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针夹脊穴治疗早期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观察

2021-12-21费爱华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潘 龙,费爱华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61)

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糖尿病较为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主要表现为下肢的痛、麻、发凉以及间歇性跛行,重者可有溃疡、坏疽,具有高截肢率、高致残率等特点,严重危害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其病变主要侵犯膝部以下小血管,介入和手术治疗难度大、效果差,当血液流动严重受阻而产生持续的疼痛或坏疽时,患者的1年死亡率和截肢率可高达22%。目前西医主要以降糖、改善循环、扩张血管等药物治疗为主,但其临床疗效有限,只能暂时缓解缺血症状,而不能从根源上阻止动脉硬化的进展。本病可归为中医“脉痹”“脱疽”等范畴,乃消渴病日久不愈而并发,其病机主要为消渴日久损伤气血津液,久病多虚多瘀,致气血阴阳亏虚为本,痰浊、瘀血为其标,为本虚标实之证。电针夹脊穴对改善下肢血液供应和循环有一定的疗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笔者采用电针夹脊穴的方案进行治疗,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①糖尿病诊断标准:参照2018年美国糖尿病协会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②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标准:参照2002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病委员会拟定的《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诊断及疗效标准(草案)》。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为40~80岁;③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分期为Ⅰ期的患者;④患者知情同意,依从性好。

1.3 排除标准 ①拒绝电针治疗者;②有出血倾向,或有凝血障碍者;③因患有其他疾病正在接受针刺治疗;④治疗前1周内曾使用其他影响疗效的药物;⑤有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或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等;⑥有精神疾病;⑦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4 一般资料 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男18例,女12例;患者年龄为49~67岁,平均年龄(56.23±5.46)岁;病程(6.43±1.79)年。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患者年龄45~66岁,平均年龄(56.77±5.94)岁,病程(6.37±2.13)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

t

=0

.

362,

P

=0

.

719;病程:

t

=-0

.

131,

P

=0

.

896;性别:

χ

=0

.

606,

P

=0

.

436),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对照组 ①控制血糖:口服降糖药物或皮下注射胰岛素使血糖平稳。②控制血压、血脂:口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类药物控制血压,口服他汀类药物调节血脂。③改善循环:注射用前列地尔干乳剂(优帝尔,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 H20100048,每支10 μg),10 μg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2周。2周后予胰激肽原酶肠溶片(怡开,常州生化千红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 H19993089,每片120 IU)序贯治疗,每日3次,每次1片,疗程2周,共4周。

2.1.2 治疗组 在对照组疗法的基础上加用电针夹脊穴疗法。患者取俯卧位,取脊柱两侧第1—5腰椎棘突下旁开0.5寸的穴位,局部皮肤无菌操作,用1.5寸28号针斜刺进针,得气后,连接6805-A脉冲电针治疗仪(疏波4 Hz,密波60 Hz),调节频率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日1次,每次30 min,治疗4周。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2.2.1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 观察两组患者皮肤温度、疼痛程度、皮肤色泽并进行评分。根据疗效评定方法,判定临床疗效。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症状评分

2.2.2 两组跛行指数及踝肱指数 治疗前行走距离为

l

l

≥1 m;治疗后行走距离为

l

l

/

l

为跛行指数;

l

/

l

≥4计4分,3≤

l

/

l

<4计3分,2≤

l

/

l

<3计2分,1≤

l

/

l

<2计1分,

l

/

l

<1计0分。踝肱指数为左右两侧踝动脉收缩压与同侧肱动脉收缩压比值的最小值;踝肱指数增加≥0.4计4分,0.3≤踝肱指数增加<0.4计3分,0.2≤踝肱指数增加<0.3计2分,0.1≤踝肱指数增加<0.2计1分。

2.2.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2002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诊断与疗效标准(草案)》。评价皮肤温度、疼痛程度、皮肤色泽、跛行指数、踝肱指数这5项临床症状的积分情况,并根据其疗效判定方法判断临床疗效。单项为4分或总分/5≥3为显效,3>总分/5≥2为良好,2>总分/5≥1为改善,总分/5<1为无效。

2.2.4 两组治疗前后足背动脉内径及峰值流速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进行检测。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

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皮肤温度、肢体疼痛、皮肤色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

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皮肤温度、肢体疼痛、皮肤色泽评分均显著增加(

P

<0

.

05),治疗组皮肤温度、肢体疼痛、皮肤色泽评分增加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

P

<0

.

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3.3 两组患者跛行指数、踝肱指数比较 两组患者跛行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

05)。治疗前两组患者踝肱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

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踝肱指数均显著增加(

P

<0

.

05),治疗组踝肱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

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跛行指数、踝肱指数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足背动脉内径、峰值流速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足背动脉内径、峰值流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

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足背动脉内径、峰值流速均显著增加(

P

<0

.

05),治疗组足背动脉内径、峰值流速增加值显著大于对照组(

P

<0

.

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足背动脉内径、峰值流速比较

4 讨论

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上以间歇性跛行、坏疽、溃疡形成等为主要表现。最新研究数据表明,在过去的20年中,几种与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已减少,如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终末期肾病和高血糖症;然而,糖尿病和外周动脉疾病的足部并发症对药物治疗的反应较差,并且截肢预防的工作仍然不连贯。西医针对本病以对症治疗为主,主要有药物扩张血管、改善循环、抗炎镇痛,甚而采用外科手术介入等方式控制病情,但临床疗效不尽如人意。相比而言,中医近年来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中医药治疗该病,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理化指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有效预防和延缓疾病的进展。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于中医“脉痹”“脱疽”等范畴,本病病机是以气血阴阳亏虚为本,痰浊、瘀血为标的本虚标实之证。患者久病,气血阴阳亏虚,不能推动血行,瘀阻经脉,不通则痛,导致足背动脉血流速度下降,肢体发凉,皮肤色泽改变等相应的临床症状。

电针疗法是指运用传统针刺手法得气后,在毫针上连接脉冲电疗仪,通过电流刺激穴位的一种防治疾病的疗法。电针输出波型有密波、疏波、疏密波、断续波及锯齿波5种,5种波形作用各不相同,本研究采用疏密波进行治疗,具有改善循环、促进代谢及消炎止痛等作用。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电针夹脊穴是针刺和电流的双重刺激作用叠加,能扩张下肢血管,增加血液灌注,从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延缓病情进展,这与西医目前对该病的治疗方式有类似作用。因此,本研究观察电针夹脊穴对早期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症状、足背动脉内径及血流速度峰值的影响。

“夹脊穴”起源于《素问》,《素问》中虽未明确“夹脊穴”的命名,但其描述到“从腰中下夹脊”,被认为是“华佗夹脊穴”的理论基础。夹脊穴处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经气重叠之处,为两经沟通之枢纽,针之可同调二经,且与冲任二脉关系密切,还能通过十二经筋与其经脉之气相通,因此可平衡全身阴阳,通调脏腑气血。同时,夹脊穴可作为内脏的体表反应点,联通机体内外之气,发挥内调脏腑,外络阴阳之效。足太阳膀胱之脉,多血少气,《灵枢·经脉》言:“是主筋所生病者……腘、腨、脚皆痛。”针刺夹脊穴调整足太阳膀胱经之气血,可以改善局部疼痛、麻木等症状。此类患者久病多虚多瘀,针刺夹脊穴调整督脉之经气,补益一身之阳气,调节全身血液灌注,从而改善患者局部发凉、麻木及疼痛等临床表现。因此,针刺夹脊穴可沟通足太阳膀胱之经与督脉,调整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之经气,既符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基础,又可以调整两经经气达到调节全身血液灌注,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另一方面,针刺可以通过“痛纤维轴索反射的作用”促进血液循环,增大局部血流量,达到改善临床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治疗疾病的目的。从本研究结果来看,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足背动脉内径及峰值流速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电针夹脊穴治疗早期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补虚化瘀的作用,具体表现为患者足背动脉内径增大及血流速度峰值升高,与西药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效果类似。

本病的治疗重点在于预防,若发展到溃疡、坏疽时,则治疗效果极差,因此应早期预防、早期干预,这将有助于延缓病情的发展,缓解社会和家庭经济压力。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痛苦并降低了费用,且充分展现出中医学简、便、廉、验的特点,同时也为中医药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