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开创晋源区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2021-12-21马文静
□ 马文静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现在,人们不再满足于生活上过得去,而更注重追求生活的高品质,旅游进入大众化时代就是一个生动体现。
为了蹚出一条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太原市晋源区紧紧围绕“三区”建设目标,立足晋源实际,认真落实“三带六园”战略部署,以文化挖掘为基础,以重点项目为抓手,以西山片区为核心辐射全域旅游发展,努力把晋源区建设成为资源丰富、配套齐全、要素集聚的“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全省旅游集散地,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
一、抓基础,拓展文旅资源新优势
通过对全区文物旅游资源全面摸底梳理,晋源区带有“国字号”资源19 处,“省字号”资源11处,共30 处,各级各类文旅企事业单位150 余家,直接或间接从事文旅产业人员达8 万余人,这些都是我们发展文化旅游的根和本。加强对各景区景点指导监督管理,加强与其上级主管部门的沟通联系,强化对文旅企业的服务保障,充分发挥各景区景点、文旅企业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意义非常深远。
挖掘晋阳文化,讲好晋源故事,组织开展《晋源村名溯源》《晋源历史传说故事》2 本书的编创工作,征集晋源故事稿件448 篇。组织开展《晋源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编撰和晋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片拍摄工作,举办首届文创产品展,打造晋源独有的非遗文化品牌。
二、抓规划,构筑文旅发展新格局
充分发挥《晋源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引领作用,加快推进《晋阳古城遗址保护规划》《晋阳古城遗址公园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启动晋阳古城遗址公园建设,完成“二号建筑基址”保护展示棚项目。
《晋祠—天龙山景区旅游总体规划》已完成第一轮方案的对接汇报,正进行修改完善;《晋源西山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晋源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已形成初步成果方案,正充实空间规划、项目策划等部分内容。
去年的国庆、中秋长假是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之后的第一个黄金周,在落实限量、预约、错峰等有序开放措施的前提下,太原植物园盛大开园,太山、天龙山等热门景区持续走红,全区旅游热评度和综合美誉度持续攀高。据统计,“两节”期间我区重点监测的景区(晋祠博物馆、天龙山博物馆、蒙山大佛景区、太山景区、龙山景区、晋祠公园、太原植物园、晋阳湖公园、古城公园、花卉小镇)共接待游客87.31 万人次,同比上年人数翻倍,旅游总收入643.08 万元,旅游车辆9.86 万辆。游客出行呈现自驾、自助游持续增长态势,乡村旅游线路受到广泛关注。2020 年1—9 月份,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全区共接待游客541.6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9.44 亿 元。10 月1日至8 日,全区共接待游客190.86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2.02 亿元,位列全市第一。
晋源区花塔村稻田公园
三、抓项目,推进文旅产业大发展
晋源区委、区政府组织相关部门赴成都、重庆、大同等地学习考察,借鉴其5A级景区创建、乡村旅游、民宿民居发展等方面的先进经验,积极引进文旅夜经济、旅游演艺等文旅项目。
以旅游大厦为平台,积极开展文旅项目招商洽谈,与企盟信服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国潮夜市有限公司、中车城市交通有限公司、中传景创(北京)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恐龙园文旅集团等文旅企业对接,洽谈各类文旅项目13 个。
编制晋源区文化旅游资源、项目推介资料,参加山西省第六次旅游发展大会暨2020 山西文化旅游投融资项目洽谈会,对晋源区文化旅游作了整体推介。
目前,西山文化旅游经济带已投产项目4 个:太原植物园、如梦晋阳、晋阳湖公园、太原古县城;开工建设项目4 个:旭龙·晋阳集市、旅游大厦、晋阳里、晋源图书馆分馆(24 小时图书馆);储备项目7 个:汾河晚渡、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旗舰酒店、房车营地、风峪古镇、PUY DU FOU 大型演艺主题公园、数字产业园。
四、抓提升,优化旅游发展新环境
坚持问题导向,集中开展全区文化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整治。继续加大对文化旅游从业人员技术技能和综合素质培训,重点对晋祠景区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全面培训,加大景区景点、宾馆饭店、娱乐场所等文化旅游场所执法检查力度,强化文化旅游市场监管力度。完善景区服务,在停车场及周边显著位置设置宣传提示,为游客提供咨询和投诉电话,方便游客反映情况,切实保障游客权益。坚决打击“黑导游”“黑出租”等乱象,持续净化旅游市场,保障游客合法权益,确保游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晋源区将围绕“食、宿、游、购、娱”“亮、行、体、展、演”10 字定位,依托文化资源及产业特色优势,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积极拓展文旅融合发展新空间,充分发挥晋源区“山湖一体、河湖连通、古今交融、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文旅资源优势,把更多文化内容、文化IP 注入景区景点,将文化审美、历史追忆、情操熏陶、美食享受、民俗体验贯穿交融,让古晋阳文化、稻作文化、红色文化、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没有围墙的博物馆”里共生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