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类专业大学生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学习难易度:认识、致因与对策*
2021-12-21张美玲侍崇艳
张美玲 侍崇艳
体育类专业大学生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学习难易度:认识、致因与对策*
张美玲1侍崇艳2
(1.南京体育学院 奥林匹克学院,2.南京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与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4)
【】探讨不同专业、年级、性别、文理科背景间学生对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学习难度的认识及存在的差异,旨在寻求解决方案,为相关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对南京某高校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3个专业的学生的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的学习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文理科背景间对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学习难度的认识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学”两个主体要转变观念,谋求变革,同时学校加强软硬件建设,提供资源和物质保障,共同改变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的学习困境。
高校;体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教学改革
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主要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营养学、运动处方等以自然科学体系为基本知识框架的课程体系[1]。该类课程呈现出专业化(专业术语多且相对抽象,甚至读起来都非常拗口)、跨学科、理论及实操性较强等特点,使其变成了学生口中“最难啃的骨头”。但是该类课程往往是体育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或核心课程,对学生相关专业后续课程学习、专业技能的接受程度以及考研和就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南京某高校运动人体科学(下简称“人体”)、运动康复(下简称“康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下简称“社体”)3个专业学生的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的学习现状及对策。
1.2 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对南京某高校人体、康复和社体3个专业的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进行调查。共回收问卷440份,有效问卷433份,有效率98.41%。
1.2.2访谈法
依据研究目的,对南京某高校人体、康复和社体三个专业的部分学生和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的部分教师进行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学习难度认识方面观点、问题、原因等进行深层次访谈。
1.2.3数理统计法
用Excel2010和Spss 23.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探讨不同变量间的关系及其存在的内部规律,为论文撰写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2 结果与分析
2.1 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学习现状分析
2.1.1不同专业学生对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的难易度认识
分别对人体、康复和社体3个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有122名人体专业的学生参与了本课题调查,具体情况如表1。其中36.89%的学生认为《运动生理学》课程难度是最大的,其次是《运动解剖学》(24.59%),再次是《运动生物力学》(18.03%)。康复专业99名学生中,31.31%的学生认为《运动生物化学》最难,其次是《运动生理学》(25.25%),再次是《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物力学》,占比同为17.17%。社体专业212名学生中有76.42%的学生认为《运动生理学》是最难的,只有7.55%的学生认为《运动解剖学》最难。可见,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运动认可科学课程群的难易度认识存在很大差异。经深度访谈发现产生该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因为不同专业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要求不同,专业课程设置和难易程度也不一样,课程群和课程间衔接也不同,甚至在应用程度和要求方面也有所不同。
表1 不同专业学生对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难易度认识(N=433)
课程运动人体科学(人数/%)运动康复(人数/%)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人数/%) 运动解剖学30(24.59%)17(17.17%)16(7.55%) 运动生理学45(36.89%)25(25.25%)162(76.42%) 运动生物力学22(18.03%)17(17.17%)2(0.94%) 运动生物化学12(9.84%)31(31.31%)4(1.89%) 运动营养学0(0.00%)0(0.00%)2(0.94%) 运动处方2(1.64%)0(0.00%)2(0.94%) 体育心理学1(0.82%)0(0.00%)1(0.47%) 体育保健学0(0.00%)1(1.01%)1(0.47%) 运动伤害防护与急救0(0.00%)1(1.01%)4(1.89%) 推拿学1(0.82%)1(1.01%)0(0.00%) 其他9(7.38%)6(6.06%)18(8.49%) 合计(人)12299212
2.1.2不同年级学生对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的难易度认识
关于不同年级学生对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的难易度认识方面,从表2可以看出,88.41%的大一新生都认为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里最难的课程是《运动生理学》,7.32%的学生认为《运动解剖学》最难。大二学生认为《运动生理学》最难的占比38.52%,其次是《运动生物化学》(23.70%),再次是《运动生物力学》(14.07%)。大三学生仍然认为《运动生理学》最难(37.50%),其次是《运动解剖学》(22.92%)。而32.56%的大四学生认为《运动解剖学》最难,其次是《运动生理学》(19.77%),再次是《运动生物力学》(17.44%)。从年级角度来看,出现这样的调查结果,除了课程本身因素外,也和学生在不同年级阶段所接触的专业知识面和每个学期专业课程开设相关,进行其他专业课程学习后,有了联系、对比和链接后再反观该类课程难度认知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表2 不同年级学生对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难易度认识(N=433)
课程大一(人数/%)大二(人数/%)大三(人数/%)大四(人数/%) 运动解剖学12(7.32%)12(8.89%)11(22.92%)28(32.56%) 运动生理学145(88.41%)52(38.52%)18(37.50%)17(19.77%) 运动生物力学2(1.22%)19(14.07%)5(10.42%)15(17.44%) 运动生物化学2(1.22%)32(23.70%)3(6.25%)10(11.63%) 运动营养学0(0.00%)0(0.00%)1(2.08%)1(1.16%) 运动处方0(0.00%)1(0.74%)1(2.08%)2(2.33%) 体育心理学0(0.00%)1(0.74%)0(0.00%)1(1.16%) 体育保健学0(0.00%)0(0.00%)1(2.08%)1(1.16%) 运动伤害防护与急救0(0.00%)4(2.96%)0(0.00%)1(1.16%) 推拿学1(0.61%)0(0.00%)0(0.00%)1(1.16%) 其他2(1.22%)14(10.37%)8(16.67%)9(10.47%) 合计(人)1641354886
2.1.3不同性别/文理科背景学生对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的难易度认识
表3 不同性别/文理科背景学生对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难易度认识(N=433)
课程男(人数/%)女(人数/%)文科(人数/%)理科(人数/%)不分文理科(人数/%) 运动解剖学28(12.67%)35(16.51%)34(18.28%)23(14.38%)6(6.90%) 运动生理学148(66.97%)84(39.62%)77(41.40%)86(53.75%)69(79.31%) 运动生物力学11(4.98%)30(14.15%)26(13.98%)15(9.38%)0(0.00%) 运动生物化学13(5.88%)34(16.04%)27(14.52%)17(10.63%)3(3.45%) 运动营养学1(0.45%)1(0.47%)2(1.08%)0(0.00%)0(0.00%) 运动处方2(0.90%)2(0.94%)0(0.00%)2(1.25%)2(2.30%) 体育心理学0(0.00%)2(0.94%)1(0.54%)0(0.00%)1(1.15%) 体育保健学2(0.90%)0(0.00%)1(0.54%)0(0.00%)1(1.15%) 运动伤害防护与急救0(0.00%)5(2.36%)2(1.08%)2(1.25%)1(1.15%) 推拿学1(0.45%)1(0.47%)1(0.54%)1(0.63%)0(0.00%) 其他15(6.79%)18(8.49%)15(8.06%)14(8.75%)4(4.60%) 合计(人)22121218616087
从性别角度来看,66.97%的男生认为《运动生理学》最难,其次是《运动解剖学》(12.67%);而女生也认为《运动生理学》最难,但占比只有39.62%。此外,除了《运动解剖学》(16.51%),认为《运动生物化学》和《运动生物力学》最难的比例较之于男生大大升高。除了课程本身难度外,这应该与男生和女生的性别特点、学习态度、认真程度有关。从平时的课堂情况看,女生往往比男生更能认真听讲、记笔记,考试复习也比男生准备的更加充分。另外调查结果和男生一般喜欢和擅长理化类学科,而女生一般喜欢和擅长文科类学科一致。
从学生高中时代的文理科背景看,排在难度榜第一的均是《运动生理学》,但在《运动生物力学》和《运动生物化学》两门理科类课程方面,理科背景的学生比例明显下降,说明理科背景学生是占据了一定的优势。
2.2 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教学难度产生原因及对策
2.2.1课程本身——聚焦于教学方法、手段
难度是由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图1数据表明,53.58%的学生认为难度最大的课程是《运动生理学》,其次是《运动解剖学》(14.55%),再次是《运动生物化学》(10.85%)。
图1 学生认为难度最大的课程(N=433)
这些课程一般都具有跨学科、专业名词多、交叉性、抽象性等特点。以《运动生理学》为例,它是体育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是人体生理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学科,是体育、生命科学和医学知识的融合。该课程学习不但要从人体生理学入手,还需要掌握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等基本知识,只有和这些相关学科相互配合、融会贯通,才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2]。由此也可以看出该课程的知识面之宽,学习难度之大。应对这样的课程,需从“教”与“学”两方主体入手,着重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变革,如充分的运用学科知识模块化、重点理论“解剖法”、科学小实验、思维导图、直观视频和模具等等,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这样可以极大的降低课程学习难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也会随之提高。
2.2.2“学”之主体——聚焦于学习态度、方法
从图2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是知识点太多、太琐碎导致该类课程学习难度大。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这类课程难是因为专业术语记不住,很多知识需要死记硬背,自身学科基础薄弱。虽然学生都知道这类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但是真正感兴趣的不多。40.32%的学生表示,平时基本不会花费时间去学习,39.78%的学生偶尔会看看书,而花很多时间去预习、查资料和整理笔记的同学仅有15.05%。另外,在应对这类课程的考试复习时,66.67%的同学是“临阵磨枪,强记复习资料”,只有18.82%的同学是通过有规律的复习来进行。
图2 课程难度大的原因(N=433)
大量的调研数据说明,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要想改变现状,必须从学生自身出发,端正态度,改进学习方法。运用Blend-learning[3]、思维导图和现代多媒体视听应用技术,“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课后复习”相结合,提问题,找答案,攻克所有课程中的“艰难险阻”。
2.2.3“教”之主体——聚焦于教学改革、模式
教学,涵盖“教”与“学”两方面。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调查中,有19.89%的学生期待教师可以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改变、丰富和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南京某高校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群教师队伍年轻,具有与学生间的“代沟”小、接触新事物多等特点,所以要充分发挥年轻教师的优势,灵活转变课堂授课模式,改传统教学模式为小组教学模式或者结合“微课[4]”“慕课[5]”“翻转课堂[6]”等形式授课,将多媒体技术充分融合进入课堂,可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4学校软硬件——聚焦于建设、完善
“实践出真知”。近年来关于运动人体科学类实验课程的研究和探索非常多,充分验证了实验类课程的重要意义[7-8]。从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发现,实践部分往往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在实践中可以真切的感知知识,理论也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在有效获得知识的基础上,锻炼了学生实验操作、表达、组织、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调查结果看,62.90%的学生希望该类课程可以增加实践/实操/实验部分,58.06%的学生希望学校可以加强实验室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由于某高校是新建二级学院(民办性质),自身的实验室建设起步较迟,很多实验仪器没有配备,导致一些实验没办法完成,或者需要“舟车劳顿”将学生从分部送到本部去做实验。客观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实验/实践部分往往会被压缩,或者以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现,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教学效果。所以,实验室建设、场地场馆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等教学资源的拓展和完善迫在眉睫。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研究发现,体育类不同专业、年级、性别、文理科背景的大学生对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的难易度认识不同,产生原因与课程本身难度、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不同年级学生接触的知识面和理解力、不同性别学生的个性和认知特点、学生对课程的态度和学习付出度、学习力、不同文理科背景的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师的付出度以及学校的现有资源配置有关,建议“教”与“学”两方主体要转变观念,谋求变革,同时学校要加强软硬件建设,提供资源保障,共同攻克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的学习困境。
[1]陆碧琼,朱欢,朱萍玉,等.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运动人体科学类知识学习困境及对策[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7(3):93-96.
[2]邓树勋,王健,乔德才主编.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6):1.
[3]Imaneh Farahani,Stephanie Laeer,Samieh Farahani,et al. Blended learning: Improving the diabetes mellitus counseling skills of German pharmacy students[J]. Currents in Pharmacy Teaching and Learning,2020,12(8).
[4]刘刚,庄洪波,李伟峰,等.基于Web的“PBL+微课”在“运动解剖学”课程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韶关学院学报,2019,40(11):105-108.
[5]孙涛.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调查分析[D].广州体育学院,2018.
[6]刘怀金.云计算和翻转课堂在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9,2(3):53-58.
[7]王红俊.“双一流”背景下运动人体科学类实验课程改革路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20,7(15):25-27.
[8]石金毅,陶江.“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体育类实验室开放探索与研究:以湖北省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35):277-278.
On the Difficulties in Learning Physical Science Course Group for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Understanding, Causes and Suggestions
ZhANG Meiling, etal.
(Nanjing Olympic College, Nanjing 210000, Jiangsu, China)
江苏省“十三五”教育规划项目(项目编号:T-C/2016/11);南京体育学院教改项目(JG201828),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科技发展基金项目资助。
张美玲(1982—),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保健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