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志成城 守护家园
——河津市党员干部群众防汛抗洪纪实
2021-12-21宋耀珍
□ 本刊记者 宋耀珍
10 月5 日晚,正值国庆假期,河津市城区灯火辉煌,人们三三两两在街道上散步,安闲地享受着深秋的清凉。河津位于汾河、黄河两大河流交汇处。10 点钟,河津市政府值班室的电话响起来,正在值班的河津市政府常务副市长闫新善迅速接起电话。电话是运城市防汛办打来的,要求河津市启动三级应急响应,以应对可能发生的汾河水灾。闫新善放下电话,立即向河津市委书记李晓武、市长何伟作了汇报,接着按照市委书记、市长的安排,马上接通河津市应急局、水利局两个局长的电话。很快,两个局长来到值班室。此时,河津上游的稷山县、新绛县的灾情已经非常严重,不断有危险的场面在抖音、微信圈发布出来,灾情频频告急。
汛情就是命令,防汛就是战斗。
10 月6 日上午8:30,河津市四套班子领导,全市1000余名党员干部,全部结束假期返回工作岗位,严阵待命。
保人、保村、保城
迅速成立的河津市汾河防汛现场指挥部,第一时间启动防汛II 级应急响应,同时把指挥部前移驻扎在汾河防汛第一线。指挥部召开第一次会议,会议形成一个纲领性的决定:三保三到位。三保,就是保人、保村、保城;三到位,就是人员到位、机械设备到位、救灾物资到位。会议还作出一个重要决定,汾河河津段全长26.8 公里,从东向西流经4个乡镇34 个村子,南北堤坝全长44.56 公里,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汾河两岸再筑高1.5 米、宽2 米的新坝。只有尽快把这两条新坝筑起来,才能保证实现“三保”。
会议以最快的速度结束,命令立即传达下去,行动迅速展开。
首先是三到位,4 个乡镇34 个村子,每个乡镇准备20 台翻斗车、5 台铲车,交通局50 台大型运送物资的车辆、4 台大型挖掘机、10 台大型铲车……集结起各类大型机械设备100 余台、车辆600 余台;市应急物资库也敞开了 大 门,编 织 袋100000 余条、备用石方5000 方、土方10000 方;每 个 村准备两个土场,交通、交警部门必须保证通乡、通村的道路畅通无阻,尤其不能因为雨水让道路出现问题。每个乡镇准备200 名抢险人员,沿线34 个村子集结起4000 人的抢险队伍,每个村每隔100 米必须安排一名护坝巡察人员,24 小时不间断,尤其在汾河沿线四个低洼地带加强防范,除用水泥加固这四个地带的排污管道外,每个地带必须增加若干辆废弃的卡车,如发生险情时直接推到决口。另外,交通局抢险人员50 名、公安局准备了100 名、退役军人局50 名、蓝天救援队和社会各界100 名……各机关、各单位除留有值班人员外,全部作为抢险人员整装待发。
河津人民动员起来了,全市1000 多名党员干部站在队伍的最前列。
10 月9 日,运城市委书记丁小强(前排左四)在汾河河津阳村段堤坝检查指导防汛抗洪工作
坝堤上飘扬着鲜红的党旗
10 月6 日下午,汾河沿线属于泄洪区内田地里的所有农民,全部清理、离开,随即44.56 公里的战线陆续铺开,各领到任务的单位在自己的地段安营扎寨。这时,晴朗了一天的天空,突然下起了雨,越下越大。但先铺开的10 公里长的工地上,没有人退却,几千人冒雨连夜不停地筑着坝堤。第二天早晨,新的一班抢险人员到岗,换下干了一夜的人们。雨稍息,劲风吹过,吹展坝堤上插着的红旗,每面红旗上不约而同地全部书写着“某某单位党支部”的字样,上百面这样的旗帜迎风飘扬,彰显着广大党员干部共同的信念与责任。
阳村乡太阳村位于河津市市区西2 公里,南近汾河,是阳村乡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全村8 个居民组,1028 户3400 人,耕地3400 亩。如果汾河有了险情,河水将漫过村子,冲向城区。这是汾河险情最让人揪心的一段。村党支部书记樊春祥,是这个村的老书记。他经历过1989 年、1996年两次汾河决口洪水淹没村子、冲进城区,因此一到雨季,他就提心吊胆,一颗心也跟着警觉起来。在平日里,他还把遇到自然灾害时各种避灾、防灾以及自救、互救的知识,通过微信和手机短信传授给村民。这次,他一接到任务,就迅速有序地安排好了工作任务。全村138 名党员,除年龄偏大的外,一律分到八个居民组,一马当先、不分昼夜,筑不起坝堤绝不回家。每个村,都是村支书带队,每个村,都是党员冲在最前面。
10 月8 日,城区街道百底村春阳渡口附近的汾河堤坝发现一处漏水险情,3 支党员突击队及公安干警、退役军人200 余人迅速组成抢险队,立即赶赴现场,采取吨包袋装沙、水稳材料封闭、块石加固等方法,对险段薄弱地带进行整形加固,成功排除险情。在汾河沿线,这样的党员突击队有50 支,他们奔赴在各险段、薄弱地带,不分昼夜地进行整形加固、堵塞漏洞。
10 月9 日,为缓解上游汾河洪水压力,河津市主动开堤泄洪,利用阳村街道连伯滩近100000 亩黄河滩地蓄滞洪水,让洪水向西流入黄河,缓解防汛压力。决定一出,各乡镇党委支援运输车辆、党员突击队迅速奔赴蓄滞洪区;阳光、宏达、龙门等企业党委在非公党委统一组织下,积极捐赠防汛物资;陕西省韩城、中铝集团、运城团市委等兄弟县市及单位、企业党组织,组织广大党员职工捐资捐物,支援一线抗洪,防汛物资源源不断运送到一线,为抗洪支前建起坚强的物资后盾。
在22.6 公里的战线上,还有河津市民和沿线乡村的乡亲们忙碌的身影,他们送来热腾腾的包子、饺子,有一家羊汤店的老板,干脆把工作间搬到了工地上……他们白天送,晚上送,只要工地上有抢险的人,堤坝后面就有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是另一道堤坝,民心建筑的堤坝,比泥土建筑的堤坝更加牢固、更加持久。
经过三天两夜的坚守和劳动,河津人民筑起了一道保卫河津、守护家园的防汛长城。
10月15日,汾河连伯段现场准备有挖掘机5台,铲车10 台,卡车(10 轮)20 台,小型车辆20 台,施工人员160 人,共拉石料1500 吨,土方500 方,东口推进20 米。16 日又拉石料1200 吨,土方450 方,东口推进30 米,西口推进3 米。
10 月16 日12 时,汾河连伯段坝体合龙。20 时,汾河百底水文站流量363立方米每秒,水位375.8米,水势落;汾河上游柴庄站流量220 立方米每秒,水位403.1 米,水势落。
同一天,河津市灾害恢复重建工作领导组成立,领导组办公室组织20 家重点单位,召开“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推进会”。
10 月20 日上午9:38 分,汾河河津阳村段泄洪口合龙。当天,河津市汾河防汛指挥部对外宣布:自10 月20 日12 时起,解除河津市防汛II 级应急响应。
自此,河津市党、政、民同心同德,取得了防汛抗洪的决定性胜利。
降伏洪魔,彰显伟大抗洪精神
2020 年8 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安徽考察调研,将防汛救灾和治河治江治湖作为考察重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了几千年,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这个斗不是跟老天爷作对,而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积极应对自然灾害,与自然和谐相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高度重视完善防洪体系,不断提高防汛抗洪、防灾减灾能力。正是得益于此,我国成功应对了2013 年东北地区嫩江、松花江、黑龙江大洪水和2016 年长江、太湖等流域大洪水;2020 年,又一次战胜了特大洪水灾害,最大程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全国军民以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降伏了洪魔,赢得了一次又一次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形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汛情紧急,从白天到黑夜,河津市广大党员干部怀着共同的信念与责任,日夜坚守在防汛一线,把初心写在行动上,把使命落在岗位上。各级党组织落实巡坝和分段负责“双包干”制度,把支部建在26.8 公里汾河堤坝上,让党旗飘在一线、让党员干在一线。1000 余名党员干部按照“100 米2 岗,50 米1 人”的标准,24 小时不间断值守巡查,密切监测雨情汛情,严格执行调度指令,确保了堤坝安全稳固,切实做到了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用行动诠释了伟大的抗洪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