遍[9]。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业能力的培养是理论联系实际,现实碰撞梦想的激烈过程。学生所学所得必须经历各种实践打磨淬炼。这就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支撑系统中的实践实训平台提出更高的要求。创新创业融合类专业课程必须要强调实践平台的关联互动,以主题性的实践活动联通“课上课下”,以满足行业发展需求联结“校内校外”,从而构建一个真正的系统完整、层次递进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课上实践”即课程实践环节,通过开展课程实践指导使学生基于专业课程内容的学习,能够激发创新思维和创业思路。“课下实践”即课外实践环节,通过见习和自主实践的方式,提高学生对于社会经济需求、企业经营流程的理解程度。教师对课内实践内容的设计与学生在课外开展的实践活动的互动,校内实训环节的设置与校外实习安排的关联直接影响到本专业实践系统运行的效果和最终在育人环节的产出效能。校内给学生创造一个具有模拟性、体验性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而校外则通过与企业合作辅助学生成功开展实现各类创新创业活动。
图3 多元联动的专业实践平台模型
[1]王占仁.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化特性与发展取向研究[J].教育研究,2016,37(3):56-63.
[2]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77-78.
[3]凌媛,代向伟.贵州省高等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35(4):49-52.
[4]曲洺皞,曲殿彬.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存在的问题与优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11):153-160.
[5]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
[6]彭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3):114-117.
[7]戴志鹏,马卫平.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以湖南城市学院为例[J].体育学刊,2020,27(1):99-103.
[8]马永斌,柏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构建途径:基于清华大学创业教育的案例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137-140.
[9]段文义.我国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困境与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12):84-89.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tegrated Curriculum for Social Sports Major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Motivation, Value and Path
LING Yuan, etal.
(Qiannan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Duyun 558000, Guizhou, China)
2019年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项目课题 “体育旅游示范区建设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课程融合研究”(2019183号);2018年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校级平台项目课题“山地户外与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融合创新创业培训中心”(2018xjg0403);2018年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基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的体育专业理论课堂教学改革研究》(2018xjg0528)。
凌媛(1987—),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产业、民族传统体育。
代向伟(1986—),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休闲、学校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