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运动负荷对初中生体质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
2021-12-21何东平
何东平 孙 娟
1.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江苏 扬州 225001;
2.扬州市文峰小学,江苏 扬州 225001
学生的体质健康一直以来是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培养学生体育观念与健康意识、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体育课堂教学的运动负荷是决定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本文从运动训练学的角度,对不同运动强度的运动负荷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期寻找出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最适宜的运动负荷强度,对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一定的帮助。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扬州树人学校2019级八年级150名男生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万方和图书馆等途径查阅收集体育学、运动训练学和体质健康等方面的资料,为实验研究做好充足的理论准备。
实验法:2019年9月—2020年1月,在扬州树人学校操场,将扬州树人学校2019级八年级150名男生,分成实验A,实验B,实验C三个实验组别,实验前对对三个实验班体质健康测试数据进行差异性检验,显示结果无差异。实验的过程中三个实验班的教学工作由本人担任,确保实验对象接受同一教师的教学,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实验前实验后,均没有告知学生任何实验信息,学生均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实验,从而减少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本研究将平均心率作为运动负荷的监控指标,平均心率在120次/分以下为小强度运动负荷,平均心率120次/分—140次/分为中等强度运动负荷,平均心率为140次/分—160次/分为大强度运动负荷。实验A组进行120次/分以下强度的运动负荷;实验B组进行120次/分—140次/分中等强度的运动负荷;实验C组进行140次/分—160次/分大强度运动负荷。
对于运动负荷的控制,运动负荷包含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两个方面,本研究的核心就是对运动负荷的准确控制,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机安排15名学生佩戴随身心率仪,及时监控记录课的各个部分即时心率15次,将测得的15次心率的平均心律作为运动负荷的监控指标。
表1 实验对象实施不同强度的运动负荷统计
实验过程中,实验A组实施“负荷量大而负荷强度小”为主的运动负荷;实验B组实施“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均等为主的运动负荷;实验C组实施“负荷量小而负荷强度大”为主的运动负荷,在实验的过程中,根据学生情况和心率对实施的运行进行调整,以满足实验需要。
数理统计法:所有实验数据运用spss20.0对实验前后获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实验所得数据采用“平均值+标准差”(±S)表示,同一实验组实验前后、不同实验组组间进行T检验。
逻辑分析法: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综合等逻辑形式,对实验数据进行逻辑推理分析,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保证实验效果的准确性、科学性、客观性。
比较分析法:对三个实验组实施一学期不同运动负荷的教学训练,分别测量三个实验组学生的体质健康数据,比较分析三种不同运动负荷强度下运动负荷对初中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前A、B、C三个组测试数据比较
表2 实验前A、B、C测试数据差异性比较
从可以看出,实验A、B、C班的学生测试数据结果,进行组间的t检验,发现三个实验组之间检验的p值均大于0.05,说明三个实验组之间体质健康水平没有显著差异,可以确保整个实验对象的齐同比较。
2.2 相同实验组实验前后测试数据比较
2.2.1 实验A组实验前后测试数据比较
表3 实验A组实验前后测试数据差异性比较
从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经过一学期小强度运动负荷教学训练后,实验A组学生实验后各项测试数据均有一定提高,经过t检验,可以发现身高、体重、肺活量、引体向上、50m、1000m的p值均大于0.05,即无显著性差异;而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的p值小于0.05,即存在显著性差异。可以得出,小强度的运动负荷强度身高、体重、肺活量、引体向上、50m、1000m身体素质的作用效果不明显,但是可以有效的促进柔韧素质和下肢爆发力素质。
2.2.2 实验B组实验前后测试数据比较
表4 实验B组实验前后测试数据差异性比较
从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经过一学期中等强度运动负荷教学训练后,实验B组学生各项测试数据均值均有较大提高,经过t检验,可以发现所有测试数据均呈现出显著变化,其中身体、体重和1000m的P值小于0.05,即存在显著性变化;肺活量、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50m和立定跳远的P值小于0.01,即存在高度显著性变化。由此说明,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负荷进行教学训练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身体发育,提高学生身体机能以及增强学生体质。
2.2.3 实验C组实验前后测试数据比较
表5 实验C组实验前后测试数据差异性比较
从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经过一年大强度运动负荷的教学训练后,实验C组学生实验后的测试数据均值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经过t检验,身高、体重和坐位体前屈的P值均大于0.05,即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肺活量、立定跳远的P值均小于0.05,即存在显著性变化;50m、引体向上和1000m的P值小于0.01,即存在高度显著性变化。由此说明,大强度的运动负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促进学生肺活量、下肢力量的发展,特别对速度、上肢力量和耐力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好的效果。
2.3 不同实验组之间实验后测试数据比较
2.3.1 实验A组和实验B组实验后测试数据比较
从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实验A组和实验B组学生在实验后身高、体重、引体向上方面差异性不显著;在立定跳远和1000m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在肺活量、50m、坐位体前屈方面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由此说明,中等强度的运动负荷对提高肺活量、速度素质、下肢力量素质、耐力素质和柔韧素质方面比小强度运动负荷更具优势。在教学和训练中,可以采用中等强度的运动负荷来提高这些学生方面的身体素质。
2.3.2 实验A组和实验C组实验后测试数据比较
从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实验A组和实验B组学生在身高、体重、引体向上、立定跳远方面差异性不显著;在肺活量和50m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在1000m和坐位体前屈方面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由此说明,大强度运动负荷在提高肺活量、速度素质、耐力素质和柔韧素质方面比小强度运动负荷更加有效。
2.3.3 实验B组和实验C组实验后测试数据比较
从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实验B组和实验B组学生在身高、体重、50m、引体向上方面差异性不显著;肺活量、立定跳远和1000m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坐位体前屈方面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由此说明,在提高速度素质和柔韧素质方面中等强度运动负荷比大强度运动负荷明显,而在提高耐力素质方面,大强度的运动负荷更具有优势。
3 研究结果分析讨论
3.1 不同运动负荷强度对初中生身体形态的影响
体质健康测试中身高、体重是反应身体形态的重要指标,从实验A、B、C三组组内实验前后、组间实验前后对比分析,实验后A、B、C三组在身高、体重两个方面没有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实验A和实验C组在实验前后也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但是实验B组的身高、体重在实验前后却出现了显著性差异。初中生阶段,学生迎来了第二次身体发育,身体形态变化大,虽然一学期的自然增长不足以影响实验结果,但是从实验结果来看,身体形态的发育的确需要运动负荷的刺激,不同强度的运动负荷对身体形态的影响也不同。平均心率120次/分钟小强度的运动负荷刺激不能引起机体做出反应,平均心率140-160次/分钟大强度的运动负荷刺激也不利于身体形态的发展,只有120-140次/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负荷刺激可以激发机体做出反应,进一步增强机体新陈代谢的速度,促进身体和体重健康的发展。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能够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活性,促进人体部分激素的分泌,这样就大大促进了身体形态的快速发展,初中阶段,身体发育呈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是学生身体形态发展的高峰期,所以在体育教学训练的过程中,运动负荷的多少,运动强度的大小是体育教学的关键,适合的运动负荷可以有效的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运动负荷过小,达不到刺激机体引起机体反应,进而达不到锻炼的效果;运动负荷过大,对机体的刺激就较大,机体的反应就强烈、明显,进而造成学生运动过度,产生运动性疲劳,机体的恢复就不能按照运动的规律进行,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发展。
3.2 不同运动负荷对初中生身体机能的影响
体质健康测试中肺活量是反应身体机能的水平的重要指标,从实验A、B、C三组的实验结果中可以明显看出,实验B组学生的肺活量水平试验后提高的程度远远大于实验A和实验C组,实验C组学生的肺活量水平实验后提高程度又高于实验A组,说明身体机能的提升效果中等强度的运动负荷大于大强度运动负荷,大强度运动负荷又大于小强度运动负荷。初中阶段,学生的身体机能没有发育完全,心脏的泵血能力不强,同时学生肺活量较小,肌肉利用氧的能力不强,呼吸系统跟不上剧烈运动时机体对氧气的需求。但是长期的运动实践已经证明,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能得到充分的锻炼,促进身体器官的适应,比如肺活量增大、心肌能力加强,在锻炼的过程中,平时不参与循环的血液加速回流,满足了运动时肌肉所需要的氧气和能量,运动量增加时,心脏需要努力的工作,泵出更多的血液,心脏就会变的更加强壮,在心脏进行努力工作的同时,肺部的通气量也会大幅度增加,肺功能也能到了充分的锻炼,在运动锻炼的过程中,机体的循环系统经受着反复的刺激,心肺功能就能得到一个健康的发展。
3.3 不同运动负荷对初中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身体素质主要包含力量素质、速度素质、柔韧素质和耐力素质,从实验A、B、C三组的实验结果中可以明显看出,小强度的运动负荷只对立定跳远和坐位体前屈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其他方面作用不明显,即说明小强度的运动负荷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下肢力量和柔韧素质,对其他方面的素质提升作用不明显。初中阶段学生的身体处于高速的敏感期、发展期,很多的身体素质在这一阶段发展迅速,但是身体素质发展也具有顺序性和不同步性的特点。结合实验A、实验B和实验C组前后测试结果看,下肢力量和柔韧素质都有了显著提高,但是提高的幅度不尽相同,由此可知,初中阶段学生的下肢力量和柔韧素质处于快速发展期,正是不同强度的运动负荷导致了组间提高幅度大小的差异。不同强度的运动负荷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具有较大的影响,中等强度的运动负荷对于50m、引体向上、立定跳远和柔韧素质具有较好的效果;大强度的运动负荷对1000m具有较好的效果;小强度的运动负荷,除了身体发育带来的变化,效果不明显。由此说明,不同的身体素质需要不同强度的运动负荷的刺激,所采用运动负荷要能够引起机体产生一定的反应,过小、过大的运动负荷不能够带给学生理想的训练效果。因此,合理的安排和设计体育教学训练中的运动负荷,是提升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所在。
4 结论与建议
体育教学训练中120-140次/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负荷,可以明显的促进初中生身高和体重的发展,120次/分钟以下的小负荷的运动负荷和140次/分钟以上的大强度的运动负荷对身高和体重的发展效果不明显。体育教学训练中120-140次/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负荷和140次/分以上的大强度的运动负荷都能够促进身体机能的增长,即肺活量的增长,但是中等强度的运动负荷提升效果最为显著,大强度的运动负荷次之,120次/分以下的小强度的运动负荷提升效果不显著。体育教学训练中,根据发展不同身体素质的需要选择不同强度的运动负荷进行,120次/分以下小强度的运动负荷对身体素质提升效果不明显,120-140次/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负荷对提升速度素质、柔韧素质、下肢力量和上肢力量提升效果显著,140次/分钟以上大强度的运动负荷对提升速度耐力素质效果明显。体育教学训练中,根据教学内容和身体素质提升的需要,合理安排和设计好不同强度的运动负荷是体育教学的关键所在,运动负荷的安排要有针对性、目标性和可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